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46歲男子脖子上長蠶豆大腫塊,不痛不癢,一查竟是癌

近日,汨羅46歲的黃先生髮現脖子上長了蠶豆大小的腫塊

。3月2日黃先生住進長沙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經纖維鼻咽喉鏡檢查,發現黃先生的下嚥部右側梨狀窩竟然長滿了灰白色的新生物,結合腫塊細胞學穿刺,確診為下嚥癌並頸部淋巴結轉移。3月13日,黃先生接受了咽癌根治術、喉成形術及頸部淋巴結的清掃手術,目前病情穩定,還在住院做進一步治療。

汨罗46岁男子脖子上长蚕豆大肿块,不痛不痒,一查竟是癌

目前患者仍在接受進一步治療。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申黎黎 楊玲 攝影報道

一個小腫塊

既往沒有基礎病

最近也沒有感覺不適

怎麼就成了癌症呢?

長沙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醫師張俊傑介紹,下嚥癌是咽喉部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50~70歲,且多發生在梨狀窩,其次是喉咽後壁,環後區最少,且梨狀窩癌和喉咽後壁癌多發生在男性,環後癌則多發生在女性。95%為鱗狀細胞癌,且大多數分化較差,極易發生頸部淋巴結的轉移。

“因為症狀隱蔽,很難早期發現,因此出現一些症狀應引起重視”張俊傑提醒,有以下表現要警惕:

咽喉部異物感:為最常見的初發症狀;

吞嚥疼痛:初起疼痛較輕,以後逐漸加重;

吞嚥不暢或進行性吞嚥困難:腫瘤增大到一定體積阻塞喉咽腔或侵犯食管入口時可出現;

聲音嘶啞:腫瘤侵犯喉部,累及聲帶,或侵犯聲門旁間隙,或侵犯喉返神經;

咳嗽或嗆咳:因聲帶麻痺、喉咽組織水腫或腫瘤阻塞咽腔引起;

頸部腫塊:約1/3的患者因頸部腫塊作為首發症狀而就診;

下嚥癌晚期時:患者常有貧血、消瘦、衰竭等惡病質表現,侵犯頸部大血管時可發生嚴重出血。

汨罗46岁男子脖子上长蚕豆大肿块,不痛不痒,一查竟是癌

喉頸部示意圖

“下嚥癌在頭頸部腫瘤中屬於較難治、療效較差的腫瘤。”張俊傑說,如果腫瘤能早期發現,無論是單純手術或是單純放療,其療效都較好。但因咽喉位置隱蔽,臨床發現時已為晚期腫瘤,故預後較差。一旦出現頸部淋巴結的轉移,其根治機會將下降30%~50%,因此早期診斷,包括頭面頸部的相關體檢尤為重要。

目前下嚥癌的病因尚不明確,張俊傑提醒,近年來頭面部腫瘤的發病率有所提高,要從源頭上即可能相關因素上做好預防。如吸菸,長期大量吸菸可導致呼吸道癌腫已成為共識,酗酒可促進煙的致癌作用;營養不良,缺血性貧血常導致咽喉部黏膜變化,易發生環後癌;病毒感染,在一定條件下,EB病毒、人乳頭瘤狀病毒都可能引起咽喉部黏膜的癌變;還有某些維生素的缺乏、某些工業性或職業性損害、環境汙染等,都可能成為促癌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