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数学“题海战术”还是最重要的战术吗?

数学教育向来有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极力反对“题海战术”;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除了题海战术就没有战术”

  到底哪种观点是对的呢?

  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对!他们只是对“题海战术”理解不一样,表述的角度不一样。

  反对“题海战术”的人,并不是反对做题,他们反对的是那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不科学的做题方式,具体表现在:1.对题目没有选择,要么是太易,要么太难; 2.按照所谓的解题模板,“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看来似乎能演算而实际就是在“描红”。3.只顾埋头苦做,不注意归纳总结,找不到规律的东西。用这种错误的方法做题,即使花大量的时间,做了很多题,也不会有很大收获,“学而不思则罔”!

持“除了题海战术就没有战术”观点的人,则是强调了做题的重要性

  前文说了,反对“题海战术”并不是反对做题,只是反对不科学的做题方法,事实上,在科学的做题观的前提下,确实是题做得越多,水平就会越高。

  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曾说过,在1924年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学好微积分中的不定积分这么个内容,就做了超过一万道题。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师和学生家长,只要看到老师要学生做题,就动不动说这个老师在搞题海战术,与苏教授比一比,你还好意思说让学生做那么点题叫"题海"吗?连题溪题河都算不上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曾说过: 拿到一本好书,如果只看而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 这说明要想学好数学,做题是何等的重要,把做题提到再高的位置都不为过。

  在正确的做题观的指导下,题做得越多越好,“熟能生巧”嘛。目前的高考需要我们在2小时内完成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总共有22个题,时间是很紧的,遇到的题不仅要会做,还要有一定的熟练度,否则都可能导致"会而不对",有同学经常说自己是因为粗心把某个题做错了,其实严格的说,没有粗心一说,所谓的粗心,说到底还是学艺不精,起码说明你熟练程度不够嘛?我问你2+5等于几?3+8等于几?你会粗心做错吗?但小学生有可能粗心错,他也不是不会啊,数小棒都可以数出来,但小学生完全有可能一激动就数错,但你为什么不会出错呢?因为你够熟练。

  所以几乎一看就会的题才可能拿得下,还需要研究研究的,一般是很难研究出来的,不要寄希望于来灵感,灵感这东西往往是别人有,你没有,如同中彩一样,有中几亿的呢?你中过没?考场是检验我们平时训练成果的时候,不是你研究的时候,想研究,你平时干嘛去了?平时多练多出点错,考试中就不会出多少错,因为该出的错,平时已经出过了,平时不练,当然也就没机会出错,你就把出错的机会全留给考试了。

  但是学生的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题呢?

  1.不要浪费时间.我在学校里做老师的时候,在把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讲清的情况下,会把大多数时间都还给学生,以自习课为主,尤其是高考的第二、第三轮复习的将近半年时间,我几乎全部给学生自习,使学生有充足的做题时间。但一般老师不会也不敢像我这么做,那就需要我们的学生自己有主动意识,如果老师上课的内容对你来说太简单或太难,你完全可以不听课,课后老师布置的习题,如果不适合你的实际情况,你完全可以不做,你可以自己挑适合的题来做嘛。

  2.做难度适当的题,尤其注意不要做太难的题。这样你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做较多的题,循序渐进,不仅一些基础的东西能练得足够熟,一些难题在你日积月累的提升中,也就水到渠成地能做出来了。

  总之大家不要纠结哪种观点对,只需要明白,要想学好高中数学,尽可能多做题还是最重要的,学数学不做题,百分之百地学不好,但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做题观: 首先要学好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是做题的依据;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做,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千万不要盲目做难题,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怠”;做题后要注意反思,总结规律

  今天的内容先到这,我们明天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