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觀影知世界——洞穴生物


第8期:觀影知世界——洞穴生物

洞穴,是這個星球隱秘之所的另一個世界,進入地下,彷彿來到了不同的星球,這裡沒有陽光,沒有綠色植物,彷彿是生命的禁區,可當你認真去尋找,這裡的生命,遠比你想象的多。

洞壁上潛伏著蜘蛛和鞭蠍,洞頂的則是蝙蝠的天下,在一些熱帶的洞穴裡,除了蝙蝠,還有很多雨燕居住在其中,正是蝙蝠和雨燕,把外面的食物帶了進來,讓這些洞穴裡的生命欣欣向榮,可在洞外的不遠處,猛禽正等待著狩獵它們。新西蘭的螢火蟲洞內熒光閃閃,這些是蕈(xùn)蚊的幼蟲利用熒光來吸引獵物。而在歐洲的地下,長相奇特的洞螈(yuán)為了生存努力的尋找食物。

《地球脈動》這部高分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了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難以數計的生物以極其絕美的身姿。它的第四集“洞穴迷宮”,展現了地球最神秘的疆界,恐怕只有最具冒險精神的人才敢進入。

第8期:觀影知世界——洞穴生物

上一期“隨影而學”科普課堂我們邀請了

中國自然教育領域裡的明星導師——大寶老師

帶你一起看懂紀錄片《地球脈動》之洞穴迷宮

與我們聊了洞穴地質

這一期,讓我們和大寶老師一起了解洞穴生物!

洞穴裡有哪些生物呢?它們怎麼跟外界發生聯繫?他們的食物和營養來自於哪?它們又是怎麼適應洞穴環境並生存下來的?本期節目會為大家一一講解。

大寶老師簡介

他是博物探索學校創始人、2013年創辦博物探索學校,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自然教育倡導者和實踐者;

他是資深博物導師、鳥類和海洋生物研究者,15年來帶領組織了上百個科考團,足跡遍佈中國各地和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

他還是專業的自然紀錄片工作者,曾經擔任BBC大型高清紀錄片《美麗中國》的調研員和副導演,並作為科學顧問參與了眾多紀錄片和自然電影,包括《航拍中國》、《我們誕生在中國》等。

第8期:觀影知世界——洞穴生物

第8期:觀影知世界——洞穴生物

隨影筆記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有些洞穴是完全沒有生命的,但隨著人們對地下世界的不斷探索和了解,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和故事。

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 自養生物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搞定食物,比如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光還有二氧化碳轉化成能量;而異養生物,比如人類,要吃植物或動物。在非常深的地下洞穴中幾乎沒有光線,這些生物靠什麼生活呢?某些物質有機會進入洞穴,它們可以通過河流運輸到洞穴裡,比如樹葉和果實會掉落在水裡,順著水流流入地下洞穴;或者通過生物搬運,比如蝙蝠白天在洞穴裡休息,夜間或者傍晚飛到戶外獲得食物,當結束覓食回到洞穴,排糞,糞便中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一些生物就可以靠這些糞便為生。這些靠糞便為生的生物也會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以此構建了一個洞穴中的生物系統。還有一些自養生物能依靠化學物質,如“硫”生活,然後它們做為最基礎的生命,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以此也會延續一條洞穴內部生物鏈。

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蝙蝠是最近頗受關注的有名的洞穴生物。它在野外需要大量的洞穴結構,但城市化的進程導致許多地質構造消失,蝙蝠不得不在人類居住的環境中生存。在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平行演化的,鳥類基本佔據了整個天空成為空中霸主,而哺乳動物佔據了陸地。其中,有一類哺乳動物發現了生態位的缺失——夜間空中,這一類哺乳動物就在漫長的演化中慢慢掌握了在夜間飛行的能力,它們就是蝙蝠。

蝙蝠和疫情的關係 蝙蝠需要高速飛行的能力,所以它們體溫偏高,身體所攜帶的一些病毒並不能完全乾擾或傳染它們自己。但當人類跟它們發生非常親密的接觸時,這些病毒可能對人類產生干擾。同理,大多數野生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跟人類發生親密接觸都可能對人類造成一定影響,它們與人類的聯繫通常還需一箇中間宿主,但只要我們沒有跟蝙蝠發生特別直接的關聯,便可相安無事,大家無需談蝠色變。

蝙蝠的角色很重要 蝙蝠因種類不同,食物也多種多樣,如昆蟲、水果、魚甚至血液,當它完成進食迴歸洞穴後,它的糞便就成了很多無脊椎動物和昆蟲的食物,而這些生命構成了洞穴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時蝙蝠作為食物會被蟒蛇、猛禽等動物吃掉,它是自然界食物鏈中的一部分。

洞穴裡的其他生命 在一些熱帶海島國家的洞穴裡,雨燕是蝙蝠的鄰居,雨燕跟燕子長相接近,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鳥類。雨燕翅膀更長腳更短,只能在巖壁上築巢,他們通常把巢穴築在靠近洞口的位置,白天出去覓食夜間回來休息。我們常說的“燕窩”實際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由雨燕的唾液混合大量的苔蘚木屑樹葉等形成的,周圍還有蝙蝠的糞便及昆蟲、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由於產地和不明確的神奇功效,大寶老師並不建議大家去吃燕窩。

嚴格來講,蝙蝠、雨燕並不算洞穴生物,它們只是把洞穴當做棲息地,而有些生物完全只在洞穴裡生活。這些洞穴生物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體色是白色,視力不發達或眼睛徹底消失,因為他們不需要生長色素,也不需要視覺結構。但他們需要更好的觸肢觸感。比如某些魚類的祖先隨著溪流河水被帶進洞穴,活下來的魚類學會了適應洞穴環境,並高度特化,它們的身體大多數呈透明或白色,還會用觸鬚用來尋找食物,由於獲得食物是非常艱難,它們對食物的吸收能力極強。還有些蝦蟹類有非常長的腳和鰲肢,通過觸碰行走這樣的方式來獲得食物。

眾多洞穴生物中最特別的就是在歐洲生活的洞穴蠑螈,它們有非常扁的嘴、明顯的外腮、超級狹長的身體和非常細小的四肢,像中國神話中的“龍”,曾有新聞報道發現了龍的幼崽,實際上是洞穴蠑螈。它可以適應水中生活,通過細長的身體擺動在水中游泳,它對於食物的要求很低,幾個月甚至半年獲得一次食物就能維持它的生存。但同時,這樣的物種特別脆弱,食物是通過河流從洞穴外被帶入洞穴,一旦河流發生了汙染、或人類過多的進入洞穴對洞內河流等環境造成干擾,這些物種就會很快消失。

因此,我們應盡全力去保護洞穴生物,不隨意破壞洞穴,不破壞洞外環境,我們要學會跟野生動物平和相處,共享地球這顆美麗的星球。

以上就是這期“隨影而學”與大家分享的洞穴生物,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