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原初的羊,並非溫順,而是兇猛的象徵


羊,在中國文化中,是有美好寓意的,正所謂“十羊九富全”。但在民諺訛傳的過程中,成了“十羊九不全”,似乎羊成了一種不太理想的圖騰。在西方典故中,也有所謂“替罪羊”的說法,也不知羊究竟招誰惹誰了。這些典故仔細分析,都有許多人類學的趣事,這裡不妨做一下淺嘗的解讀。


作為祭祀專業戶的羊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注重卜筮的殷商文明


祭祀是追祭先祖的禮樂行為,在殷商時代,祭祀文化就已經很發達了。殷商文明的特點,就是敬鬼神,重卜筮。在典籍中不難發現,殷商一朝,每遇大事,都要向“帝”去問卜吉凶。在殷商的紀年中,對“年”不稱“年”,而是稱“祀”。到了周朝,卜筮現象仍然存在,比如聲名赫赫的《周易》起初就是卜筮之書。周朝文明相比殷商文明而言,其人本化是比較明顯的。

祭祀活動,在殷商時期是比較野蠻的,不光要殺豬宰羊,更有甚者要用人來殉葬。而周朝則要人性化一些,以周公為代表的周朝貴族,在處理祭祀的方式這一問題的時候,比殷商要相對緩和。殷商的祭祀,需要巫覡對列祖列宗遺物的追祭來完成。周公在制禮作樂的時候,採用了“親親尊尊”的宗法制度,承認了血親繼承的合法性。周天子不僅承擔著天下共主的職責,同時也作為一眾諸侯的家族君長。周朝奉行“親親尊尊”的理念,周天子作為“族長”則“親”,作為“君上”則“尊”。周朝的禮樂文明,脫胎自殷商的祭祀文明,巫覡的職業屬性,也轉而成為禮儀和文史成員,但周朝仍保留了一定的祭祀規制。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太牢祭祀中的,羊是必不可少的


周朝的禮樂文明很發達,以至於在後世解讀中,有些泛人本化的取向。比如周朝出現了以人偶代替活人獻祭的祭祀行為,孔子看來,這也是非常不人道的,因此才有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說法,在傳統的人本立場看來,用人偶祭祀,沒有真正的殺人,但也只是沒有殺人的實際行為而已,那顆殺心還是沒有戒掉。但這種人本化解讀,是否是當時的真實意,這裡我們姑且存疑。

周朝的祭祀活動,同樣殺豬宰羊,其中以牛、羊、豬作為祭品的祭祀稱為“太牢”,一般來由周天子來完成。諸侯、大夫級別的祭祀,一般稱之為“少牢”,少牢不用牛來祭祀,但羊仍然要躺著中槍。古時的祭祀,“羊”往往首當其衝。同時還要說一下,周朝雖然較比殷商,有人本化進步,但以人獻祭的行為仍然存在,其中有一種祭祀方式就是“燔祭”,即用火燒人來獻祭。從這個角度來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否具有人本主義的特質,就更值得深思了。

燔祭與替罪羊的故事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由學者馮象翻譯的《摩西五經》,由三聯書店出版


“燔祭”,並非只出現在中國,《聖經》中就有大量的燔祭記載。在《舊約·摩西五經》中,先知摩西在《出埃及記》裡面,按照上帝的要求,要用“燔祭”的方式,燒死公羊向上帝獻祭,以求上帝對其以色列人罪惡的寬恕。而為什麼要用“羊”獻祭,這個緣起於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創世紀》中記載,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令亞伯拉罕將他的兒子以撒獻燔祭,而亞伯拉罕信仰虔誠,隨即便要動手殺死以撒,此時上帝制止了他,而令其選用一隻公羊代替以撒獻燔祭,而正在此時,亞伯拉罕抬頭便看到一隻公羊,隨即捉來殺掉,為上帝獻了燔祭,這就是“替罪羊(替罪羔羊)”的由來。亞伯拉罕“求羊,而羊至”的故事,在中世紀的預表釋經法中是有解釋的。預表釋經法認為,凡是《舊約》中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在預示《新約》的成就,《新約》是對《舊約》的成全,所以上帝示現給亞伯拉罕的那隻公羊,還要再次臨世,只不過《舊約》中,上帝單純示現給信仰上帝的以色列先祖亞伯拉罕,而《新約》中則要示現給沒有上帝信仰的“外邦人”,而耶穌基督就是為全人類贖罪的“替罪羊”。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油畫中亞伯拉罕、以撒與替罪羔羊的故事


預表釋經法,是靠尋找《舊約》中的《新約》隱線,完成釋經的解讀,這種方法呆板,但還不至於混亂名實。與之相比,還有一些打著釋經名義的偽學,則是不負責任的混淆視聽。這裡舉兩個偽學的例子。《出埃及記》中記載說,摩西率領以色列後裔出埃及的時候,遭到了埃及法老的阻攔,上帝為了懲罰埃及,就要殺掉埃及所有人畜的頭生子,而以色列人則需要在門楣上,塗上羔羊之血,這樣可保平安,於是以色列人遵照了上帝的要求,所有人畜及其頭生子都平安無事,而埃及的人畜頭生子全都被殺。故事到這裡,原本就告一段落了,但偽學則在這裡添油加醋,弄出了似是而非的效果。偽學聲稱,門楣塗血的典故,就是中國對聯的起源,這簡直就是張冠李戴,因為中國的對聯起源於桃符文化,“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即可作為其中的佐證。偽學還有更令人頭疼的錯亂比附,比如說“船”這個字,左邊是“舟”,右邊的上半部分是“八”,下半部分是“口”,意思是諾亞方舟上生存了八口人,這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因為凡是懂得一些文字學基礎,就可察覺這種混淆名實的做法,是有多麼拙劣。


替罪的“羊”——傳統文化中,羊的文化特徵

英國學者弗雷澤的宗教人類學專著《金枝》


在近現代以來,宗教人類學開始考察巫覡時代的生活。就拿獻祭來說,遠古文明由於巫術的影響,無論中國還是希伯來,燔祭行為都是普遍存在的,像“上帝”“上帝之子”“替罪羊”“殉難者”“復活”“神蹟”這類現象,在當時的許多民族文化中,是普遍涉及的。比方說輪迴、業力、涅槃等佛教術語,起初直接取材來自婆羅門教,後期越發完備的基督教、佛教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將散落在各民族的巫覡現象做了系統化排列,再以學術的方式,使之形成高端的宗教形式和教義。關於這些內容,在英國學者弗雷澤的《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中,即可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