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前言:北宋時期朝廷官員分成兩大派,革新派及守舊派。兩派各不相讓,互相攻伐,勢力此起彼伏,而官員也就跟隨這股浪潮在朝堂中走馬燈進進出出。大文豪被列入守舊派行列,他於北宋元豐年間,由於革新派上臺而成了倒黴老孩子,被趕出了朝廷,貶到黃州去當一個小官

,即團練副使。在那裡,他雖然生活困頓貧窮,但卻度過了一段辛苦的快樂時光:躬耕於黃州東坡。東坡這個地方也因他而出名,後人因此稱他叫蘇東坡。他的躬耕,除了生活上的困難的原因,對他多年來歸隱於田園的夙願也是一種滿足。此外,特殊的文化機緣也是原因之一。蘇軾一生崇敬且追慕於白居易,對其被謫忠州後那種隨安生活深感羨慕。在此文化機緣下,黃州東坡就成為他蘇軾中意的棲居場所了。躬耕於黃州的蘇軾,也成就了"東坡"這一美名。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被貶官後的蘇軾

一、蘇軾在東坡躬耕的由來

1、涉案被貶

公元1079年,"烏臺詩案"發作,守舊派官員要麼被貶,要麼紛紛回老家。蘇軾被捲入其中,不幸中的大幸,他僅是被貶到黃州去當一個小小的團練副使。他於次年二月到達黃州。剛到時,生活立馬就陷入困頓中,於是他尋找出路,於再一年的夏天,即1081年,尋得一塊破地開始親自耕種。這一體力活一干就是三年,直到1084年四月他被調官離開黃州赴汝才告結束。

要耕種當然需要有土地。蘇軾剛到黃州時人生地不熟,本來兩眼一抹黑,還好他有真正的朋友,叫馬夢,不因為他被貶官而嫌棄他,反而出力替他從官府那裡謀得的一片破地讓他耕種。對此,蘇軾曾說過:"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為什麼說這是塊破地呢?因為那裡原來是塊營地,已荒蕪年久,且在半山坡上,開始並不適合耕作。不過,有一點是好的,那就是地塊的位置很好,在城裡東坡旁邊,緊鄰州治

"在州治之東百餘步"地塊的面積並不太小,有數十畝之大。這麼大的一塊地,為蘇軾用心耕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決定了蘇軾能在一段時間內過上他嚮往的田園生活。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破地也得種

2、恰好是一片無主荒地

上面說過,這一地塊本來是軍營,撂荒很久了。這種地方自然充滿瓦礫。蘇軾只得將這些瓦礫一塊塊拾撿,對田地進行好一翻整治。當時官府規定,墾荒出來的土地數年內一切賦稅全免,所有收益盡歸墾荒者所有。由此,雖然辛苦卻也值得。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理整治,這片本來不適於耕種的荒地漸漸具備種植條件了。這片土地的面積不小,且處於緩坡之上,水源是個問題。蘇軾雖是文人,卻不是書呆子,他種植了多種作物,最終也有了收成。他的許多詩詞文章中曾提到他耕種的農作物名稱有許多種,由此可見一斑。

在他種植的作物中,主要作物是糧食類產品,此外還有蔬果及桑竹等。黃州地處溫帶,一年中可以收成兩次糧食,冬種麥夏種稻,成了當地人們的普遍作法。蘇軾在種植上並不呆板,他積極地引進良種,提高收成。他經常種植一些經濟作物

,比如曾經向大冶長老求得一些桃花茶,並栽種在東坡田地裡。後來他委託巢谷從自己的老家裡帶來元修菜種,並加以種植。此外還種了許多外地傳來的經濟價值高的作物,比如叢橘、甘橘等多種收益好的農作物。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東坡:撂荒之地

3、怎樣耕作

文化作品中,特別是一些田園作品,對耕作的描寫往往富於安逸休閒的特色。然而實際上,耕種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勞動。特別是在古代勞動機器不發達,一切靠人力,效率低下,人們只能每天起早貪黑,面臨的都是風吹雨淋日曬的苦日子,這樣的日子對於文人來說,更是辛苦。更何,蘇軾耕種的地不是正常的田地,而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荒地,其付出的勞動更大。由此可見,蘇軾躬耕期間必然是要嚐遍其中各種痛苦的滋味的。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東坡八首》

在他的作品中,對其中的辛苦多處有過描述。比如開始整治"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時,那種勞動的辛苦就讓他透不過氣來,於是他寫道:"墾闢之勞,筋力殆盡。"他進而有感於懷,並創作出《東坡八首》,寫道,"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耕種開始後,對地塊進行墾荒、修水渠、建房子,這一系列重體力活開始進行,沒多久,就讓他這位白麵文人變成了一位純粹的農夫,特別是那像木炭一樣黝黑的皮膚。由此,他創作出《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並在其中描寫道:"去年東坡拾瓦礫......日炙風吹面如墨。"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種完地的蘇軾

勞動是很辛苦的,但勞動是光榮的。蘇軾對此並不感覺可悲。在他內心裡,他已經認定自己是農夫的角色。由此,他曾寫信給自己的好友章惇,他在書信中,講到他在東坡種稻、親身耕種的生活。在信中,他甚至自我感覺良好地講到,他用青蒿粥治好了自家耕牛的豆斑瘡病。

二、為何要躬耕?

躬耕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勞動,作為大文人的蘇軾,為何要參與到這種艱辛的體力勞動中呢?其中除了有眾所周知的經濟困頓生活壓力所迫的原因外,還有更深的因由。

1、經濟處境艱辛,日子難過了

在詩文中,蘇軾數翻講過他自己剛到黃州時生活上貧困的情況,這種貧窮達到了不得不要去"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以待賓客"

的程度。其日常生活之困苦,已到了難以維繼的地步。

在收入上,被貶官後俸祿銳減。他是以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的身份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的。到達黃州初期,其收入情況一下從小康水平回到近乎赤貧水平,雖然很小的微薄俸祿,但這不足以讓他及家人過上正常的生活,因此他會到處叫窮。故此,收入驟減,是他面臨的最大現實難題。

經濟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人員太多了。他的一家老小在蘇軾到黃之後也陸續跟他到來。他家庭人員數量,居然多達二十餘口。關於這一點,在其離開黃州後的作品可以看得出。這一作品就是《乞常州居住表》,其中證實道:"二十餘口,不知所歸。"二十餘張嘴要吃飯,而唯一的收入只有他那十分微薄的貶官後的俸祿。這入不敷出的狀況怎能長期維持呢?

在收入銳減而人口又多的雙重重壓下,蘇軾只能為整個家庭後續的生活著想而重新計劃。此時,友人為他謀了塊荒地,讓他有一個收入的來源,他自然很高興地接受了。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家裡確實窮

2、有田園心願

在未被貶官之前,蘇軾當過很多年的京官,官位不小,按道理應該會有來少積蓄

。在舉家遷往黃州後,生活上,收入雖然大不如前,經濟日超赤貧,吃飯可以差,但不至於三餐不飽、食不果腹。這種情況下,他還要去親自進行艱苦勞作,其中的因由就不能簡單地歸結於經濟因素了。因為這樣想並不細緻,也不符合全部的情況。

究其原因,應該在於心理因素。在早年,蘇軾看慣朝堂之破落,心中就存有歸隱之念想,但一直沒有尋找到機會,而且歸隱也不能不顧一家人吃飯問題,需要有足夠的積累解決歸宿後的經濟問題。因此,他一直沒有成行。

他有一首詩,表達了這一心願,即《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其中寫道:"欲求五畝宅,灑掃樂清淨";在另一詩作《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中亦有相似敘寫:"賣劍買牛吾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的表達。這裡所謂的"五畝宅",說的是孟子所謂的"五畝之宅",這在古時是一種相對理想的農耕模式。這些作品已經透露他心中早就存有歸隱之尺了,因此在黃州,

他躬親耕種絕非一時所願,也不是被迫著不情願地去幹。

當他貶官後,無論經濟上或行動上,已經失去了歸隱的自由,此時再想著過上美好的田園生活,顯然變成一種奢侈的不能實現的希望。到了黃州後一段時間,生活困頓難續,食不飽穿不暖,又一下沒地可種,那心情之聊落自不必言。此時,正是磕睡送上暖枕頭,好的好友馬夢出手給他一塊地,雖然荒涼,但拾掇拾掇還是可以種出東西的。此時的蘇軾哪能拒絕呢?他自然笑而納之了。這也是其在有田園心緒情形下,下地種田的原因。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

3、文化上,有機緣

好友送給蘇軾的這塊地,距離當地府治不遠,地處於此地東邊山坡,故稱之東坡。"東坡"這一詞,恰好跟他心中的一位偶像級人物當初一樣種田的地方,是同一個名稱(當然地點不同,只是地名居然都叫"東坡")。他的這位偶像不是別人,就是白居易了。白居易當年被貶離朝堂後,到忠州去當一個小官,也在那裡的一個地名叫東坡的地方耕種。哪些巧合的地名,怎能不讓蘇軾心中翻騰倒海呢?特別是,他是位大文豪,文人更富於感性,想法會更多。有如此的文化機緣,蘇軾自然傳經更樂意地去參與種田活動了。

在蘇軾的心中,對白居易可謂羨慕加敬仰,對他的為人更是列為自己的榜樣。對此,周必大在書籍中寫道:"本朝蘇文忠公......獨敬愛樂天......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

兩處的東坡(即白居易忠州的東坡與蘇軾黃州的東坡),距離遠隔千餘里。但對於二人,卻有十分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大文人,都在朝中當過大官,都是因政治理念不同被貶官,貶官的幅度都很大,如此豈非是天定?這正是文化人有機緣,終於走上同一條路了。蘇軾敬仰白居易,對其東坡田耕生活也十分神往。而此時的黃州也有東坡一地,這自然就成為他親身勞作的地方了。故而,文化上的機緣進一步讓蘇軾高高興興地去東坡種田,在精神力量上增加了他克服勞苦的動力。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白居易是蘇軾的偶像

三、細述種田的意義

在黃州的耕作,給了蘇軾一個千年美名,即"東坡"。而東坡這個地方,也因蘇軾而成名。這一耕種過程,讓蘇軾從生活、心靈以及文化上,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物質上,直接增加了他的收入,也讓他及家人的生活空間變得安定起來。

1、耕種後有收入,吃的住的都解決

原來生活無依,可能吃了上頓少下頓。自從蘇軾躬耕於東坡有了收成之後,狀態出現了翻天大變化有了收成,蘇軾於是給家庭蓋了房屋,買了家庭用具,終於不必過上披星戴月的日子了。對此,他原告就有了計劃,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他的規劃是這樣的:"仍須卜佳處,規以安我室。"他耕作一年以後,即1082年初,他就有了錢了,於是建造房子,並自命名為"雪堂",對此寫道:"

元豐壬戌之春,餘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這雪堂確實簡陋,只有草屋幾間,但對於東坡先生,他卻甚感滿足,畢竟這是自己勞動得來的,是自己的家。

從此後,住的有了,吃的糧食也沒毛病。在耕種過程中,蘇軾學習並沉積了大量農業種田知識,加之他天性聰明,一學就會,不會的一實踐也會,耕種後竟然大豐上,且新地不必交稅,這讓他很好地享受了勞動的喜悅。

2、買田買地,要擴大生產

到了此時,蘇軾有房住有糧吃,除了勞動的辛苦對他變成了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因此經濟狀況也大幅向前。由於親自耕地,也懂得了經濟理論,他要把多餘的錢拿出來擴大再生產。於是,他做好了打算再買好地,繼續擴大耕種的戰果。由此,他親自跑到黃州東南方向的沙湖地實地考察水田,甚至一度派出他的長子蘇邁,扔著數萬錢到荊州購地。最終果然在常州這個他一直嚮往的地方買到一處田地

。要不是不久後他被調離黃州,恐怕東坡先生真要成為這裡的大地主了。這也說明,經過了幾年的勞作,他應該比較有錢了。這一躬耕於東坡,顯然為蘇軾增加了許多收入,同時也讓他的心靈有了依附感。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蘇軾有錢了,咋辦?

3、心情安頓了

人要發展或生存,一旦心理發生了變化,那麼首先要讓自己心安,才能求其他的。在這一點上,蘇軾通過他的勞動,讓生活在物質上得到了保障,而在心理上滿足了對其敬仰對象的追隨,即像白居易那樣去耕作勞動。這讓他無論從物質上或精神上都有充分的滿足感,因此,他心理上是有理由感到高興的。在黃州的這一段時間,他通過耕作獲取快樂,轉移了仕途上失意帶來的沉悶,讓生活與精神都得到充分的歡樂,於是,他對生活的享受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了。通過這一系列過程,蘇軾的心境及思想得以轉變,心情有了安頓,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慰藉。

蘇試為何會躬耕於東坡?在意義上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有錢了心就安

結語:在黃州東坡這個地方,蘇軾通過親身的勞動,最終生活上獲得了安定、而心靈上也得到極大慰藉。在境界上,他得以追隨其仰慕的先賢。這一段歷程,在實物上,讓蘇軾營造出一個穩定可靠的家園,在精神上也讓他擁有良好的精神家園。對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東坡"事蹟成為一段佳話,激勵著後人不畏辛勞勇敢向前的精神壯志,同時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動力。從那時起"東坡"這一專用詞就成為陶淵明之後另一個值得人們學習與記念的文化領域的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