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合約“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

雖然法國人極端的報復情緒遭到了英美的部分反對,但最後通過的《凡爾賽和約》對

戰敗國的懲罰依然相當嚴厲,以致《凡爾賽和約》成為“帝國主義分贓的條約”,列寧則

稱之為“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

根據和約規定,德國所有殖民地由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和約重新劃分了德國疆界,使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

的人口,65%的鐵礦和45%的煤礦及大部分的海外投資、商船和海軍艦隊。和約還對德

國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解散總參謀部,廢除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

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準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重

炮等武器。另外,德國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

和約的條款傳出去之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德國國民議會呼籲政府“絕

不可接受這項條約”。成千上萬的德國群眾在各處集會,憤怒譴責協約國對德國的掠奪。

德國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抱著搶奪別人殖民地、爭奪歐洲霸權的目的,結果由於戰敗,

被迫陷入屈辱的境地,權利喪盡,經濟破產,德國人在心理上完全無法接受。

由於民眾的強烈反對,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還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

達對條約的不滿。結果激怒了英、法、美、意等戰勝國,戰勝國向德國發出通牒,警告德

國如在6月23日之前仍不同意簽署和約,戰勝國將向德國重新開戰。而此時陸軍總司令興

登堡稱德軍已無力再戰。最後德國內部經過激烈的政治鬥爭,決定接受通牒。6月28日,

德國外長米勒和司法部長貝爾在凡爾賽宮鏡廳簽署和約,德國被迫吞下戰敗的苦果。

德國是一個驕傲而且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大戰期間,德國民眾得到的宣傳一直是一勝

利是必然的。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德國人依然相信自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必然導

致大多數德國人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更無法接受苛刻的勒索。

《凡爾賽和約》中涉及賠償的條款是最具懲罰性的,因為和約制定者認為德國要對發

動戰爭負完全的責任。協約國以及相關的政府確認,德國必須承擔德國及其盟國對所有的

損失和破壞的責任。而且,協約國和相關政府以及它們的國民所遭受的這些損失和破壞均

是德國及其盟國用侵略強加給他們的結果。

這樣,德國就需要對四年殘酷戰爭造成的全部物質損失承擔責任。而且凡爾賽會議並

未明確一個具體的賠償數字,只是說將組織一個專門賠償委員會,最終確定賠償總額。德國提出抗議,因為這相當於讓德國籤一張空白支票,勝利者愛填多少填多少。但抗議無效。

1921年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宣佈了總賬單—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當這個數字

出籠時,甚至協約國的領導人都懷疑德國是否有能力擔負這筆鉅額賠款。先別說德國方面,

協約國都有人看不過去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凱恩斯

認為,這筆天文數字般的賠款將摧毀德國的經濟生活。而且這樣做也威脅著協約國自身的

健康和富裕,因為德國的進口一直遠遠超過出口。《凡爾賽和約》還剝奪了德國的海外收入,

反過來更使德國不可能支付鉅額賠償。

凱恩斯說:“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海外聯繫和海運商船,同時失去了10%的領

土和人口,以及45%的煤礦和65%的鐵礦;有200萬年輕的男性成為戰爭的受害者;它的

人民已經飽受了四年的飢餓,並承受著巨大的債務;它的貨幣貶值到以前價值的七分之一;

它還面臨著國內的革命和邊境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吞噬一切的四年戰爭和最終的失敗給它

在力量和希望上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凱恩斯指責和談者們是偽君子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者,他們對一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社會的虔誠只是在“編制詭辯和狡詐之網,它最終給整個條約的外表和本質都籠罩了不真

誠的陰影

《凡爾賽和約》下的和平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有點類似在布匿

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但德國並未被真正摧毀。德國依然是個

大國,它有6500萬人口,而法國人口只有4000萬。它還擁有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經濟

發展程度與美國相當。

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嚴厲懲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長遠來看,德國決不會甘心自己的

失敗,更不會長期容忍《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幾乎從條約簽署之日起,德國就下了復仇

的決心。法國元帥福熙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