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時事類素材積累與點撥:關注傳統文化 打造高分作文

關注傳統文化 打造高分作文

創新作文

在千萬“網紅”博主中,李子柒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那一個。這個來自四川深山裡的姑娘,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展開,用視頻的形式給網友們展現了一個近乎理想化的田園生活:

三月桃花開,她採來釀成桃花酒;四月枇杷熟,她摘來製成枇杷膏;九月板栗熟,她撿來做紅糖栗子……還有筆墨紙硯、活字印刷、皮影戲、胭脂水粉、蜀繡工藝、茶葉、竹藝、桑蠶絲、手工醬油等等,她親手製作的這些東西,無不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徵。

如今,李子柒不光在國內擁有2000萬粉絲,在海外也獲得了大批關注。她的視頻在某海外視頻平臺上的訂閱量高達735萬,就算這些視頻沒有英文字幕,全世界的網友也看得津津有味,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中國產生了強烈好感。

不過,李子柒的走紅也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人認為李子柒是將中國落後的一面展示給外國人,其發佈的關於農耕生活的視頻無法代表當今中國社會的全貌,甚至是對中國形象的抹黑;還有人認為李子柒能成為現象級“網紅”無非是團隊商業化運作的結果……

但是更多網友,包括不少主流媒體都認為李子柒是當今“中華文化輸出”的成功典範。正如央視新聞所說:“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裡幹著農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的人,卻開始瞭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並紛紛誇讚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蹟,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

與此同時,無論是李子柒這個人物,還是關於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故事,都非常適合作為素材用在考場作文當中。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就將帶領大家走近李子柒,關注傳統文化,積累高分作文素材。

李子柒其人其事

在生活的泥淖中掙扎著開花

李子柒,生於1990年,四川綿陽人。李子柒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離異了,她跟著父親、繼母一起生活。其後父親早逝,繼母待她特別不好。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心疼孫女,最終決定將李子柒接回家中生活。爺爺不僅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還會做很多菜式。李子柒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東西,這些經歷也成為她今後做視頻的基點。

在李子柒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爺爺便去世了。此時奶奶年事已高,難以撫養她繼續求學。於是14歲的李子柒輟學出去打工,開始了長達8年的漂泊生活。她當過服務員,洗過碗、端過盤子,也睡過公園椅子,連續啃過兩個月的饅頭。為了賺更多的錢養活自己和奶奶,李子柒還去學了打碟,並在酒吧做DJ。後來談及此事時,她坦言:“當時也並沒有說多喜歡音樂,就是為了活下去,覺得它工資高。”但這段經歷讓她學到了不少音樂方面的東西,這對她以後剪輯視頻也有不少的幫助。

2012年,李子柒的奶奶生了一場重病。李子柒擔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樣長期不在老人身邊,或許將來會背上“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念過一輩子。於是她毅然決定放下一切,回到家鄉陪伴奶奶。

生活技能其實是求生本能

2016年初,李子柒開始拍攝“古香古食”系列手作視頻,也是為了找到一個謀生渠道。沒想到這些視頻讓她迅速走紅網絡。剛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視頻的編導、攝像、出演、剪輯都由李子柒一手包辦,後來才請了一個攝影師,再到2018年下半年創立自己的品牌。

著布衣、背揹簍、扛鋤頭去田間取食材,用山澗的溪水、古樸的炊具、噼啪的柴火做出一道道美食。無論是四川泡菜、芋頭飯等家常小菜,還是難度係數頗高的名菜佛跳牆,抑或工序繁複的花醬,李子柒都能信手拈來。她甚至還會用古法造紙、制漢妝,用家庭舊物打造鞦韆、沙發床。一雙粗糙的手、一雙出鏡率超高的膠鞋、一身幹活利落勁兒,是李子柒視頻頗有辨識度的標誌性三元素。然而當網友們感嘆她無所不能的時候,李子柒卻自嘲道:“你們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

做一束溫暖的微光

李子柒的視頻主要根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時令節氣、傳統節日、民風民俗確定選題。她的許多視頻,拍攝和製作時間跨度很大,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文化的魅力、時間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

比如從用桐油燒煙開始,歷時兩年製作墨條;從砍紫竹、剪羊毛、剪兔毛開始,歷時一年製作毛筆;從砍樹、撕樹皮開始,歷時一個月造紙;從跟老師學習蜀繡的知識和針法開始,從染布開始,歷時兩年做了一條刺繡長裙;還有從養蠶開始做蠶絲被、從種黃豆開始製作傳統手工醬油、不用釘子製作一整套竹藝傢俱……除了讓人垂涎三尺的時令美食,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技藝更是讓人驚豔。

從一個小透明到現在成為影響力很大的自媒體人,李子柒坦言自己身上的責任感越來越重。她想力所能及地去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比如傳統文化的傳播、關注傳統手藝人等等,想把這些祖宗留下的老底子的東西展現給大家,讓更多人知道。而這也確實是她的興趣所在,很多傳統的技藝她都想去學習。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李子柒就不止一次上過當地的報紙——報道其艱苦卻自強的生活境況。有一些城裡的好心人曾資助她唸書,雖然她後來還是輟學了,但成名之後,她也開始做一些公益助學工作。她說,因為自己的生命曾被別人照亮過,就像光一樣。她相信那些孩子將來在有能力的時候,也會把這束光照進更多人心裡。

【媒體熱議】

李子柒的視頻不著一個英文字,卻圈了無數國外粉。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一簞食一瓢飲,到底是真實生活或精心演繹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賞心悅目之際讓人願意接近。無聲勝有聲,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無論怎樣的文化,想要讓別人理解,必先打動人。

——摘自《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李子柒的海外走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輸出,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輸出似乎帶有一種預設的目的和動機,帶有不同文明競逐高下的“文明衝突論”意味。李子柒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孩,她沒有可能承擔起“文化輸出”的重任。事實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視頻發展歷史機遇的一個創業者,用自己的勤奮和纖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獲得觀眾的認可和關注。當然,從結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於不同文化語境,傳遞出精緻的、文明的、可親的、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中國形象,這是一個全媒體時代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生動案例,其中具有值得總結的文化傳播規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敘事,其記錄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但卻恰恰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價值共識。

——摘自《光明日報》

通過互聯網放大賦能,自然是當代傳播的要義所在。我們未必都要扛起“文化輸出”的大旗,但李子柒的成功起碼告訴我們,真誠地展示我們的日常,比如美食、歷史,進而通過這些美好吸引更多人關注、瞭解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或許相比僵硬的說教和滔滔不絕的自我吹噓,要管用得多。想想韓國文化近年來在全球日漸深遠的影響,想想迪士尼、漫威、《老友記》對世界潛移默化的輸出,“文化”很管用,但“輸出”急不來。不如,在點滴的交流和碰撞中,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勤勞聰慧,知道我們富有創造力,也知道我們真誠友善、熱愛和平。

——摘自《新民晚報》

禮讚工業成果無可厚非,可謳歌田園生活就是展示“落後”嗎?事實上,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並無絕對意義上的先進與落後。李子柒的爆紅並非偶然,在視頻高點擊量的背後,其實是西方世界對崛起的中國之好奇。他們以這位“網紅”博主的視頻為窗口,探尋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奧秘與魅力。崛起中的東方古國,不僅有高樓大廈、大國重器,還有一簞食一瓢飲的田園詩意。而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農村,新的時代也需要新的答案。原生態,並非只有“土味喊麥”一種打開方式,雨後山林、農耕日常、釀酒品茗,只要在其中傾注美感,同樣可以找尋到充滿生命力的鮮活表達。

——摘自《北京日報》

由於出發點、利益關注點不同,眾聲喧譁、意見多元是輿論場中的常態。但是多元並不意味著截然對立,更不意味著沒有共識。李子柒為什麼能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爆紅?難道不是因為她抓住了現代都市人對田園牧歌的嚮往,打開了西方世界欣賞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難道不是她跨越語言、文化差異、打破人與人之間隔閡的獨特內容?李子柒火了的背後,是人類對勤勞、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質,對詩情畫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環境的共同追求。讀懂這種民心相通、情感共鳴和價值同頻,國際文化傳播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摘自《中國教育報》

李子柒是一個鏡像,在此,她實現了同齡人所無法擁有的夢想。比如,她居住在仙境般的自然環境裡,各種美味食材信手拈來、應有盡有,不用長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沒有老闆的指令與同事間的壓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隨心所欲……通過李子柒這個鏡像,人們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慮。但她是個遙遠的存在,身份、距離、空間的隔離,使其不會成為人們切身嫉妒的對象,而是一個安全的夢想承載體。而因為其作品所獨有的特色,李子柒也被附加了很多額外的符號。但我們也無需用這些符號綁架或捧殺她,讓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摘自《新京報》

【話題拓展】

故宮的華麗轉型:文物離我們並不遠

2019年12月8日,“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系列活動的序幕就此拉開。本次展覽分為“從須彌福壽至紫禁城”“來自扎什倫布寺的藝術”“六世班禪的遺珍”及“和善吉祥”4個主題,前3個主題為文物專展,“和善吉祥”為文創展區,包含吉祥八寶、金剛杵、福麟吉象、吐寶鼠等多個系列文創衍生產品。此次展覽展示了中華文化關於吉祥、美好、福壽的文化內涵。

自2014年故宮淘寶創造的“網紅四爺”IP走紅以來,故宮文創產品就迎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快速在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商業版圖上生根發芽,很快便碩果累累。“一定要深入挖掘我們的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提煉出來,和人們的生活對接,文物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一手打造了故宮IP的故宮博物館前任“掌門人”單霽翔這樣說道。

素材點撥: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文創這項被當成旅遊紀念品的營生並不受重視,博物館也多數依賴政府補貼生存,缺乏活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故宮博物院近年的變化改變了人們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紫禁城的形象,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審美相結合,讓文物真真切切地活了起來。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難以言說的寥落和心酸

2019年7月初,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韓國9所保存了朝鮮王朝時代儒學私塾原貌的書院,以“韓國新儒學書院”之名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消息傳來,對於一直關心和致力於中國書院文化研究的國人來說,是難以言說的寥落和心酸。中國書院研究專家鄧洪波對此只說了兩個詞:祝賀、自愧。

書院制度與書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原產,自唐朝興起,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根扎於民間社會,在各地城鄉村落星羅棋佈,是中國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韓國自2015年就踏上了書院申遺之路。比起韓國書院的興盛,以及韓國人對書院文化傳承所做出的努力,中國人這些年來對書院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孔子學院、市場上的國學培訓機構或者20元一張門票的旅遊景區上。

素材點撥: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是否能喚起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危機感?那些優秀的文化,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傳承,卻反而被別的國家傳承得很好,若干年之後,我們又該以什麼底氣來說,它們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寫簡體識繁體:規範與傳承不矛盾

在2019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有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12月9日,教育部在官網就此提案公開答覆稱,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有關繁體字教育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寫簡識繁”。近年來,關於簡繁之爭的討論不時出現,教育部的回應算是就這場爭論給出了正式的官方答覆。

新中國成立以後,推出了較為成熟的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大力推廣,大大降低了漢字的識讀門檻,提升了老百姓的識字率,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第一次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但把簡體字法定為規範漢字,並不等於排斥繁體字。相反,基礎教育階段,無論是古文經典研讀還是書法練習,學生接觸繁體字的機會並不少。到了高等教育階段,文科類的大部分專業都有閱讀古代典籍的要求。教育規範與文化傳承並不矛盾,傳承繁體字也不一定非得將其納入基礎教育。

素材點撥:

呼籲恢復繁體字使用的背後,是國人日漸增強的文化保護意識,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漢字簡化不僅是歷史進步的推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規範與傳承並不矛盾,只要人們能接觸到繁體字,只要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吸引力,就不用擔心繁體字會被拋棄。

王珮瑜:京劇其實很好玩兒

若問誰是當今京劇圈最“出圈”的“角兒”,那一定非“瑜老闆”王珮瑜莫屬。2019年12月16日,王珮瑜帶著自創品牌《老生常談·王珮瑜京劇清音會》亮相上海大劇院,三層樓座無虛席。上海站是王佩瑜2019年京劇清音會全國巡演的收官之戰,2020年,她的京劇清音會便迎來了第十個年頭。

王珮瑜的京劇清音會創新性地採用了沙龍式的演出方式。清唱、不扮戲、不著戲服、依現場情況定製戲碼,還加入了實時直播、彈幕互動和千人大合唱等元素,突破了傳統的表演模式,讓觀眾大呼過癮,也為京劇吸引了一大波年輕戲迷。

這些年來,王珮瑜一直致力於京劇的傳播和推廣。為推廣京劇,她上過許多熱門綜藝節目,短視頻平臺、音頻平臺都是她傳播京劇藝術的陣地。不管何時,你若問“瑜老闆”的訴求是什麼,她都會堅定不移地告訴你:“我就是試圖打破窠臼,傳遞‘京劇其實很好玩兒的理念。”

素材點撥:

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不存在絕對的鴻溝,需要的是有人去傳承、創新和傳播。即使不“出圈”,王珮瑜依然是12歲學戲,14歲入科,16歲憑藉一折《文昭關》豔驚四座的“小冬皇”。然而因為熱愛,所以想要京劇“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對於王珮瑜來說這份責任義不容辭。

宋鎮豪:不讓甲骨成絕學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人們常用“一片甲骨驚天下”形容它給世界帶來的震撼。在甲骨學研究過程中,“四堂一宣”(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郭沫若鼎堂、董作賓彥堂、胡厚宣)堪稱宗師。當代甲骨文研究的領軍人物,便是胡厚宣先生的弟子——宋鎮豪。

宋鎮豪從小傾心古典文化,但他大學讀的卻是水運專業。1978年他終於如願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古文字專業研究生。棄理投文,為了打好基礎,宋鎮豪把《甲骨文編》《說文解字》等著作抄了一遍,把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都點讀了一通。

百餘年來,人們發現的甲骨總數在15萬片以上,但著錄公開的不到6萬片。與甲骨文結緣半個多世紀,宋鎮豪大多數時間都枯坐冷板凳,卻樂在其中。把所有甲骨文整理、著錄、出版,是宋鎮豪的心願,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年過古稀的宋鎮豪正承擔著山東博物館的10500片甲骨的整理、釋讀工作。多年來,他一日不輟地工作著。“不讓甲骨成絕學,這就是支撐著我的力量。”宋鎮豪說道。

素材點撥:

在這樣一個追求三分鐘看懂一部電影、半小時讀懂世界史的“快”時代,甲骨文研究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幸運的是,還有宋鎮豪這樣的大師,以單薄之軀處僻靜之室,擔起破譯古老文明和中國智慧的重大責任,始終如一地貫徹著他堅定的追尋、無聲的開拓。

楊可軒:做專業的漢服造型師

近年來,國內的“漢服熱”催生了一個新職業——漢服造型師。位於成都文殊院附近的一家漢服店店主楊可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楊可軒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朋友經營起了一家漢服店。“開店的初衷就是推廣自己熱愛的漢服,傳承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楊可軒這樣說道。開店前,楊可軒特意跑去蘇州拜師學習漢妝,也就是系統學習歷朝歷代的流行妝容、配色、髮髻髮飾等等。在她的店裡有上百套各種款式的漢服、古風配飾、釵環,幾乎每一款,她都能講出一段歷史與文化來。客人每選擇一套漢服,她都會根據服裝的朝代來搭配相應時期流行的妝容、髮型和飾物。

針對當前朝代不分胡亂搭配、只知好看不明內涵等漢服亂象,楊可軒說,她希望憑藉自己所學專業的優勢,做一名專業的漢服造型師。對她來說,這個專業便是指“讓秦漢的歸秦漢,讓唐宋的歸唐宋,讓更多人愛漢服,也更懂傳統文化”。

素材點撥:

漢服很火,漢服造型師很多,楊可軒能脫穎而出,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對傳統造型的用心鑽研。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適當的創新必不可少,但我們必須守住傳統的內核,不能本末倒置,亂了章法。

觀山:“抖音達人”的書法人生

當書法撞上抖音,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有著“國賓禮書法家”之稱、擔任世界華人書法協會副主席的觀山給出了答案:在他的ID為“觀山書法”的抖音賬號上,《沁園春·雪》《滿江紅》《紫氣東來》等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被拍成視頻一一呈現出來,作品《沁園春·雪》更是獲得了4000多萬瀏覽量、84萬點贊量,以及4.2萬條網友留言。

藉助短視頻平臺,觀山這位大書法家一躍成為網絡紅人。他坦言,這是自己推廣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書法創作並非易事,就拿工具來講,寫大字時需要使用大筆,大筆本身就很沉,再沾上墨汁,光一支筆的重量就超過1公斤。大家或許只能從抖音上看到觀山短短几分鐘的創作過程,但更多時候,他一寫就是三四個小時不停歇。

如今已年逾花甲的觀山從未停下推廣傳統文化的腳步,他仍帶著書法進行百城巡展,參與過近二十家電視臺的現場直播。他表示:“雖然辛苦,但能將書法文化發揚下去,就覺得很幸福。”

素材點撥:

當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還在為推廣傳統文化躬身力行,當一個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還在為發揚傳統文化殫精竭慮,我們青年人還有什麼理由把傳統文化拒之門外?生命不息,傳承不止,守住傳統文化,不忘來路,方能穩步前行。

姚任祥: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

2010年,臺灣作家姚任祥所著《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在臺灣出版,引發搶購熱潮。兩年後,《傳家》簡體版由“讀庫”出品,南懷瑾大師不僅為這套書寫了序、題了書名,還專門為其刻了一方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實屬難得。此後多年,姚任祥一直帶著這套書在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開展宣傳中國文化的活動。

《傳家》全書分春、夏、秋、冬四卷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每本內容都包括“氣氛生活”“歲時節慶”“以食為天”“匠心手藝”“齊家心語”“生活札記”六個單元,用文字、攝影、手繪、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文化精粹。

姚任祥花了七年時間,寫了二十七萬字,上山下海拍了十多萬張照片,最後集結成了這套鉅著。對於最初創作這套書的動機,姚任祥坦言,只是為了“傳家”——向自己的三個孩子傳遞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歎服”。

素材點撥:

當北歐簡約風、歐美田園風大行其道、備受追捧時,不要忘了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早就孕育出了獨特的東方美學。懷一顆赤子之心走進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我們也就能擁有自己的“傳家”。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髮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包括器物層面的趕超、制度體系的完善,也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的集中體現。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關鍵是要靠人——靠有擔當的文化人,靠有絕技的手藝人,靠有情懷的開拓者,靠有堅守的本地人。

——摘自《人民日報》

歷史文物並不只是歷史的沉澱、歲月的陳釀,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寄託著文化血脈的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成為我們時代精神的象徵。守住文化根脈,弘揚文化精華,通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DNA,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使傳統煥發新生。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運用高科技手段,使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數字科技進博物館,不僅讓人們感受到傳統的脈搏,看到未來的方向,也讓傳統文化照進更多人的內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面對文明的瑰寶、文化的結晶,人們產生了一種與時間對話、與歷史握手的感受。這是一代代人傳承著、發展著的文化,在最鮮活的心靈中的投射。從國家寶藏到民間遺珍,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一眼千年”的文物讓人們與文化長談,涵養出真正的文化自信,這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

——摘自“央視網”

今天的我們要珍惜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文化遺產,深刻認識到保護好文化遺產,就是守護好過去的輝煌與未來的希望,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要提高使命意識,對文物常懷敬畏之心,堅持保護優先、加強長遠規劃,尤其要注重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不斷探索加強文化資源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守護是最好的傳承,創新是最好的保護。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各地要充分利用好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以更廣博的胸懷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以更活躍的思路打造文化品牌,以實際行動為促進文化繁榮做出新的探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點亮文化之光!

——摘自“新華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文脈延續,國之強大,離不開賡續歷史傳統、守護文化瑰寶。可以說,支持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扶持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護共同的精神家園。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新時代,我們若能追隨時代的腳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就都能活起來,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也必定會擁有更強大的精神動力。

——摘自“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