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端思维环境

《心经》有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那么有目方得见世界,有耳故得闻靡音。有鼻才得嗅万物,有舌便可觉万珍。有身行于天下,有意才识乾坤,色根后便是滚滚红尘。种种分别,种种烦恼,是为“有”。眼见色而不分别,耳闻声而不执着,六根触境而不起分别,念念自觉,反观自心不动,是为“无”。知“有”而返观,知“无”而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是为静心。也就是说越是清净的东西,越接近灵魂。让我们随着这一曲世外天籁,将灵魂安放,洗涤心底那丝丝杂尘,静听心灵的妙音,一指空灵,一指清远。正所谓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生命直观哲学的直观,最原始和最根本的立场就是带有统觉、规范性意义的直观,经验材料的获取并不是直观的首要功能。到底是先有直观经验材料,还是先有概念意义?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当看到一个对象时到底是先获得经验材料还是先获得意义形式?事实上人们正是在最原初的时候先建立了某种意义形式的存在,然后才把经验材料给填充进来,观察才能成立,对世界的认识才有了可能。意义形式(概念)在经验之前,不然就无法感知到经验。直观带有的形式功能并不能形式地与物自体相匹配,这才是康德说人们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原因。因此,石里克批评直观是一种描绘所以不是知识,并不能切中直观哲学的要害。因为直观哲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种直观思维形式与对象意义形式的同一,而不是直观知觉经验与对象实在材料的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