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中華先民就制訂了一整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現代人可能對此沒什麼感覺,但是在三千年前,這就是實打實的文化優勢。中華民族能夠發展壯大,跟這種文化優勢有很大關係。

武王伐紂以後,周朝取代商朝成為中華共主。不過,這種改朝換代與秦漢有很大的區別,周王並沒有做到對整個天下的控制。楚國、徐國等夏、商兩代遺留下來的方國,只是表面上對周王臣服,實際仍然保留著各自的習俗。

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大家都知道,周王分封天下,建立了上百個諸侯國。其目的一來是酬謝功臣,二來是監視那些前朝遺民。比如姜子牙的齊國、周王親弟弟的魯國,距離統領東夷的徐國很近。而南方的隨國,也擔負有盯著楚國的使命。


楚國的先祖與周國有很大的不同,向來不怎麼服從周天子的號令,也是最早稱王的諸侯。周天子在周楚之間的中間地帶,分封了數十個姬姓小國,史稱漢陽諸姬。每次周楚交戰,這些小國都為周王提供了前進基地和補給,使周軍能夠獲得戰爭優勢。

在漢陽諸姬中,為首的就是隨國,其始祖是周朝開國大將南宮适。現在的湖北隨州,當年就是這個隨國的核心地帶。在史書中,隨國也被稱作曾國,而真正讓曾國聞名於世的,是三千年後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寶。

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這件寶貝是1978年發掘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是曾國的一位國君,據推測他大約死於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間,終年42歲左右。曾侯乙特別喜歡音律和製作樂器,因此死後陪葬了一套極其貴重的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王侯專用的樂器,代表著主人的至尊身份,只有在出征、祭祀、朝會等重大場合才會奏響編鐘,代表著中華禮樂的最高等級。據考證,35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陶製編鐘,商代開始用青銅鑄造。

曾侯乙編鐘由65個大小編鐘組成,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鍾架上。全高2.73米,寬3.35米,連同鍾架總重4.4噸。最大的編鐘重203.6公斤,高1.53米,最小的僅重2.4公斤,高20.4釐米。

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在鐘體、鍾筍、鍾鉤上還刻有3755個銘文,記錄著各鐘的標音及音律。同時出土的還有六個丁字形木槌和兩根木棒,均有彩繪裝飾,用來敲鐘和撞鐘。鍾架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氣勢宏大、壯觀不已。


經過考古學家和音樂專家的鑑證,這套編鐘可以用來演奏絕大多數現代音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讓人不得不欽佩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以及在音律和樂器製造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的編鐘裡,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為最宏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從出土以來,這套編鐘一共只奏響過三次,並被國家列為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只有仿製品才能離開中國,用於向海外人士展覽這件國之重器。


曾侯乙是周王親族,擁有一套這樣的編鐘並不奇怪。真正讓人驚訝的是,從編鐘上的銘文和墓中文物來看,這套編鐘是楚王送給曾侯乙的。既然楚國一向不怎麼認可週王朝,又怎麼會鑄出如此精良的周朝編鐘呢?這裡面蘊藏的信息,恰恰折射出中華文明能夠興盛的內在原因。

由古至今,中華民族更接近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凡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邊疆民族,都可以歸入到漢人的範疇。從歷代的改土歸流就可以看出,是否接受教化,才是華夏與胡人的區別。

一件四噸重國寶,禁止離開中國,專家看過銘文:中華興盛原因在此

無論是武力招降,還是自願內附的胡夷地區,朝廷除了派遣各級流官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學政,發放儒家典籍,鼓勵當地士紳鄉民參加科舉。一旦考出足夠的秀才,乃至舉人,即意味著教化成功,真正成為中華子民。


幾百年來,楚國在與中原各諸侯國的交往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越往後,楚國與中原的差別就越小,禮樂制度也趨向一致,編鐘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周王朝雖然衰落,其文化卻影響了中華文明幾千年。

而曾國由於周室衰微,不得不改變國策,逐步親近楚國。楚王在國都被吳國攻破後,避難之處正是曾國。由此可見,曾國實際上已經依附於楚國。這樣一來,楚王送套編鐘給曾侯乙,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