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英雄起四方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把周王國搞亂了。幽王老丈人申侯聯合犬戎攻入鎬京。平王東遷,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命名,來源於孔子所作《春秋》一書。春與秋其代序,古代中國人通常用春秋來指代時間的更替。

當時的社會很混亂,已然不是西周初年禮勝樂昌的時代,所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政治風氣、家庭風氣都已壞掉。混亂的原因在於周王室的統治力下降,反而諸侯國的實力大大提升。在分封諸侯國的西周初期,周是實力最強大的王國。然而當時間來到春秋時期時,周王室內亂的不行,王位爭奪很激烈,甚至需要其他諸侯國的干預才能平定國內的政治鬥爭。周天子不能擺平自己國家內部的矛盾,其他諸侯國定然不會按照周人制定的規矩甘當馬前卒了。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在思考社會的前途命運、怎樣才能改變社會的這種混亂無序民不聊生的狀況,所以就有了 “百家爭鳴”。諸子百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源頭,最出名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說到儒家,定然要講到孔子。孔子的想法是回到西周初期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但是實力已經非常強大的諸侯國是不可能願意回到過去的,要想重建那種秩序,只能是周王室自己強大起來,不然僅僅依靠講道理搞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的是秦始皇,秦國的指導思想是法家思想。在秦國的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李斯。從人物命運結局來看,商鞅最慘,最後被車裂;韓非死在獄中;李斯做到了丞相,雖然最後也不得好死。韓非和李斯是同學,老師是荀子。據說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華,所以陷害韓非,把他關進大獄,最後死在獄中。商鞅是豪門庶出,就是王公貴族妾氏的後代,在秦國主持了商鞅變法,秦國便漸漸強大起來。其實當時變法的不只是秦國,主持變法的也不止商鞅一人,但是使國家強大起來的只有秦國。商鞅的故事很多,“徙木立信”是為了實行新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作法自斃”是說他自己給自己挖坑;削了公孫賈的鼻子是為了打擊反對派。把商鞅引薦給秦王的是景監,景監是秦王寵臣,所以名聲不太好。國君去世後,商鞅沒了靠山,反對派給商鞅定的罪名是“欲反”,就是想謀反,有想法不需要有證據;商鞅也做了一番抵抗,但是由於他“作法自斃”,反抗失敗,最後被車裂。法家最大的問題是嚴刑峻法,用法太苛刻。

秦始皇用法家思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亂世,本以為可以江山永固,傳至千世萬世,沒想到二世而亡。打起了反抗第一槍的是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起農民起義。起義的原因還是秦國法律太苛嚴。朝廷派陳勝吳廣服徭役,給國家幹活,遇上了大雨,沒有辦法按時 趕到指定地點。當時的法律規定,遲到就要殺頭(失期當斬)。這時候人們就想了,再往目的地走肯定會死,造反不一定會死,那還不如造反。況且“拼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了第一起,後面跟著起事的就一個接一個,最後攻入咸陽的是劉邦,殺掉秦王子嬰的是項羽。雖然攻入咸陽的是劉邦,但劉邦還是以項羽為首,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能夠說得通。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楚國人自己講“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自己都不承認自己是華夏人,別人就更不會承認。楚國的爵位是子爵,楚國人覺得受到了侮辱,努力發展國力,基本上把漢水流域的小諸侯國都滅了,隨後向周天子要更高的爵位,然後就有了“問鼎中原”的故事。楚國有好多人才,春申君、屈原,後來的漢賦也緣於楚辭。雖然如此,楚國還是被秦國滅掉,楚懷王也是各個諸侯王命運最悽慘的。幾十年後,項羽一把火燒了秦國宮殿,造反的人都喜歡燒前朝的宮殿。中國古建築都是木質結構,正所謂“蜀山兀,阿房出”,一把大火就可以燒得乾乾淨淨,在物理空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直到今天還時時刻刻深深影響我們的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為了後世瞭解他的“道”,作成《春秋》一書,因為行文用字蘊含褒貶,微言大義,所以古奧難懂。武力可以改朝換代,文化卻可以源遠流長,華夏兒女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孔老夫子有很大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