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人必須瞭解國際物流中FOB和CIF哪個風險高?各自優缺點是什麼


外貿人必須瞭解國際物流中FOB和CIF哪個風險高?各自優缺點是什麼

***請點擊上方紅色的“關注”我們,您的關注,是我們努力的動力!謝謝!***

在眾多國際貿易術語中,以FOB和CIF這兩種貿易術語出現頻率較高,在實際貿易操作中使用也較為頻繁。作為跨境電商賣家和外貿人,我們不能依賴所謂的合同或貿易術語,我們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潛在風險都考慮到,並將其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FOB風險高的情況:

1. 在後付款的情況下,貨代容易和買家勾結,在買家未付尾款的情況下放單給買家。

2. 假如客戶最終拒提貨物,FOB情況下由於是客戶指定的貨代不在我們控制之中,不管是退運還是專賣,操作上都會很麻煩,而且容易產生高額的滯港費用。

3. 在FOB情況下,客戶指定貨代的本地費用,往往要比CIF情況下用自己的貨代要高。

4. 在CIF情況下,假如出現生產不及時導致交貨要推遲幾天,有可能可以申請到LATECOME從而滿足信用證的交貨要求,但在FOB的情況下,要拿到貨代對賣家的額外支持,很難。

CIF風險高的情況:

1. CIF流程複雜一些,越複雜就越容易出錯,一出錯風險就來了。關於這個其實我們可以舉個簡單例子:買家要求1月15號之前發貨,因為15號過後由於GRI運費要大漲。在FOB情況下,由買家指定的貨代訂船訂艙,結果訂不到導致要退一水船,運費漲了500美金/櫃,那麼責任就不在賣家。但假如是CIF情況下,這個責任就妥妥地要被推到賣家的身上。

2. CIF要承擔貨到目的港並被買家提走之前的責任。我們當然知道這個說法在理論上是錯的,即使是CIF貨物一旦越過裝運港船舷,責任和風險就轉嫁到買家身上。但實際上呢?呵呵。不過當然了,這個也要分不同的客戶不同的情況。而且在CIF情況下,即使出現損失,也有保險公司的介入,最怕的是做CIF結果忘記了買保險或者存僥倖心理而不買保險,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做CIF忘記買保險了,結果還那麼巧船觸礁了,還那麼巧她的貨櫃掉水裡了,結果責任就全在賣家的身上。

客戶把產品運到目的港,甚至能負責進口清關,代交稅,再直接發貨到客戶倉庫,久而久之,客人一方面原因來自於賣家,尤其對一些老派工廠而言,別說FOB了,他簡直恨不得所有的條款都是EX WORK,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最好是客戶直接拉了櫃在生產線尾的地方候著,貨一下線就直接裝櫃,什麼拖車什麼駁船什麼報關什麼退稅,統統和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在這種前提下,FOB成為了多方博弈之後的最佳平衡點,久而久之,FOB慢慢也變成了許多中國供應商們的定勢思維:中國之內的事情我來搞定,中國之外的事情和我沒關係,Free On Board。

外貿人必須瞭解國際物流中FOB和CIF哪個風險高?各自優缺點是什麼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第一個是從操作層面的角度

很多公司鼓勵業務跟客戶做CIF,原因很簡單:

(1)運費+保險可以是一個額外的利潤來源。

(2)能避免本地費用超標。

(3)能有效控制物權,尤其出貨後付款的情況下。

第二個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

從財務的角度,出貨了收到款了就是close file了,但對於B2B的銷售人員來說,只有客戶也把產品賣出去了才算是銷售動作的完結,然而這種意識形態,很少有人具備。我們往往只能看到“貨過船舷”之前的這一端,只是用“成本+費用+利潤”的方式去報價,天真地以為不就是推遲一水大船沒有什麼大不了,認為掃漏一個流水號這種小問題不需要提前告訴客戶,更別提什麼瞭解客戶的渠道和下線,以及幫客戶做營銷和推廣了,Free On Board嘛,貨過船舷就沒有什麼事了。

溫馨提示:

1. 不管是FOB,CIF還是其他,都不是一種靜態的存在,我們都得結合例如付款方式等實際問題進行考慮。

2. FOB和CIF,物權的轉移其實都是以“交單”作為節點,但CIF由於賣家掌握了貨代,會使物權的掌握更加牢固,尤其是在貨後付款的情況下。

3. 貨代是國際貿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誰掌握貨代就能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其實我是傾向於賣家儘量做CIF的。在我以前做銷售的時候,每次出貨前我都會報個CIF的價格給客戶參考,而且做CIF有時候可能會給賣家帶來額外的利潤。

4. 同上,作為買家對做FOB也有更多的傾向,除了掌握主動權的考慮外,更多的是海外貨代基本是從海運到進口一條龍服務,從溝通到操作,都能給買家提供更多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