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端思維環境

《心經》有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麼有目方得見世界,有耳故得聞靡音。有鼻才得嗅萬物,有舌便可覺萬珍。有身行於天下,有意才識乾坤,色根後便是滾滾紅塵。種種分別,種種煩惱,是為“有”。眼見色而不分別,耳聞聲而不執著,六根觸境而不起分別,念念自覺,反觀自心不動,是為“無”。知“有”而返觀,知“無”而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為靜心。也就是說越是清淨的東西,越接近靈魂。讓我們隨著這一曲世外天籟,將靈魂安放,洗滌心底那絲絲雜塵,靜聽心靈的妙音,一指空靈,一指清遠。正所謂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生命直觀哲學的直觀,最原始和最根本的立場就是帶有統覺、規範性意義的直觀,經驗材料的獲取並不是直觀的首要功能。到底是先有直觀經驗材料,還是先有概念意義?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當看到一個對象時到底是先獲得經驗材料還是先獲得意義形式?事實上人們正是在最原初的時候先建立了某種意義形式的存在,然後才把經驗材料給填充進來,觀察才能成立,對世界的認識才有了可能。意義形式(概念)在經驗之前,不然就無法感知到經驗。直觀帶有的形式功能並不能形式地與物自體相匹配,這才是康德說人們不能認識自在之物的原因。因此,石裡克批評直觀是一種描繪所以不是知識,並不能切中直觀哲學的要害。因為直觀哲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種直觀思維形式與對象意義形式的同一,而不是直觀知覺經驗與對象實在材料的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