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亡後有北元、南明,清朝亡後為何沒有西清?

獨行客地圖帝


導讀:其實北元也好南明也罷,都是元朝或明朝主體政權覆滅後的偏安政權或者叫小朝廷。北元是元朝返回故地後延續的政權,而明朝起家的江南在明朝滅亡後擁立弘光帝建立的延續國祚的政權。如果嚴格來說,這兩個延續國祚的小朝廷和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如出一轍。所以無論是北元還是南明,都是在主體政權崩潰後回到故地的一種延續。而清朝顯然不具備這一點:東北老家是日俄爭奪的範圍,再加上張作霖、馮麟閣等等地方實力派清朝基本失去了返回老家建立政權的可能。而滿洲國只不過是日本侵略者利用溥儀做執政的一種假象,這個偽政權和清朝沒有任何關係。


首先我們看清朝崛起的老家白山黑水間的大東北,已經是日俄、地方軍閥以及多如牛毛的土匪樂園。沒有任何武裝力量的清朝遺老遺少沒有力量回到老家在建立偏安政權了(新軍都在袁世凱手裡),再說國情也不允許割據政權存在。


東北日俄、地方軍閥雲集,沒有任何清朝遺老遺少延續政權的可能

清朝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即便入關以後依然對關外龍興之地進行封禁。絕大部分滿清貴胄都已經入關,所以整個東北地廣人稀。隨著創關東開始東北成為無地農民遷徙的地方,到清末大量的漢族人口填充了東三省。對於滿清貴族來說,回東北建國已經沒有群眾基礎。

第二、隨著中日、中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朝末年日俄紛紛插手東北更何況還有駐守長春的北洋第三鎮曹錕所部。隨著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離任,滿清在東北已經沒有任何執政的根基更不要說復國了。

第三、滿清回老家稱帝建國,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南方革命者都不會同意。辛亥革命後推翻了清王朝,怎麼可能允許這個落後王朝在祖國版圖的一隅借屍還魂呢?至於袁世凱更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自己還想當皇帝呢怎麼輪的到清朝遺老遺少復辟。從形式上、從實力來說,沒有任何武裝力量的滿清遺老遺少想回老家建國沒有絲毫可能。


北方袁世凱新軍、南方革命者佔據,所以整個中原沒有滿清的機會

清朝末年在全國編練新軍,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滿額滿編。北洋六鎮兵力達到將近八萬,控制範圍包括直隸、山東與東北。也就是北方各省基本上在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控制範圍內,而南方是革命者控制的民國臨時政府。所以對於滿清的遺老遺少來說除了東北老家外北方、南方也沒有存身之地,否則清帝也不會退位。


只有陝甘以及西域暫時沒有強悍的勢力,但是僅僅依靠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的甘軍是成不了氣候

當時只有西北還沒有強悍的勢力,所以還有一個忠於滿清的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所以這也許就是所謂“西清”的來源吧,但是多羅特·升允真有這個實力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才有升允率甘軍連下十餘城,逼近西安的戰績。但是甘軍也僅有幾千人,況且在聽到清帝溥儀退位的消息後,拒不與革命軍作戰。這樣的甘軍怎麼能承擔起建立“西清”的“重任”?所以所謂的“西清”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是不可能成功的。



小結:

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在崛起的故地都保留了足夠的影響力,所以在王朝滅亡後只是可以在故地短暫延續王朝的國祚。但是清朝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至此從法理上正式結束了清朝的存在。不過皇帝的遜位並不代表所有的滿洲貴族都願意接受帝制的終結,在他們眼中祖宗江山之所以“淪喪”,主要還是因為逆臣袁世凱對南方的綏靖。對比歷史上元朝滅亡後曾有“北元”,明朝滅亡後尚有“南明”,因而部分不甘失敗的守舊勢力開始謀求大清國在西北一隅苟延殘喘,亦即“西清”。

執行這一方略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多羅特升允,鑲黃旗貴族,時任陝甘總督。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朋友可能會對劇首的一個情節感到疑惑,當時遠在邊緣農村的“白鹿原”也開始紛紛剪辮子,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還有一支清軍聲勢浩大地進攻西安呢?實際上該情節的背景正是多羅特升允試圖迎請隆裕太后和溥儀,並在西北一帶建立起類似“西遼”性質的續命政權——西清。

如果對比今天與清朝的地圖你會發現,西北方向最大的變化在於甘肅省的面積較之前嚴重縮水,也就是說當時陝甘總督的管轄範圍絕不止於今天的陝西與甘肅兩省。事實上,今天的寧夏以及青海的西寧部分在那個時期都屬於甘肅,同時陝甘總督兼任陝西巡撫,其轄區連接新疆與四川,因此清廷對陝甘總督的人選歷來十分慎重。

此時清帝已然退位,但身負滿洲血統的多羅特升允卻一心要做清朝的“耶律大石”,在他的設計中最好的結果是打回京師,復辟大清;退而求其次便是盤踞西北,建立“西清”,繼而與中原地區分庭抗禮。儘管今天看起來這種想法多少有些痴人說夢,但在當時卻是有其一定的可行性的。首先陝甘外連新疆,控制陝甘一帶就等於阻斷了內地同新疆的聯絡,那麼接下來“西清”政權將新疆納入治下便在翻手之間。

其次當地的人口並不像今天這樣稠密,陝甘一帶一直比較混亂,直到左宗棠主政西北才得以平息,因此這片土地是具備潛質的。滿人與西遷之前的遼國人差異不大,因此如果成功的話,不難想象“西清”最後有可能演變為一個地跨中亞的政權。

不可否認多羅特升允對清室的忠心,早在大清尚未覆滅之前,升允就已經著手提升西北的近代化水平。在他的鼓勵下,一大批諸如玻璃廠、製革廠、織布廠等現代工業在陝甘拔地而起,其所創辦的陝西大學堂正是今天西北大學的前身,但可惜的是這種以效忠皇室為目標的努力在歷史大勢面前終究是螳臂擋。溥儀退位後,升允率領四千人的八旗部隊在西北地區攻城拔地,大有扭轉乾坤之勢,而對手則因為準備不足而節節潰敗。

圖-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

誠然主政西北多年的升允對當地的情況掌握透徹,調兵遣將更是不在話下,但歷史的車輪終究不可逆轉,在《退位詔書》公告天下之後,八旗軍立刻鬥志全無。與此同時,袁世凱麾下的北洋派系開始大肆反攻,多羅特升允就此敗滅,“西清”政權無果而終。


老李頭有話說


元朝明朝都是政府外部出了事,當局政府被外敵或者內部的農民起義軍摧毀,剩下的殘餘勢力們建立了流亡政府,所以才有所謂的北元和南明。

而清朝則是政府內部出了問題,類似柴家的後周和宇文家的北周以及漢獻帝。大半個朝廷都被權臣給掌握了,擁護皇帝的大臣被一次次的清洗和打壓,最後都被消滅的差不多,一個外力於是就水到渠成了。

就像趙匡胤等人詐言北漢引契丹來攻,嚇得小皇帝交出兵權,陳橋兵變,一夜之間皇帝就改了姓。同理,南方革命黨作亂,滿清請袁世凱出山,南北議和,袁世凱逼清帝遜位,小皇帝被迫禪讓,大清一夜之間就成了民國,皇帝也成了大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