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有人說,2020年的這場疫情,就像一面鏡子。而在企業經營上,疫情也是如此,它不僅照出了一些企業的經營實力和社會責任感,更照出了一些行業的泡沫與危機。

  三月即將結束,回望即將過去的第一季度,疫情對實體經營的衝擊,可謂前所未有。即使是互聯網化的傳統產業,也概莫能外。而汽車行業為產業互聯網的典型,在這段時間也是慘淡一片。

  儘管如此,也有種種信號表明,在3月份汽車企業紛紛復工的同時,中國乃至全球也在穩住汽車市場上,陸續出臺了一些利好政策,而且,線下業務的重創,也倒逼汽車產業互聯網化的進程加速。

  因此,該產業的發展走向仍是雙向的,只是面對眼前的經營困難,汽車行業如何自救,才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疫情影響汽車零售業態,產銷兩端均雪上加霜

  據中汽協以重點集團為樣本的統計數據預計,1月份汽車產銷分別預計完成178.3萬輛和194.1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別下降24.6%和18.0%。

  而據乘聯會最新報告,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增速僅僅達到去年同期20%,同比下滑高達80%;而2020年1-2月累計同比下降幅度達到41%,為近20年來的最大下降。商用車、新能源方面, 2020年2月份數據也均呈現出超過50%的下降幅度。

  汽車零售業務作為汽車產業鏈的核心,其產銷數據的急轉直下,像是一張多米骨諾牌轟然倒下,引發的也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首當其衝的將是大多數車企、供應商、經銷商。

  筆者印象中,2003年非典疫情對車市的影響並不大,只是車市自2018年以來進入了市場寒冬,這次突出起來的疫情,對於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首先,從需求端分析。很顯然,疫情對居民出行、消費者購車需求的影響,以及1-3月,企業復工延遲對市場消費者能力的短期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導致汽車零售端出現大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因為疫情影響,很多潛在汽車消費者所從事的行業、業務多少會有影響。

  因此,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態勢,可能會讓原本決心就不大的消費者更加搖擺不定,而部分潛在消費者也會因為疫情,對車市行情處於觀望狀態,將原本的購車計劃推遲。另一方面,受消費端個體收入波動的影響,其對用戶決策行為的影響,也不容樂觀。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其次,從供應端分析。由於受疫情影響,近期多家車企以及汽車零配件供應商發出公告,宣佈停工停產以及推遲復工時間。供應端的停擺,也讓生產端陷入困境。據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此前預測,2020年2月中國汽車銷量出現1%到2%的增長。鑑於此現狀,該機構也收回了當初的預測數據。

  2月的實際數據也表明,其下滑趨勢是客觀存在的,甚至下滑數據超過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心理預期。而在這樣斷崖式下滑過程中,汽車行業的主機廠和經銷商也是主要承壓方。而與之對應的汽車產量數據,也受多種因素影響,隨之跌至冰點。

  據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汽車類企業數量多達360萬以上。儘管3月開始已陸續復工,但是鑑於第一季度前兩個月已經元氣大傷,而且影響需求端的諸多因素仍未消除,所以整個行業的復甦,尚需時日。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二手車市場漲勢戛然而止,短期同樣遭遇重創打擊

  儘管中國汽車新車銷量連續兩年下滑,不過,二手車交易量則一直逆勢上揚,只是,一路看漲的二手車市場,還沒來得及爆發,就遭遇到了疫情所帶來的車市受挫的沉重打擊。

  二手車市場未能倖免於難,也歸因於其相對新車的經銷商來說,二手車銷售商更加重度依賴線下。而且,期間對車輛質量的確認、相關過戶手續、辦理二手車貸款等,仍然需要在線下進行交易確認,買賣雙面見面才能完成。因此,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二手車的銷售,仍處於市場醞釀階段。

  該期間,二車手銷售商所能做的,可能只能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相關車源信息的推廣,進行意向客戶的儲備。而通過線上平臺成交,幾乎沒有可能。因此,其短期遭遇重創也成事實。

  國家多項救市政策干預,助力汽車產業轉危為機

  (1)國家印發復工復產指導文件,限購政策明顯鬆動

  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其整個產業鏈產生的貨幣流通,也是活躍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車市出現寒潮時,國家和地方已經不得不相繼採取各種政策與措施,挽救車市。

  疫情推動了限購政策的放寬。據媒體報道,在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市場是重要議題,國家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對汽車消費進行拉動。

  隨後,工信部、商務部也相繼印發文件,出臺鼓勵放寬政策、穩定汽車市場的紅頭文件。有汽車媒體曾做過一番調查:如果開放限購,有70%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汽車。這無疑也是帶動汽車消費的一把利器,短期內將有助於活躍汽車市場。

  (2)二手車市場空間尚在,有望在疫情過後打破僵局

  有數據表明,與國外二手車交易量相比,國內二手車市場仍有較大空間,且從歷史數據來看,二手車的需求較也為強勁。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每年二手車交易量甚至比新車銷售旺季的新車銷售量還要高出1倍多。因此,在汽車行業,二手車的存量市場盤活,也是整個行業重現生機的重要方面。而通過存量帶動增量,也是確保整個汽車市場保持活躍的因素之一。

  也有行業觀察者表示,疫情之下,市民對獨立出行的需求增加,購車需求也被進一步刺激,而相對一直存在的強勁二手車市場來說,稍微增加一些政策扶持,二手車市場可能仍有短期內爆發的可能。所以也有人建議,國家在特殊時期,應當出臺關於二手車交易的利好政策,例如改善二手車交易的增值稅,優化交易過程中的過戶流程等。

  讓舊車市場活躍起來,新車置換才有可能出現小規模的拉昇。而在車市挽救方面,政府一直不遺餘力,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二手車市場的交易空間尚在,疫情之後,汽車行業也有望通過二手車將市場撕開一道口子,從而盤活整個汽車市場。

  另外,近年二手車電商平臺運營逐步走向成熟,以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形勢尚不明朗,居民收入的萎縮,消費者選擇購置二手車的可能性加大,也讓業界人士對二手車市場在疫情之後的復原,充滿信心。

  (3)國6延緩或成車市救市良藥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一直以來,鼓勵機動車排放升級都被視為活躍車市的萬金油。因為此舉不僅能夠助力環保事業,也能刺激新型能源汽車的消費能力。

  但是疫情之下,國六延緩可能成一救市之舉。國6作為汽車尾氣排放的全球最嚴標準,已經讓很多汽車經銷商,甚至自主品牌商談之色變。但是,面對疫情之下的車市寒冬,全國多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甚至網上頻頻出現購買國六標準新車,還能補貼的消息。

  有媒體報道,由於受疫情影響,中汽協向相關部門提交了推遲全國範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建議。該項政策的落實,也無疑為車市國五汽車的消化注入了以及強心劑,更為汽車市場的復甦加大了馬力。

  儘管2020年新能源汽車可能因此遭遇大考,但是疫情之下,其補貼政策也有希望得以延長。而對於汽車整體市場來說,這些政策都是救市之舉,利大於弊。

  疫情加速線上賣車模式創新,帶來零售業態新變革

  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從過去串門拜年、走親訪友,變成了宅在家裡追劇、購物、在線上課、學習。隨著宅文化變得越來越濃厚,傳統線下生意走向線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看似嚴重依賴線下,笨重的汽車市場也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了其強勢轉型線上的態勢。

  例如,一些車企並沒有因為疫情停止經營,而是紛紛轉戰線上,將在線賣車、上門試駕、在線訂購、在線用車與上門保養維修等線上服務做到了極致的地步。甚至有人調侃,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疫情,真不知道汽車還能這麼賣,汽車服務還能這樣做。

  而且,隨著疫情期間直播平臺的愈發火爆,直播賣車、360度VR看車等在線服務也是層出不窮。各種非接觸式的銷售服務,讓消費者在體驗新車的過程中,也享受到了貴賓級的服務。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雖然從網絡上曝出的線上汽車交易數據來看,直播賣車的效果不盡人意,對汽車銷量的提升也是微乎其微,更無法與疫情期間房地產商在線賣房的火爆程度相提並論。

  但是藉助疫情,汽車銷售走向線上,也算是邁出了一大步。為未來汽車行業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也將起到刷新市場認知、教育消費者轉變消費行為的基礎作用。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疫情催生新需求,汽車智能化需求劇增帶來新機遇

  疫情雖然對汽車行業的消費市場產生了較大沖擊,但是在促進行業發展方面,也產生了相對積極的影響。在汽車類產品新的功能需求方面,以及在汽車行業數據化轉型方面,疫情的發生,都對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首先,在生產端,由於疫情的發生,讓更多人對汽車的智慧化、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人們對車內空氣淨化系統、除菌功能空調等的需求加劇,對於內飾材料的抑菌抗菌能力要求也更高。

  其次,消費者對於車類疫情防控特殊設施的需求,也有所突出。例如,有消費者表示,希望車內有人員體溫實時測量功能、有體徵傳感器及智能硬件等。

  再次,在車輛智能聯網方面,消費者更希望選購的汽車,具有實時查看疫情地圖、交通樞紐區檢疫車輛的排隊情況等。

  這些需求要求汽車越來越智能,同時也倒逼汽車行業向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靠攏,也將間接加速汽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疫情加速行業洗牌,抱團取暖優勝劣汰已成定局

  如開篇所述,本次疫情對於汽車行業的影響,是雙向的,甚至會因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面臨新一輪的洗牌。近期,易車研究院發佈報告,其中提到疫情將加速車市優勝劣汰進程,預計2020年中國乘用車TOP10集中度將突破60%,TOP20集中度將突破80%。

  這次疫情,對於汽車產業的衝擊,甚至是世界範圍內的。對於抗風險能力強的汽車企業,在3月的車企復工潮中,可能更容易進入經營正軌。所以,這將是一場淘汰賽,也許會呈現出頭部愈來愈強,而尾部則因為市場端萎縮、創新能力弱、抵禦風險能力差等原因,面臨出局的巨大風險。

  尤其是需求端的變革,迫切要求汽車廠商在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推車出新,從而適應特殊時期多變的市場需求。

  但是,受限於汽車電池容量的技術瓶頸、充電樁產業配套仍未完全跟上,國內的汽車企業並沒有顯示出超過國外新能源品牌的優勢。因此,國外汽車品牌商的插混和純電車型陸續進入國內市場,以及傳統的燃油車品牌也逐步推出新能源汽車,讓本土汽車品牌的競爭力進一步被削弱。

  因此,新型產品的競爭加劇,也讓車企之間從冤家對頭走向了報團取暖。例如,近日廣汽和上汽宣佈聯合開發產品。網傳的小鵬汽車與蔚來汽車、豐田與比亞迪、比亞迪與奔馳、長城與寶馬等,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合作。

  而且,3月伊始,國際方面,疫情已有加速蔓延之勢。國外車市的情況一樣不容樂觀。多國也紛紛發佈緊急援助計劃,期望力挽狂瀾,對遭遇重創的汽車行業進行救助。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讓歐洲和北美兩大汽車產業中心地區也成為重災區。據權威媒體報道,截止3月24日,包括大眾、寶馬、豐田、戴姆勒、菲亞特克萊斯勒、標緻雪鐵龍、通用、福特等在內的12家海外車企,已經有超過100家工廠關停或者正在計劃關停中。

  據德國評級機構ScopeRatings及知名調研機構J.D.Power,分別對歐美的汽車市場進行了預測。

  據其發佈的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歐洲市場汽車銷量可能會下降19%,全球新車銷量將下降9%。而美國汽車市場3月份的銷量同比或出現約25%-40%的下跌。J.D.Power也預測,2020年,美國汽車的銷量預期從全年1600萬輛下調到1400萬輛。

  由此可見,汽車行業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大幅動盪之勢,而汽車產業鏈,是多數國家的工業支柱,其所帶來的一連串產業效應與社會效應,影響到底會有多大,目前只是數字預測。其給各國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難以估量。

  據媒體報道,很多知名車企都已紛紛轉戰疫情急缺物資的生產,以求自救。例如生產口罩、呼吸機。3月24日,福特也表示將聯手3M、通用電氣,加快生產呼吸機、口罩等物資。

  很顯然,這些企業的經營被迫臨時轉向,是汽車企業尋求生存的無奈之舉。而這個過程,也將讓一些知名車企過往的銳氣受挫,同樣讓汽車產業進入新一輪的淘汰賽中,而期間一些中小型汽車廠商,也將走向重組、兼併、報團取暖的道路。而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優勝劣汰、勝者為王。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一共有汽車經銷商522.9萬家,其中在業、存續狀態的企業有356.5萬家,已吊銷或註銷的企業有166.0萬家。從地域分佈上來看,廣東省的汽車經銷相關企業數量最多,達50.0萬家。如此海量的企業數量,撐起的是一個支撐國內生產總值的龐大產業。

全球颳起汽車救市風,2020年汽車產業的危與機

  而這次疫情對汽車產業的衝擊,是史無前例的,波及範圍也是最為廣泛的。因此,其影響也將是國家層面高度關注的。

  而且,其影響之大也可以從國內一些企業的動向窺見一斑。近日,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海出享科技有限公司清算組成員備案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清算組負責人李想,清算組成員徐點、薛珊珊。

  據介紹,上海出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9月,註冊資本1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由理想汽車的運營主體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該公司目前為註銷狀態。

  3月25日晚間,理想汽車CEO李想在社交平臺發表了自己近期的感想,李想稱:“疫情讓我們迴歸了事情運轉的本質,結果反而更好了,內心也更踏實了。”

  作為互聯網平臺型企業的代表,上海出享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個時機註銷清算,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公司內部出現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

  為此,外界也有諸多猜測,雖然我們還無法確定真相是什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事件與這次疫情所帶來的壓力不無關係。

  不過,所幸3月份國內疫情已經逐漸被壓制,近日,連曾經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市,也陸續恢復了正常交通,全國各地的企業也基本復工復產。

  只是,可以預見,由此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化、汽車產銷兩端的經營格局變化,讓汽車市場將在短期內進入新一輪的博弈之中,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形成一種新的動態平衡。

  而汽車產業最終走向何方,除了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外,最大的決定因素,仍然在於終端的消費市場。

  只是,在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這個已經元氣大傷的汽車本土市場,是否能夠獨善其身,又或者能否快速的恢復健康有序的狀態,還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

  期待汽車市場在疫情過後,春暖花開之時,也能很快呈現出一番破舊立新的新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