吉利汽車2019年實現淨利81.9億元 承諾“不裁員不減薪”

本報記者 龔夢澤

受全球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國五、國六排放標準切換等因素影響,2019年汽車市場遭遇整體下滑。在此背景下,3月30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吉利汽車”)發佈2019年財報。《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公司全年總收益達974億元,淨利潤82.6億元,股東應占溢利81.9億元。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吉利長遠的規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對年初設定的141萬輛的目標目前不作調整,我們對全年的目標還是充滿信心。,在目前整個全球經濟形勢情況下,沒有下調的計劃。

“吉利在疫情期間,做到不裁員,不減薪,不延期支付員工的薪酬,我們要通過內部的組織變革,員工效能的提升,以及全新項目的佈局合理地使用員工。”安聰慧如是表示。

品牌價值持續提升

全年總銷量突破136萬輛

公告顯示,2019年吉利汽車全年累計總銷量136.2萬輛。其中,吉利品牌終端銷量與去年基本持平,連續三年保持中國品牌第一;領克品牌終端銷量同比增長29%。過去五年,吉利汽車複合增長率為30%,成為中國品牌第一,進入汽車行業第一陣營。2020年,吉利汽車1-2月累計銷量排名第三,市佔率為7.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產品結構持續向高品質、高技術、高價值方向升級。吉利1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佔比超39%,7年間翻了10倍,成為吉利主銷價格段之一。領克平均售價達15.6萬元,品牌溢價逐步顯現。

出口方面,2019年吉利出口量累計5.8萬輛,同比增長109%,在中國乘用車品牌出口排名中位列第二位。吉利汽車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白俄合資工廠銷量同比增長30%。

研發投入方面,2019年吉利控股集團研發投入超200億元,約佔銷售額的6%,在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吉利“十年千億”的研發投入已見成效,新量產車型L2級自動駕駛配置率和市佔率均已達到中國品牌第一;GKUI吉客智能生態系統裝機量達到175萬,引領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進入“超級大腦”新時代。

車市下行疊加疫情影響

2020年或成為最艱難一年

中國車市在經歷連續兩年下滑之後,2020年仍然不容樂觀。財報顯示,2019年集團總收益974.01億元,同比下降9%;淨利潤81.90億元,同比下降35%。吉利汽車在公告中預期,2020年可能成為集團歷年來最艱難的一年。

此外,由於年內整體銷量下降幅度大於預期,加上需求疲軟及市場競爭激烈造成定價壓力。集團的淨收益總額同比減少35%至2019年的83億元。數據還顯示,吉利汽車每股盈利0.90元,攤薄0.89元,較去年的1.40元和1.37元下滑約35%。

儘管如此,吉利汽車的市場份額在2019年仍有所提升。吉利稱,雖然全年的中國乘用車需求不如預期,但是集團2019年的銷量仍然超出其在2019年7月初設下的修定目標。

吉利方面表示,由於集團向客戶提供較高優惠抵消了產品結構提升的正面影響,集團平均出廠銷售價格與去年大致相同。此外,報告期內,吉利汽車的製造業務持續帶來良好的營運現金流入,再加上2019年12月發行5億美元優先永續資本證券,吉利汽車的總現金水平於2019年末增加23%至193億元。

“預期目前的不利因素將在短期內持續,2020年可能成為本集團歷年來最艱難的一年。”吉利汽車表示。再加上中國車市激烈的市場競爭並無減弱跡象,將繼續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銷售表現及盈利能力造成壓力。

不過,吉利汽車表示,目前公司在中國乘用車市場已處於領先地位,並配有齊全的核心技術、專業知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可利用多個品牌在不同分類市場銷售產品。此外,基於過去多年來所產生的的龐大營運現金流量,集團財務狀況已明顯加強。這將令吉利汽車能夠持續為未來進行投資。

吉利稱,面對未來的巨大挑戰,將繼續通過引入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和電氣化汽車產品,提高銷量佔比。新產品投放量將在未來數年維持高位,提供足夠動力令其在中國汽車市場回覆穩定後儘快回覆增長。

據瞭解,2020年是吉利汽車向品牌和技術領先進階的關鍵一年,也是吉利的架構之年和產品大年。吉利將推出吉利ICON、領克05、豪越、幾何C等5款全新車型,以及多款改款車型。鑑於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不確定性,吉利汽車2020年全年的銷量目標為141萬輛(包括領克品牌),較2019年增加約4%。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吉利攜手李書福公益基金會設立2億元專項基金,援助全國及海外疫情嚴重地區的防控工作。同時危機也催生出創新機遇,吉利率先投入3.7億啟動“全方位健康車”研發工作,行業首款車規級“CN95空濾”量產新車吉利ICON已於2月24日上市。

安聰慧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唯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舟共濟、共同戰‘疫’。作為新制造業龍頭表率,吉利將繼續踐行社會責任和擔當,保持戰略定力,逐步實現從汽車製造商向未來出行科技集團轉型。”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