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变与物化

变和化这两个字,都有转变,转化,变更,变易的含义。现代汉语常连用。

变和化在汉字造字的初始阶段,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否则不会造两个字。

这种细微的差别,可以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来考虑。

变化作为连用的词汇,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周易·系辞》。系辞里含有变化连用词的句子很多,其中就有: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三国时代的经学家虞翻注释此句说:

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比虞翻稍早的经学家荀爽注释此句说:

春夏为变,秋冬为化。

四季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可知他俩说的是一个意思。从阴阳学说看,阳的方面发生变更,就是“变”,阴的方面发生变更,就是“化”。

这就是变与化的细微差别。

这种差别,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体现。

比方说,有男女谈朋友。一天,女孩很幽怨的对她男朋友说:“你变了!”

变了,就是变心了,感情发生了变化。感情相对于物质,就是阳的方面。

注意,这里不能把变和化换用:

一天,女孩很幽怨的对她男朋友说:“你化了!”

听起来女孩是在说手里的冰淇淋。

变是偏向于精神的,化是偏向于物质的,通过这个例子,就很明了了。


关于“物化”的最著名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梦里简直就是蝴蝶。醒过来时,简直就是庄周。庄子不知道,刚才是庄周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的庄周是蝴蝶梦见的。庄子说,这就是物化吧。

做了个梦,怎么就扯到“物化”了呢?这涉及到先秦道家的所谓“物质守恒”。

庄子一直认为人生来的这个躯体,只不过是从天地里借来一些物质,因缘假合而成的。死了呢,也就要把身体复归于天地。就是说,怎么来的,怎么再散掉。这个散掉的过程,就是“物化”。所以有名句: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庄子死前,弟子们商量着怎么厚葬老师。庄子说,埋了就给蚂蚁们吃,不埋就给鸟雀们吃,为啥把我的这身骨肉从鸟嘴里抢走,非要送给蚂蚁呢?你们跟蚂蚁又没有仇。——这个故事出自《列御寇》。

庄子还说,我死后,我的肉身也变了,假如我的左臂变成鸡,我还就去管天亮的事儿去呢;假如我的右臂变成石头子儿,我还就去打下鸟来烤了吃呢;假如说把我的屁股变成车轮,我的神变到马身上,那我就是马车呗,还不用赶了哪!——这个故事出自《大宗师》。

庄子还曾经对着朋友将死的身体说,伟大的造物啊!要把你重新派遣到哪里呢,要把你变成什么呢?是变成老鼠的肝脏?还是变成昆虫的翅膀?——这个故事也出自《大宗师》。

先秦道家的世界里没有轮回转世。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人从没有体重,变成一百多斤份量,是从天地里吸取了物质,填补到自己身上的,所以这一百多斤也不是人所有,只是从天地借来用的。人死了,这一百多斤物质不会凭空消散,死后还要还给天地,再参与到生命的大轮回之中。这个过程,就是“造化”。

从“物化”的角度来分析庄周梦蝶,也许就是说,在人与天地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也会沾染些精神的连带关系。这就牵涉到“神变”。

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天生就对某些人某些事感兴趣,那也许就是构成我的身体的物质的某一块,与形成对方身体的物质的某一块,曾经出于同一个躯体,曾经共事过呀。

所以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一见林黛玉就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同样,黛玉见了宝玉,也是如此: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因为宝玉是神瑛侍者的物化,黛玉是绛珠仙草的物化,都带着物化而来的那一丝灵觉。

造化是不发生神变的,造化只管把各种物质来回揉捏,就好像欧冶子在操弄手中的金属。

神与物,神属阳而物属阴。所以神以物为本,物以神为帅。欲求神变,则以物化为先;欲求物化,则以神变为先。


神变与物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