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病”已愈“心病”仍在,讓接納和關愛治癒者成為社會行動

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我國已有7萬多名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治癒出院。

但是對於其中不少人來說,雖然“身病”已愈,但“心病”仍在。如何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干預,防止次生傷害,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身病”已愈“心病”仍在,讓接納和關愛治癒者成為社會行動

據報道,許多治癒者在出院後依然被貼上“病人”標籤,不得不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有的遭受鄰居排斥,擔憂他們依舊攜帶有病毒;有的被公司冷落,通過各種調崗變相辭退;有的被房東驅逐,勒令其一週之內必須搬走;有的則遇到社區粗暴防疫,房門被貼上告示和封條……除了來自社會的壓力,治癒者還深陷自我懷疑。他們擔憂自己會不會“復陽”,會不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會不會是造成疫情傳播的“罪魁禍首”。據統計,在非典疫情之後,約85%的患者出院後有自卑心理,而感染人數更多的新冠肺炎,很有可能產生範圍更大的負面影響。

在這場“戰疫”中,心理疏導一直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的一環。面對突發災難,內心恐慌、精神緊張都是正常反應,再加上很多人在家“禁足”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有關方面早已及時發現了這一潛在危險,鍾南山、張文宏等專家持續不斷宣講防疫知識,各級組織進行分級分類干預,人民群眾總體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恐慌焦慮心態。但需要注意的是,之前我們的心理疏導工作主要集中於普通群眾及醫護人員,對於治癒者的關注不夠多,導致許多治癒者只能通過“病友群”尋求慰藉,或是自發尋找心理醫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或許可以對心理干預措施進行調整,強化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對治癒者的救助和引導,必要的話,還可以探索形成長效機制。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除了科學的治療,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對於患者痊癒也十分關鍵。要看到,很多被感染者並非故意為之,只要沒有刻意隱瞞不妨就少些苛責,同時報以更多的同情心。對於公司而言,如何對待患病員工也是建構公司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善待每一個人才能喚起其他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社區防疫工作也還需要細些、再細些,多多換位思考,照顧人們的切身感受。

加強心理疏導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富有愛心的社會,可以讓所有治癒者零壓力融入其中,而這無疑是化解“心病”最好的藥方。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鮑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