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009萬人次共赴春天約會,線上“市民文化節”開啟不落幕模式

「聚焦」1009萬人次共赴春天約會,線上“市民文化節”開啟不落幕模式

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昨天以一場盛大的雲上文化服務日拉開大幕。打開“文化上海雲”,人們穿梭時空感受紅色文化,搭載新技術列車領略海派文化,在不同維度裡體味江南文化。來看文匯報的報道↓

「聚焦」1009万人次共赴春天约会,线上“市民文化节”开启不落幕模式

剛過去的一天,這是我們的生活筆記,更準確地說,是千萬人次相似的一天——

於上海交響樂團的樂聲中開啟時間;被“一號館員”的講解帶入歷史現場;隨16個區的鏡頭瞧瞧市民眼中的文脈;到長三角“共舞臺”領略滬蘇浙皖的人文風情;許多人在“我的健康我做主”的闖關裡解析健康生活理念;還有人為白領舞蹈大賽中自己的身姿豎起大拇指;做一份“儂好!小康”創意設計大賽的參賽攻略;再步入雲市集的通道賞花、閱讀、買文創、約美食……

昨天(28日),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以一場盛大的雲上文化服務日拉開大幕。打開“文化上海雲”,人們穿梭時空感受紅色文化,搭載新技術列車領略海派文化,在不同維度裡體味江南文化。域精彩、雲賽場、雲劇場、雲展廳、雲講堂、大美育、長三角、雲市集,八大頻道讓平凡的一天充實又美好。而隨著十項全民大賽陸續啟動,貫穿一整年的市民文化節還將為全體市民搭臺,曬出每個人的小康生活紀念冊。

疫情一度打亂了生活,但自2013年以來每年相約在3月的市民文化節沒有失約。當擁有12萬粉絲的博主帶網友雲逛展後感慨“藝術是我們的精神力量”,當雲上的瀏覽量在晚間10點抵達1009萬人次時,特殊時期的特殊盛會顯現了市民文化節長久的意義——潤物無聲,卻能喚醒每個人對幸福的感知力。

「聚焦」1009万人次共赴春天约会,线上“市民文化节”开启不落幕模式

老百姓是真正的主角,每次創新都在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王洪曾是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人,退休後成了忠實的參與者,常帶著孫輩去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閱讀、賞戲、聽音樂會、體驗非遺技藝。昨天(28日)的文化服務日,他們一家人刷出了全新好感,“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參與的活動、見識的內容反而更全了,一家老小都找得到自己的興趣點”。一番話,大約是昨天千萬人次的共鳴。

今年是市民文化節第一次“雲啟動”。人們不僅得以雨天宅家,享受美育資源、文旅產品、千餘精選影像的推送,參與大咖導賞、市級賽事的互動,還能在12小時在線大放送後,通過存檔的雲間好戲、雲上好課、雲中大展,繼續徜徉藝海。上海市文旅局公共服務處處長說,活動“上雲”,是順應當下疫情防控形勢、讓百姓參與的新方式,是近年來上海的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提檔升級的集中呈現,更是市民文化節從2013年就寫下的不變宗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群眾受益。“老百姓是真正的主角,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動態的,市民文化節的每次創新便也是因時而變的。”

這點用心,在每年遞進的內容、形式或辦節主題裡可見一斑。2020年,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銘記傷痛的同時,人們更渴望感知生活的確幸。由此,今年市民文化節的主題讓人心頭一暖,“我的小康我幸福”。2019年是市民文化節進入的第七個年頭,申城百姓的需求已從藝術普及漸漸過渡到藝術素養的提升,於是“美育”來得正當時。2016年,“文化上海雲”上線,整合了滬上各級各類文化場館的資源與信息,對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知曉率低、參與率低、設施利用率低的軟肋……

市民文化節因市民而求新求變,誠意有迴響,越來越多百姓匯聚到這個大平臺上。截至去年,市民文化節平均每年舉辦的活動在4.8萬至6萬項之間,惠及人群2400萬人次到3000萬人次,其中市民大賽的直接參與者接近200萬人次。“文化上海雲”的數據更直觀,從剛上線時不到200萬的註冊用戶,增加到如今600餘萬,平臺上集納的文化場館也從幾百個上漲到今天4000多個文旅場所。持續的供給讓市民能與文化四季相伴,“365天不落幕”的市民文化節,實實在在。

「聚焦」1009万人次共赴春天约会,线上“市民文化节”开启不落幕模式

智慧生活與文化創造力的含量不斷提升,城市文脈的生命力根系綿延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樓嘉軍注意到,2020市民文化節的十項全民大賽帶著濃郁的“時代感”。以昨天(28日)率先啟動的五項賽事為例,“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我的健康我做主”健康達人闖關賽、“儂好!小康”創意設計大賽、“市民劇場”中外家庭戲劇大賽、“市民遊記”大賽,“智慧生活與文化創造力的含量明顯提升”。

都說高手在民間,具有相當水準的文化、創意、短視頻賽事能在普通市民層面大範圍推開,潛臺詞何嘗不是對市民文化素養的肯定。

有心人看到了市民文化節這些年來的變化。2015年是青少年戲曲大賽的初亮相,獲獎的孩子登臺展示,主辦方為他們補充舞臺“周邊”,好彌補表演上的稚嫩。可去年,少年人能獨挑大樑了,功力的進步顯而易見。昨天“域精彩”的直播同樣看得見背後的積累,每個區45分鐘展示,無論是文脈的梳理、舞臺的呈現、視頻的剪輯,堪稱準專業團隊。

“市民文化節其實是個系統工程。”

於個人,市民文化節給予市民的,始終是最高禮遇。合唱大賽進過梅奔;舞蹈大賽進駐了國際舞蹈中心;上交新音樂廳交付時老百姓的演奏團提前登場;中華藝術宮裡開展的包括市民文化節的美術作品。每場市民大賽的百強選手都能出書留檔,滬上全部的國有文藝院團都為市民送服務,文聯的藝術家、大咖為素人充當舞臺配角,文藝輕騎兵們在兩年間走進高鐵維修車間、垃圾分類處理所、快遞小哥的休息驛站,藝術點亮個人生活的故事,發生在城市每一個角落。

於城市,隨著千萬市民、百萬社會力量的參與,市民文化節也有了反哺的底蘊。比如在辦節期間,“一區一品”的區域文化特色和各區的非遺家底日漸清晰,於是各區有了可不斷打磨的群眾文化品牌。舞蹈之於長寧,合唱之於閔行,手工藝之於寶山,老建築之於徐匯,教化之於嘉定,鮮明的區域特色在四季流轉的市民文化節舉辦過程中沉澱、發揚光大。

又一年春天,市民文化節如約而至,療愈了受傷的心,喚醒了幸福的感知力,更有可能埋下藝術的種子,而城市文脈的生命力就這樣根系綿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