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目錄:

第97章 盧仝

第98章 徐凝

第99章 許渾

第100章 杜牧(1)

第101章 杜牧(2)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第97章 盧仝

詩人名片

盧仝(tóng)(約795-835)

字號:自號玉川子

籍貫: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

作品風格:灑脫豪俊

個人簡介:少時家貧,僅有破屋數間,但圖書滿架。不到20歲時隱居廬山,後又隱居少室山,終日苦吟,靠僧人施捨餬口。朝廷兩度徵其為大夫,沒有應招。韓愈任河南令時,十分欣賞他的才志,對他十分禮敬,經常接濟他。

盧仝的詩歌《走筆謝孟諫議大夫寄新茶》歷經宋、元、明、清,傳唱千年,至今仍然是茶家經常吟詠的一首詩。他詩作對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有所反映。現存詩一百零三首,有《玉川子詩集》。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①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②。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③,手閱月團三百片④。

聞道新年入山裡⑤,蟄蟲驚動春風起⑥。

天子須嘗陽羨茶⑦,百草不敢先開花⑧。

仁風暗結珠琲瓃⑨,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⑩,至精至好且不奢11。

至尊之餘合王公12,何事便到山人家13。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14,白花浮光凝碗麵15。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16,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17,六碗通仙靈18。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19,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20。

山上群仙司下土21,地位清高隔風雨22。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23!

便為諫議問蒼生24,到頭還得蘇息否25?

【注】

①走筆:疾書。孟諫議:即孟簡,字畿道,唐德州平昌(今山東商河以北)人。進士及第,官至諫議大夫,元和六年任常州刺史及越州、襄州等地刺史。

②軍將:低級武官。驚周公:驚起睡夢。

③緘:書信。宛見:好像看到。

④手閱:親手查檢。月團:即茶餅。

⑤聞道:聽說。入山裡:上山採茶。

⑥蜇蟲:藏在泥土中過冬的蟲子。

⑦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特點譽滿全國。

⑧“百草”句:這是一種誇張寫法。

⑨仁風:溫和的風,即春風。暗結:暗暗形成。琲瓃(bèiléi):蓓蕾,含苞待放的花。這裡指茶芽。

⑩摘鮮:採摘新鮮的茶芽。焙芳:烘焙茶葉。

11至精至好:極好的茶葉。不奢:指茶葉數量不多。

12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這裡指皇帝。王公:皇帝下面的高級官員。這句的意思是說茶葉供奉皇帝之餘就該獻給王公。

13山人:盧仝自謂。

14碧雲:形容湯色碧綠。

15白花:指茶湯的餑沫。

16枯腸:比喻才思枯窘。

17肌骨:泛稱身體。清:清爽。

18仙靈:神靈。

19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

20歸去:到蓬萊山去。

21司:掌管。下土:大地,指人間。

22地位:境地。

23顛崖:高峻的山邊。這句是說許多人因採茶而可能從顛崖上掉下去而喪生。

24蒼生:舊指百姓

25蘇息:睏乏後得到休息。

飲茶

本詩可以分為四部分進行賞析,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乾淨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第一部分為前六句,寫軍將送茶。軍將的叩門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詩人。軍將稱受孟諫議之命送信和新茶,他帶來一包白絹密封並斜蓋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詩人讀過信後,親手打開包封,並檢查三百片圓圓的茶餅。茶葉被密封,並且還加蓋了三道印可見孟諫議的對送茶這件事非常重視,表現了他的誠摯之心。詩人“開緘”接著“手閱”,動作小心鄭重,表現了詩人友情的珍惜和對茶葉的喜愛。字裡行間流露出兩人友情深厚,相互尊重。

第二部分(從“聞道新年入山裡”到“何事便到山人家”)寫茶的採摘與焙制。“聞道”兩句,寫採茶人的艱辛。“天子”兩句寫天子要嘗新茶,百花都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仁風”寫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最先發芽,在春天之前搶先長出金色的嫩蕊。以上這四句,都突出了茶之珍貴。

“摘鮮”四句,主要寫精工焙制、嚴封密裹的珍貴茶葉,本該是天子王公們享用的,現在竟被送到了這山野人家。“何事”句含有自諷之意,表現了詩人坦蕩淡泊的寬廣胸襟。這部分用樸實的語言鋪敘的摘茶和焙製茶葉的過程,親切自然。也表現了詩人對茶的喜愛。

第三部分(從“柴門反關無俗客”到結尾)寫喝七碗茶的感受。反關柴門,家無俗客,紗帽籠頭,詩人開始自己煎茶吃,語言簡單樸素,這裡看似詩人內心平靜,生活恬淡。其實不然,讀完全詩,我們才見詩人火熱的內心世界。“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句,寫得細膩,展現了詩人的愛茶至極,“碧雲”,指茶的顏色青碧;“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泛起的白沫。那青碧的茶葉,那咕咕的煎茶聲,那浮動的白沫,都給詩人帶來了一種美的享受,讓詩人賞玩不已。

接下來,詩人集中筆墨寫飲茶,詩人每飲一口茶,都是身心的極大享受,越飲心中越發喜悅。“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這兩句寫得淺顯平直,卻感情真摯,詩人寫得感受細膩,可見他陶醉在品茶中。“三碗搜枯腸”,第三碗茶進入素食者的枯腸中,已無法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尋的結果,只有五千卷文字。寫到這裡,詩人就有些深思飄逸,浮想聯翩,寫詩人什麼都沒有,只有無用的五千卷文字,這不免使人平添幾分感慨。詩人喝了第四碗,便感覺身上發汗,蓄積心中的不平事,即將噴薄而出,一吐為快。這一筆寫得很輕淺,但情感深沉。

喝到第七碗茶詩人說“吃不得也”了,寫得很奇異,也烘托了茶葉之好。詩人兩腋習習生風,已經是飄飄欲仙了。美妙的茶香沁人心脾,使詩人浮想聯翩,他轉筆就問,詩人以被貶凡間的仙人自比,想要接著七碗茶引起的清風回蓬萊。他為什麼要回蓬萊呢?原來,他知道天上群仙,不瞭解民間的疾苦,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尋問一下天下蒼生的事,問問他們什麼時候能夠休息。最後六句,詩人直抒對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的不滿和不平心情。

這首七古詩,行文揮灑流暢,輕鬆中有嚴緊,別具一格。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第98章 徐凝

詩人名片

徐凝(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

籍貫:唐分水柏山(今桐廬縣分水鎮柏山村)人。

作品風格:樸實流暢,意境高遠

個人簡介:曾經遊歷長安,因不願炫耀才華,不善干謁,僅遊韓愈之門,竟不成名。南歸前作詩辭別侍郎韓愈,抨擊了當時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實學的不合理社會現象。後悠遊而終。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在杭州開元寺見徐凝題的牡丹詩,大為讚賞,邀他飲酒,盡醉而歸。後徐凝又與當時頗負詩名的張祜比較詩藝,張祜自愧不如。受白居易,韓愈和張祜等人的讚賞,後遂有詩名。《全唐詩》錄存一卷。

憶揚州

徐凝

蕭娘臉薄難勝淚①,桃葉眉長易覺愁②。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③。

【注】

①蕭娘:南朝以來,詩詞中的男子所戀的女子常被稱為蕭娘,女子所戀的男子常被稱為蕭郎。

②桃葉:晉代王獻之的愛妾。此處也代指青樓女子。

③無賴:可愛、可喜意。陸游詩:“江水不勝綠,梅花無賴香。”

憶揚州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長易覺愁”,寫別離情景。蕭娘、桃葉代指所思念的人;愁眉、淚眼也是指所思之人,雖然重複,但用“難”、“易”二字隔開,就不感到繁瑣,反倒有種迴環往復的、情意綿綿之感。想起離別時心上人的淚眼,愁眉,以及當時對方悲痛的心情,都讓詩中人思念不已,而又不知道該如何宣洩這股思念之情,不覺愁腸滿腹,失落惆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詩人一筆盪開,轉筆寫明月,詩中人正惆悵不已,便抬頭望月,本想轉移一下自己的愁思,解脫愁緒,但這明月偏偏又是當時在揚州月夜離別時的月,又增添了詩中人一抹愁情。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當日的悲苦之情已經被淡化了很多,但那股難以割捨的綿綿思念,卻不斷總是擺脫不了。天空中的明月本和思念無關,可是,它曾映照過心上人的淚眼,好似有情,而今夜偏偏灑下清冷的光輝映照愁思之人,好似冷酷,無動於衷,況且這“明月無賴”,糾纏著人不離開,讓人心生厭惡之情。

這首七絕小詩,從對面著筆,不寫自己的思念是多麼的深切,而是把思念之情融入了對方神態的描寫中,使這種思念之情越發纏綿曲折。詩人不說自己無法擺脫思念,而反倒怨天上明月勾起他的思念,這就反襯詩人的思念之情,綿延不絕,無法擺脫。情感表達含蓄曲折,委婉動人。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第99章 許渾

詩人名片

許渾(約791-約858)

字號:字用晦,一作仲晦

籍貫: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

作品風格:精密俊麗

個人簡介:大和六年(832)進士。任當塗令。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歷任虞部員外郎,監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職。他多寫律詩,尤其擅長七律。多懷古及歌詠田園之作。有《丁卯集》三卷,《全唐詩》存其詩十一卷。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①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②。

殘雲歸太華③,疏雨過中條④。

樹色隨關迥⑤,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⑥,猶自夢漁樵⑦。

【注】

①闕:指宮門前的望樓,這裡代指長安。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要道。驛樓:即驛站。

②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行旅歇息之所。

③太華:華山。

④中條: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處於太行山和華山之間。

⑤迥:遠。

⑥帝鄉:指京都長安。

⑦漁樵:捕魚砍柴隱居生活。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去長安的途中,經過潼關,他看到那裡的山川壯美,景色秀麗,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五律。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詩人開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點出了時間、地點,及事件。秋日行旅圖是這樣的:秋日的紅葉在傍晚顯得蕭瑟蒼涼,詩人坐在長亭上獨自飲酒。“蕭蕭”二字,透露出詩人絲絲淒涼的情緒。後一句用筆乾淨利落,敘述了詩人獨飲的寂寞之感。

但詩人沒有就此消沉。接下來的“殘雲”四句,盪開一筆,用雄健的筆力,勾勒了潼關周圍蒼茫雄渾的景色。詩人放眼遠望,南面的華山上,“殘雲”歸岫;北面,黃河對岸,連綿蒼莽的中條山上,“疏雨”乍過。“殘雲”,表明天氣將要轉晴。中條山上疏雨乍過,給人一種雨過天晴後的清新感。“歸”和“過”兩個動詞,就使靜止的華山和中條山,顯出了靈活的氣息。

詩人將目光從遠處收回來,只見近處:“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蒼青的樹色,隨關城一直延伸到遠方。關外的黃河從北面奔騰而來,在潼關外轉向三門峽,波濤洶湧的江河水咆哮著湧入渤海。“遙”字,表現出了詩人站在高處遠望細聽的神態。這段描寫繪聲繪色,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寫再有一天行程,詩人就到達長安了。按常理,第一次來長安的詩人心情應該很激動,也很期待,此時,他正應該想著到長安後的安排。但是卻沒有,他還在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這就含蓄地表露自己並非為追求功名利祿而來。最後寫得委婉得體,自然流暢,而又出人意料,構思新穎,獨具匠心。

後人點評

清人陸次雲:仲晦如此詩,雖與劉文房分據“長城”可也,何拙魯?若陳後山者,亦復疵之太過。(《唐詩善鳴集》捲上)

咸陽城西樓晚眺①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②。

溪雲初起日沉閣③,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④,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

①咸陽:今屬陝西。此題一作《咸陽西門城樓晚眺》。

②蒹葭: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汀洲:泛指江南。

③“溪雲”句:詩人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④當年:一作“前朝”。

西樓晚眺

“一上高城萬里愁”,首句氣勢雄渾、意境深遠。“一上”、“萬里”,是誇張的表現手法,用精確的數字極言愁緒之多,使人印象深刻。詩人為什麼愁呢?“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個“似”字,表明這裡並非真是汀洲。那麼汀洲與詩人又有什麼聯繫呢?如果說思鄉愁,但詩人家鄉在潤州丹陽(今江蘇)。詩人登上咸陽城樓,舉目四望,見秦中風光,好似江南,於是筆鋒一點,微微嘆息。萬里之愁,正因鄉愁而起。而汀州只是泛指江南。詩人將思鄉之情,隱含在“蒹葭秋水,楊柳垂岸”的景色中,思念之情綿延不絕。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詩人收回鄉愁,寫眼中所見景色。詩人登樓遠眺,遙想慨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忽見溪山雲起,一輪紅日漸薄溪山,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不多時,太陽已經隱隱挨近西邊的寺閣。雲生日落,瞬息萬變,突然涼風驟起,吹上城來,“滿樓”的風聲呼嘯,越發顯得城樓的空寂。我們可以聯想到,冷風呼嘯吹打詩人的衣衫,此情此景,更增添詩人淒涼孤寂的愁緒。風聲過後,山雨迫在眉睫。“欲”,寫出了山雨將至的緊迫形勢。這兩句寫得前松後緊,舒緩有致。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雖然即將下雨,可是,詩人眼前的景象是,鳥不平蕪,蟬吟高樹,是何等悠閒自在,而“秦苑”和“漢宮”又勾起人們的歷史感懷,舊時禁苑深宮,如今雜草叢生,黃葉滿林,只有蟲鳥,不知興亡,依然鳴叫高飛。此時,歷史興亡之感、萬里鄉愁交融在一起,意蘊深沉。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莫問”二字,卻悄悄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思。“渭水流”使詩人的萬里之愁,千載之思綿綿不絕,餘味悠遠。而這“行人”,是空間的過客和時間的過客的統一體了。

行文舒緩有致,跌宕起伏。情感深沉悠遠。

後人點評

田雯評許渾七律詩:“聲調之熟,無如渾者。”(《古歡堂集雜著》)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第100章 杜牧(1)

詩人名片

杜牧(803-853)

字號:字牧之,號樊川居士。

籍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作品風格:豪邁俊爽,拗峭清麗

個人簡介:出身官僚家庭。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為弘文館校書郎。後在江西、淮南等地方做幕僚,在朝中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等官。會昌年間,先後為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大中年間,為司勳員外郎、禮部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追求形式。他的詩作中,七律詩尤為凝鍊、自然。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人號“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八卷。

泊秦淮①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③,隔江猶唱《後庭花》④。

【注】

①秦淮:即秦淮河,是長江下游的支流,穿南京市而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

③商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④《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樂府新曲。因陳後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後人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商女

這首七律詩是詩人在赴任揚州刺史時,路過六朝古都建康。雖然此時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兩岸,依舊酒旗招展,絲竹聲聲,一派熱鬧繁華勝過京城。

“煙籠寒水月籠沙”,首句就寫得非同一般,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意象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種迷濛清冷、柔和幽靜的水邊夜色。首句的景色應該是第二句詩人“夜泊秦淮”時所見,如果按順序來寫,應該是先有“夜泊”後又夜景,詩人巧妙顛倒順序,先寫夜景,有先入為主、先聲奪人之妙,給人強烈的吸引力。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為首句景色點明瞭時間、地點、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鮮明、有獨特。“夜泊秦淮”照應了詩題,“近酒家”有引起下文“商女”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所唱的曲目都是由聽者的趣味決定的。所以寫商女不知道亡國之恨只是曲筆,而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些欣賞音樂的達官貴族們。“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便是《玉樹後庭花》,據說是此曲是南朝陳後主創造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滅亡。而如今又有人在國家衰微之際,以聽亡國之音取樂,而不關心國事,這怎麼不會使詩人擔憂歷史重演呢。“隔江”二字,是承接上句“亡國恨”的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列軍江北,僅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溺聲色,不理朝政。“猶唱”二字,既指隋兵臨江,陳朝的危急;又指當今沉迷聲色的權貴;又表達詩人深切擔憂之情,也有對詩人對當今沉溺玩樂的達官顯貴的辛辣諷刺,涵義深沉,感情悲痛。官僚貴族們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填補他們腐朽空虛的靈魂,這不正是和曾經的陳朝現象一模一樣嗎!難道衰亡歷史要重演嗎?深深的擔憂之情,躍然紙上。

整首詩表達委婉,情感悲愴。

後人點評

宋人何汶:《抒情詩話》雲:杜牧之綽有詩名,縱情雅逸。金陵艤舟,聞倡樓歌聲,有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風雅編綴,不可勝紀。(《竹莊詩話》卷二十)

赤壁①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②,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③,銅雀春深鎖二喬④。

【注】

①赤壁:在今湖北武昌赤磯山,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赤壁山。

②折戟:斷戟。戟,古代一種合戈、矛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③東風:赤壁之戰中,東吳周瑜用黃蓋火攻計策,趁東南風火攻曹軍,取得大勝。周郎: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

④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銅雀臺,高十丈,極為華麗。因樓築大銅雀,故名。曹操把自己寵姬歌妓安置臺中,以供娛樂。二喬: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大喬為孫策妻子。小喬為周瑜妻子。

這首七絕是詩人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是一首懷古之作。

“折戟沉沙鐵未銷”,詩人開篇用古物引起對三國人物和事蹟的慨嘆。從赤壁大戰中留下來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層中,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還沒有被歲月銷蝕掉。如今被我發現,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鑑定是赤壁之戰中的遺物。這件小小的器物,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動盪的年代,想到了赤壁之戰,想到參加這次戰役的關鍵人物。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在赤壁之戰中,周瑜主要靠火攻戰勝了兵力遠勝於自己的敵人,而他能用火攻,是因為在決戰的那個時間,正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東風,詩人便把東風寫在最前面,突出了東風在這次戰役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東風是怎樣幫助周郎得勝的,而反面著筆:設想如果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利的就不是周郎了,而歷史也因此而發生改變了。詩人假象,如果曹軍勝利後的局面。但詩人又沒有從正面寫起,而只寫“二喬”這兩為東吳美女將要遭受的命運。而大喬是孫策妻子,小喬是周瑜妻子,那麼兩人被搶入魏,深鎖銅雀臺,就意味著吳國滅亡了。詩人構思巧妙,用形象思維,反映事件,意在畫中,使人不言自明,非常獨到。而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勝利,完全歸功於偶然的東風,也失於片面,而詩人偏偏這樣寫,其中恐怕也含有“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慨嘆吧。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牧之絕句,遠韻遠神。然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近輕薄少年語,而詩家盛稱之,何也?(《唐詩別裁集》卷二十)

過華清宮三首(其一)①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②,山頂千門次第開③。

一騎紅塵妃子笑④,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

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上,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

②繡成堆:指花草林木簇擁著宮殿像堆堆錦繡。

③次第:依次。

④一騎:指一人騎馬。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過華清宮三首(其一)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本書所選是其第一首。本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小事,鞭撻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

“長安回望繡成堆”,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景色。詩人從遠處回望長安,林木蔥蘢,花草繁盛,宮殿樓閣矗立其間,好像一堆堆的錦繡。“繡成堆”三字,一語雙關。既指驪山兩邊的東繡嶺和西繡嶺,又極力渲染了驪山的美不勝收。

“山頂千門次第開”,接著鏡頭逐漸向前,最後集中在了山頂上那座宏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緊接著,又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名使節風塵僕僕地從遠處疾馳而來,身後塵土飛揚;宮內的妃子嫣然而笑。詩人描寫了三個鏡頭,它們之間又毫無關聯,詩文懸念重重,充滿神秘氣氛,接著最後一句“無人知是荔枝來。”揭曉了謎底,“荔枝”兩字,委婉說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這些鏡頭自然連在了一起,讓人豁然開朗。

杜牧這首七絕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曲折含蓄、用意精深。詩明顯地說玄宗溺於美色和貴妃的侍寵驕橫,而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這兩個鮮明的進行對比,使所要表達的情感抒發得更加深刻,讓人更加信服。“妃子笑”三字,形象地透露了他們的奢華的生活。“無人知”三字,意味深沉,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從得知,這既揭露了皇帝為討愛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又呼應了前面所渲染的神秘氣氛。

這首七絕語言樸素流利,寓意精深,含蓄有力。

後人點評

宋人蔡絛評其詩:“風調高華,片言不俗”。(《蔡伯衲詩評》)

寄揚州韓綽判官①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②,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③,玉人何處教吹簫④?

【注】

①判官:唐時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

②迢迢:一作“遙遙”。

③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裡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是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中載:“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中的吳家磚橋。

④玉人:美人。

吹簫

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間,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後為掌書記。這首詩應為他離開江南時所作。

“青山隱隱水迢迢”,寫遠景。青山連綿延伸到遠方,直到天際,綠水迢迢,流向遠方。“隱隱”和“迢迢”這兩處疊字,不僅形象地描畫出了山水清秀、優柔多姿的江南風光,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和友人之間受山水阻隔,相距遙遠,那抑揚的聲調傳達了詩人對江南的思念柔情。

“秋盡江南草未凋”,季節雖然已過深秋,但江南的草木還未凋落,風光依然秀麗柔美。“秋盡”而“草未凋”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正因為詩人無法忍受晚秋的蕭條冷寂,所以格外留戀江南的青山綠水,也就更加想念遠在江南的故人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三、四句詩人問友人最近的生活情況。在詩人的印象裡,讓詩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遊淮南》)。接著詩人轉筆問朋友“何處教吹簫?”,詩人借二十四橋美女吹簫這個典故,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調侃韓綽,言外之意就是,在這個秋盡的時節,你每夜在哪裡教妓女吹曲玩樂。從詩句中我們想到,韓綽風流倜儻的姿態。這一調侃句,使兩人重溫了曾經在一起遊玩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和朋友之間親密深厚的友情。詩人在這裡,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在橋上吹簫的傳說和“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種優美清雅的意境。所以,詩人這兩句雖然是調侃之語,說的是豔事,但卻清雅脫俗,沒有一點浮豔之色。“玉人”二字,雖然指韓綽,但又使人認為就是歌舞女子的錯覺,使人不禁聯想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

詩人在這首七絕詩中,用婉轉優美的語言烘托了柔美清雅的江南景色,這柔美的景色進一步襯托兩人的風流倜儻以及兩人的放蕩生活,情景相映,妙趣橫生。

後人點評

宋人姜夔:杜郎俊賞,算如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揚州慢》)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①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②,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③,樂遊原上望昭陵④。

【注】

①吳興:今浙江吳興。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因西漢宣帝在此建樂遊苑,故得名。

②清時:太平之世。

③把:持。一麾:顏延之《五君詠》中有“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指旌旗。這裡指出任外省官職。江海:這裡指湖州。

④昭陵:是唐太宗陵墓,在長安西醴泉縣九嵏山上。

登樂遊原

這首詩作於宣宗大中四年(850)詩人將離長安去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詩人在長安任職,無所作為,所以,請求外放,施展抱負。

“清時有味是無能”,詩人說當時正值“清時”,又說自己無能,很清閒。而當時牛李二黨鬥爭正非常激烈,宦官專權,朝廷和藩鎮以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不斷,哪裡是“清時”?可見首句詩人正話反說。那麼,詩人說自己沒有才能,則是巧妙地把自己才能掩藏了起來。次句緊承上句,點出“閒”和“靜”就是上句中指的“味”。詩人怎麼表現閒呢?用愛孤雲的閒表現自己的閒性。詩人的靜體現在愛僧人的靜,這就把形象生動地顯示了閒靜感受。

由上面兩句,可見,詩人在京城待著太閒靜,無所事事,所以詩人想要“欲把一麾江海去”,意思是,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樂遊原上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詩人即將外出遠行,心中自然生出不捨之情,登高遠望是合理的。但詩人登樂遊原後,不望皇宮,不望都城內情景,而是隻望已故的唐太宗的陵墓,這是為什麼呢?唐太宗是唐代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能知人,選賢任能,所以,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詩人登高願望昭陵,就會想起國家曾經的興盛,聯想到當今國家的衰勢。詩人借寫昭陵暗指當今沒有像唐太宗那樣的英明君主,自己空有抱負和才能,卻無處施展,只能落得現在這樣閒靜的處境。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

雖然這首詩是七絕小詩,但其中卻包含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憶,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語言沉鬱、含蓄,用筆深刻、簡煉。

後人點評

清人張文蓀:昭陵為唐創業守成英主,後世子孫陵夷不振,故牧之於去國時登高寄慨,詞意渾含,得風人遺意。(《唐賢清雅集》卷三)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第101章 杜牧(2)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①,水村山郭酒旗風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③。

【注】

①山郭:靠山的城牆。酒旗:酒帘。酒店的標幟。

②“南朝”句:東晉後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當時的統治者都好佛,因此,修建了大量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本詩中的“四百八十寺”,是個概數。

③樓臺:指寺廟。

樓臺

這首七絕既寫出了絢爛多彩的江南春景,也寫出它廣闊和深邃。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人開篇描寫了富麗明媚的江南景色: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快地歌唱,叢叢綠樹掩映著朵朵紅花;水邊的村莊、臨山的城郭還有迎風飄揚的酒旗。這些都是典型江南景觀。美麗的江南紅綠色彩相映,山水的相伴,村莊和城郭相互映襯,有動有靜,聲色並茂。這是多麼美麗的景色啊!並且“千里”二字,體現地域遼闊,繁富的景色鋪陳在“千里”沃野上,這景色就更加迷人,令人心馳神往了,而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那麼,再繁麗的景色也少了氣勢,減了顏色。

詩人意猶未盡,感覺江南寫得還不夠豐富。於是詩人起筆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樓宇重重的佛寺,本就給人深邃神秘之感,而詩人又把它放置在迷濛煙雨中,這就更增添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調。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也使這幅“江南春”的圖畫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給這幅圖畫增加了歷史厚重感。“四百八十”,極言宏偉華麗的佛寺之多,緊接著“多少樓臺煙雨中”是詩人對歷史滄桑的感慨。南朝統治者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造寺廟,而隨著歷史的推移,當年的統治者已經消逝,佛寺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了江南美妙風景的一部分。審美之中也暗含諷刺,詩文內涵也更顯豐富。

後人點評

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雲:“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煥《歷代詩話考察》駁曰:“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

清明①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②。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極為愁苦,好像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佳節之日。詩人杜牧正在街上行走,剛巧碰上了春雨。清明季節,天氣最容易變化,時常要下雨,今天又下起了雨,不過,這場雨是“紛紛”細雨。“紛紛”二字,既形容了下雨的情景,又暗指雨中行人的複雜心情。為下文做鋪墊。

“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欲斷魂”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魂”,指的多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而“斷魂”,就極力形容行人心中強烈的而又不是很清楚地表現在外面的隱藏內心深處的感情。清明節向來是家人團聚,要麼一起出外遊玩,要麼去上墳掃墓的日子,而現在行人孤單一人趕路,心頭有股難言的孤苦滋味。而這時又偏偏遇到了細雨紛紛,打溼了衣衫,襲來涼意,這又使行人心頭平添了一層愁緒。所以,詩人用“斷魂”二字。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時,細雨下得正密,行人就想找個酒店避一避雨,就便歇息一下,再喝兩杯酒暖暖身子,當然這也能多少排解一下他心頭的愁緒。於是,行人便向人問路。詩人沒有說向誰問路,而是巧妙地寓問於答,最後“牧童遙指杏花村”句,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在路上碰見一個牧童,便向他打聽道路,牧童就手指杏花村告訴他那裡有酒店。最後這句,又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彷彿從牧童的“遙指”方向,我們看到了一個杏花掩映中的美麗的村莊,那村頭紅色的酒店旗子,被細雨洗得更加鮮亮美麗。結尾意韻無窮,為讀者開拓了一片廣闊得多的想象空間。

這首七絕小詩,語言通俗流暢,自然而毫無雕飾痕跡。描寫景象清新、明麗。

後人點評

蔡絛評杜牧詩:風調高華,片言不俗。(《蔡伯衲詩評》)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①,輕羅小扇撲流螢②。

天階夜色涼如水③,坐看牽牛織女星。

【注】

①銀燭:白色蠟燭。

②輕羅:輕薄的絲織品。

③天階:指皇宮中的走廊。

牛郎織女

這首詩寫的是一位宮女孤獨生活和淒涼心境。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開篇兩句描寫了一幅深宮生活圖畫。一個秋夜,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亮,給屏風上的圖畫添染了幾分冷淡、幽黯的色彩。此時,一個孤獨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周圍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宮女“撲流螢”細節描寫,反映了三層意思,第一,螢蟲常常飛翔在雜草叢生的荒涼地方。宮女居所有流螢飛翔,表明宮女生活環境淒涼。第二,宮女撲流螢這個動作流露出她她寂寞無聊的心境。她撲打流螢好像要驅趕包圍在她周圍的冷寂。第三,“小扇”本來是夏季用的,而宮女秋季裡手拿扇子。在古詩中,詩人常以秋扇比喻棄婦。

“天階夜色涼如水”,皇宮的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經很深,寒氣襲人。“涼如水”這三個字,不僅寫出了色,也寫出了溫度。天氣如此寒冷,宮女應該回屋了。可是遲遲沒有回去,她在幹什麼呢?“坐看牽牛織女星”,原來她在看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宮女久久地仰望牛郎星和織女星,久久不肯離去,這是因為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故事牽動了她的心,勾起了她對自己不幸身世的回憶,也使她產生了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一個仰望的舉動,委婉地表達出宮女滿懷的心事。這個結尾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後人點評

清人孫洙:層層佈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唐詩三百首》卷八)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②,白雲生處有人家③。

停車坐愛楓林晚④,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斜(xiá):伸向。

③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④坐:因為。

山行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景圖。

“遠上寒山石徑斜”,首句寫山和山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蜓而上伸向山頭。“遠”字,突出了山路的長,因山路“遠上”,再加一“斜”字,就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和人家。詩人的目光隨著山路向上望去,只見山上白雲浮動,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人家”與上句的“石徑”相照應,這條山間小徑,大概就是山上這幾戶人家下山的道路吧,這樣一來,首句的景物和第二句的景物就有機地聯繫在了一起。這裡寫山上“白雲”,反映了山之高,白雲又遮住了人們的視線,那麼,就是人不禁聯想白雲上的景象,這就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停車坐愛楓林晚”,寫楓林。詩人正在前行的時候,忽然,一片鮮紅的楓葉林,映入詩人眼簾,這使詩人驚喜萬分,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這美麗的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趕路。詩的前兩句的景色淡雅,意境飄渺,已經很優美,但“楓林”一出現,都忘記了行路,可見,詩人更喜愛這楓林景色。詩人為什麼喜歡楓林呢?這就自然引出最後一句,詩人說“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既回答了上句的疑問,又進一步刻畫了楓林的美麗。那傍晚的楓林層林如染,如飄逸的紅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豔麗。將楓葉和“二月花”對比,使楓葉紅豔美麗的形象更加突出。這一片鮮豔的紅色,充滿了春天一樣的活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發的景象。如此這般,怎麼不讓人喜愛呢?

秋季的蕭瑟,常常讓人產生傷秋之感,而詩人在詩中歌頌了秋色的美麗,表現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滿生機和活力。結尾戛然而止,情韻悠長,餘味無窮。

後人點評

陳振孫評杜牧詩:豪而豔,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直齋書錄解題》)

贈別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①。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注】

①尊:同“樽”,酒杯。

蠟燭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節度府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將離開揚州赴長安,《贈別》二首是他臨行前留贈妓女之作。詩中抒寫詩人對美麗女子留戀惜別的心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寫詩人要和心愛的人分別時的複雜心情。詩人即將離別,卻又不忍和所愛的人分別,心中千頭萬緒,紛繁雜亂,猶豫不決。明明多情,卻從“無情”著筆,“總”字,起加強語氣作用,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正是因為詩人太多情,以至於使他覺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在別筵上,兩人悽然相對,別離的傷情不知道從何說起,這樣反倒好似彼此無情。其實心中已經是愁情滿溢,希望能用無情的表情抑制住內心多情的泛濫,但是,情到深處,怎能不流露出來呢,在舉樽道別時,強裝歡笑,使所愛的人高興,可是離別悲傷已經溢滿胸腔,臉上哪裡還能擠一絲笑容呢?想笑是因為“多情”,“笑不成”是因為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詩人用細膩的筆觸,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兩人矛盾重重細微心理和神態,情味無窮。

接著,詩人撇開自己,不抒寫惜別之情,而是轉筆寫別宴上那的蠟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因為內心感傷,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傷感的色彩。在詩人眼裡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蠟燭徹夜流溢的燭淚,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啊。借物言志進一步表達離別之情。“到天明”,表明告別宴飲的時間之長,進一步表現了詩人不忍離別的心情。

這首七絕語言流麗,表達情思纏綿悱惻,含蓄蘊藉,意境深遠,餘韻悠長。

後人點評

清人黃叔燦:曰“卻似”,曰“唯覺”,形容妙矣。下卻借蠟燭託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評牧之詩豪而豔,宕而麗,其絕句於晚唐中尤為出色。(《唐詩箋註》卷十)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七.盧仝 徐凝 許渾 杜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