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書法愛好者,你如何理解狂草藝術的收與放?

影影圈圈


收和放是狂草章法的主要特點,也是狂草區別於小草的根本特徵,狂草之狂,就是狂在章法的收放對比上。

收與放,也就是由狂草的揮灑筆勢所形成的整體章法中字形筆畫開合、擒縱、疏密的巨大變化關係,古人早就總結為一句形容書法章法高級組合關係的行話,即疏可走馬,密不通風。

這種多變章法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楷書、行書、篆隸和小草都無法達到,因為狂草的收放章法,最終打破了行距,形成了以整幅為一個單位的整體章法,破壞了書法章法中直行的概念,即古人所說的氣勢通其隔行的書法最高章法。

這種收放自如的狂草章法,別說書寫了,連欣賞研究書法的老手都欣賞不了。在這種人的眼裡,再狂的草書也得一行一行寫,君不見宋代皇家所刻第一部歷代書法叢帖《淳化閣帖》十卷,就沒有收入這種不分行列收放對比懸殊的狂草。

不僅如此,連蘇軾、米芾等大書家都被這種狂草嚇跑了,只有黃庭堅在行列上嘗試了一下左右參插,不敢再放了。自此以後,狂草也就一蟹不如一蟹。只有狂草的真正開創者張旭、懷素的收放絕狂的狂草在傲視後輩。

不過,拙作新形大狂草不僅收放打破了行列,還參入了漢簡、漢碑中的特長線條。這種狂草氣勢則套用了一句李太白詩: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如有識者請參觀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