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唱腔,为何把“口法”列为“五法”的第一位?


最近家里老人生病,照顾老人,无暇唱戏,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学习学习程派的知识理论,也可以和平时的唱练做个印证。

自学习以来,越来越觉得,程派的唱腔,嘴上的功夫非常重要。发音,咬字,归韵,共鸣腔,口型,气息等等,每一个功夫,都是嘴上的功夫。

京剧的四功五法:

"四功"是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五法"是手、眼、身、法、步,是五种技术方法。

但是,"五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口、手、眼、身、步。

这种说法,来自程派祖师程砚秋先生,


京剧程派唱腔,为何把“口法”列为“五法”的第一位?

程砚秋


口法为五法之一。口法的内容包括:四声、读字、收韵、切韵、气口等。

京剧圈里有个说法:"演戏之人勿论巧拙,是问有口无口;"

"听唱之人勿论粗精,是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必有口"。

这里的口,指的就是口法。


京剧程派唱腔,为何把“口法”列为“五法”的第一位?

程砚秋

前些天阅读了今日头条上推荐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

"小女蕙衡在青龙桥向程师求艺"(程砚秋谈程派字音与行腔)" (梨園雜志 2019-10-11 14:35:59 作者:王准臣)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女儿当时和程砚秋学艺时,程砚秋对程派字音和行腔的论述。文章很长,我总结了一下,内容如下:

"程先生的观点,先要解决字的问题,先把字的发音和字声弄清楚。

"认清字音之后,要慢慢在嘴里面用工夫,也就是在把字咬清楚以后慢慢地放音,不是一下子放出来,而是在喉咙里收住了逐步地放音。"

"要能很好地运用丹田气来托腔慢慢放音,类似老生的喷口"

"程派的字韵是很深奥的东西,与昆曲一样,由韵里走腔,在韵中行腔,听起来好听,有韵味,这才是程派真正的"绕梁三日"的声腔。"

这篇文章,我郑重收藏了,反复阅读体会,和我自己平时的练习相印证,我发现程派的唱法,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字 韵 气 腔

第一是: 字 字是第一位,咬字要清晰,抓住字声,突出字声,棱角就出来了。

第二是: 韵,字韵,要找到字的韵,韵首,韵腹,韵脚,清楚明白。

第三是:气:以气托声,气息是程派的灵魂,气息贯穿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还有拖腔,大段长的拖腔如何换气是学问。

腔:行腔,带韵行腔,韵中行腔。

在我看来,以上四字之中,最重要的功夫,首在气。

按照程祖的说法,先咬字,然后喉咙收住了慢慢放音,不是直来直去。是有控制,有收放的,控制和收放是由什么来控制的呢?是靠气息,丹田气。

气息练好了,就似乎是装了个"气龙头",有个开关,开关之间,收放自如。这就是气口,字与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大段的拖腔,如何用气,是大学问。

程腔的藕断丝连,呜咽婉转,张徐有致,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这些风格特色,全部都是靠气息支撑起来的。

程派唱法,次在韵。

咬字的同时,要找到字韵,有了韵味再转到工尺去行腔,这涉及到嘴里的功夫了,口腔的形状,嘴唇的配合等等,归音,是归入鼻音,还是头腔音,还是脑后音,还是胸腔共鸣音。

程派的行腔:以气托声,声中带韵,带韵行腔,腔随韵走。

声、韵、气,三者互相作用,就如同一把胡琴的三个部件,声是琴弦,韵是琴筒,气就是琴师手中那把弓弦。三者完美配合,才形成程派独特的声腔艺术。

所有这些,气,字,韵,腔,无一不是嘴里的功夫,程砚秋祖师把口法放到五法的第一个位置,口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注: 本文论述内容,为作者自我学习的经验,如有出入,请以专业知识为准。相关知识,请戏友自行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