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彰顯文化扶貧的重要功能

文君

3月25日,桑植縣涼水口鎮李家莊村村民劉朝吉吃完早餐,就到村農家書屋,借來《木瓜栽培技術與產品開發》一書,細心研讀木瓜栽後管理技術章節。“村裡200畝木瓜已發芽開花,需要培管。書本可以告訴我該怎麼管,得好好學。”劉朝吉說。自村裡有了農家書屋,劉朝吉經常來借閱書籍。如今,他已成為村裡木瓜種植土專家。(3月 27日 湖南日報)

“農家書屋”工程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如今已遍佈全國,不僅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農村群眾的精神家園,更是農村文化扶貧的重要推手。在桑植縣,像劉朝吉這樣通過到“農家書屋”借書學習、成為土專家的有1270人,他們活躍在種植白茶、草本中藥材、粽葉、蔬菜、小商品薯等經濟作物的田間地頭,成了當地群眾搞好種植的技術依靠。

毋庸置疑,“農家書屋”必須建在村民身邊。村民利用下雨天氣和農閒時間,到“農家書屋”查找資料、看書、學習,充實了村民們的閒暇時間,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並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村民們的生活觀念。村裡農閒之餘玩麻將、打撲克的人少了,到“農家書屋”交流溝通的人多了,村民越來越和睦,村裡的風氣越來越好。“農家書屋”正在成為村民們工作、學習、勞作之餘的“充電站”和精神家園。

當然,建起了“農家書屋”,最關鍵的還必須培養村民的閱讀習慣。村民中不乏求知若渴的“田秀才”“土專家”,但讓大多數村民坐下來讀書,可能比建書屋要難得多。政府部門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比如組織“大學生村官”開展電腦知識講座和科技書籍講解,有條件的也可以教村民學外語、用外語,有意識地開展讀書評比活動,引導農民讀書看報,輔導他們學習技術,為文化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家書屋”的創辦,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知識技能,活躍和豐富了村文化生活,是廣大群眾科學致富的“加油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樂園”。在“農家書屋”學習,不但充實了貧困農戶的腦袋,又鼓起了他們的錢袋。

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需要的不僅是住房安全、收入達標,更需要在困難群眾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狀態上狠下工夫,要立足“農家書屋”發展建設,堅持在改革發展中解決問題、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守正創新、在服務群眾中提升效能,在脫貧攻堅中彰顯文化扶貧的重要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