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

90年代,便利店這種全新的業態刷新了上海人,尤其是70後、80後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

“一直為你開著的羅~森~”方霄鶴到現在還會哼1998年羅森店慶時的電視廣告歌。

“你不覺得晚上看到羅森那個帶牛奶瓶圖案的小logo還挺興奮的嗎?”他說。

1997年,方霄鶴在七寶中學讀高二,第一次走進了羅森開在古北新區的首家門店。

從小喜歡喝可樂的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那裡可以買到冰可樂。“那時菸紙店是沒有冰可樂賣的,相比之下,羅森的可樂就稍微貴幾毛錢吧。”

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1997年羅森開業一週年的抽獎活動廣告

張悅(化名)第一次吃三角飯糰是在華師大附近、棗陽路上的羅森。

“店員把飯糰遞給我的時候,我不好意思問怎麼打開,第一次是野蠻拆開的,裡面的蛋黃醬很好吃。”她回憶說,

“等再一次吃,我仔細看了包裝上的說明。等拆開後看到完整包裹著海苔的飯糰,覺得日本的設計真是太精妙了。”

“便利店裡提供微波爐加熱、熱水泡麵,而且店員會很主動地說:需要加熱嗎?當心燙……這讓20歲出頭、收入不高的我感覺很新鮮,有種被服務到的感覺。”她說。

吳琰當時就是一名羅森的店員。她是1997年3月開始在家附近、東平路岳陽路上的門店工作的。

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1997年羅森刊登在報紙上的招牌啟事

她記得,那時店裡最熱門的產品是漢堡、炸物和麵包。

“當時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外面基本看不到漢堡。我們有牛肉漢堡、吉士漢堡、烤雞漢堡等等,最便宜的4塊錢,貴一點的6塊多。”

“炸物當時是店裡現炸的,品種蠻多的,有蔥油餅啊、炸魚排啊、可樂殼……賣得相當好,因為價格不貴,有的賣2塊5,有的3塊5。”

便利店貨架上的麵包品種繁多,也格外受歡迎。

“外面那個時候只有切片面包,沒啥其他花頭。我印象裡賣得最好的,比如豆沙夾心麵包,單店一天可以賣六七十隻。”

“還有日式的咖喱麵包也賣得很好,現在你在山崎麵包房還可以看到。”

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在羅森便利,有許多別處買不到的特色食物。

在羅森可預訂節日限定蛋糕的服務,也是從90年代就開始了。

“日本人愛過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上海也跟著同步,特定節日有特定商品。”

“6寸、8寸的蛋糕採取預約形式,聖誕節期間一家店可以賣掉幾十個。”

如今已是上海羅森運營部部長的吳琰,回憶起當年做店員的經歷,“感覺蠻開心的”。

“店裡員工年輕人比較多,大家比較有共同話題。”她說。

無論是店鋪的環境,還是當時的收入,都讓她覺得“蠻自豪的”。

1996年、1997年的時候,店員收入就有一千多塊。那時上海的最低工資是三百多塊。在零售業裡,我們的收入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慾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