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法兰柴思事件

提起悬疑推理圈中的女作家,我想大部分人的脑海里会蹦出"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如果前者的地位如同白月光的话,那今天的这位女作家无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了,她就是古典推理小说第二黄金期的三大女杰之一——约瑟芬·铁伊。

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法兰柴思事件

约瑟芬·铁伊

一、作者其人

约瑟芬·铁伊原名伊丽莎白·麦金托什,1896年7月25日出生于苏格兰西北部,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水果商,上面有两个姐姐,就读于当地的一所皇家学院,毕业后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训练学院接受三年训练,开始物理训练讲师的生涯。直到1926年,她的母亲去世,铁伊为了照顾住在洛克耐斯的残疾父亲,辞去了教职,开启了边照顾父亲,边写作的生涯。

约瑟芬·铁伊这个笔名最先用在1937年她发表的第二部小说《一先令蜡烛》中,由她母亲的名字和她英格兰的祖母的姓氏结合而成,之后她所有的推理小说都以这个笔名发表。

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法兰柴思事件

《一先令蜡烛》

铁伊虽是一名作家,但走的路子却有些"偏",相比于同时期与她齐名的阿加莎·克里丝蒂、多萝西·榭尔斯的多产化大大不同,铁伊毕其一生也只写了八本推理小说,但这八本作品本本均是高水准,并且是推理史上极少数没有任何逻辑硬伤的作品,因此铁伊本人也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否则她如何能以一敌十,和大产量的克里丝蒂和榭尔斯并驾齐驱呢?

除了精彩的说故事技巧,在作品中塑造的多样、可爱的角色性格外,铁伊的风格也与其他古典犯罪小说作家有所不同,当时大部分作家的写作套路都以"谁是凶手"为主,如果这些作家能活的更长久,我们或许还是能猜到他们会继续写什么样的小说,但如果铁伊能够活的更久,我们可能真的猜不到她下一本到底会写些什么,这也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二、关于法兰柴思事件

在铁伊的八本作品中,《时间的女儿》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集体票选为历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且迄今为止依旧保持着这个记录,而《法兰柴思事件》则是其八本作品中最不像推理小说的推理小说,而故事原型是根据18世纪的一桩真实案件——某女佣控告她的雇主绑架及虐待改编而成,可如此普通的一桩案件却在铁伊笔下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小说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一名十几岁的在校女生在假期结束后没有按时回家,并声称在等车时被一对好意让她搭便车的母女所诱拐,监禁于一幢古老的大房子内强迫她当女佣,并遭到毒打和挨饿,而监禁她的这栋大房子名字就叫"法兰柴思"。

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法兰柴思事件

《法兰柴思事件》

然而当警察带着"被害人"来到法兰柴思指认时,住在这里的这对母女却声称从未见过这女孩,可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房间的格局,摆设,甚至这对母女的日常用品,一个谎言贯穿故事始终,但最终让我们感受到杀人力量的确是"人言可畏"。

小说中没有死亡与血腥,也没有任何的暴力场景,更没有什么犯罪天才和名侦探,有的只是故事发生地——英国乡下小镇米尔佛德那一片美好的景物和当地的民风淳朴,还有镇上的一位乡间律师为一对被诬陷且饱受流言蜚语(并没有困扰)的母女找回清白而踏上的正义之路,案件说到底也只是一桩普通的非法拘禁案而已,对于看惯了大场面、高能烧脑的悬疑小说读者而言这些元素未免太过平静,且毫无吸引力可言,甚至会萌发出"作者到底想干嘛"的想法,那么铁伊借助推理小说的外壳,想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

三、故事背后的真相

读铁伊的小说,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种随处可见且无意掩饰的强烈火气,比如在《时间的女儿》中她就借笔下的格兰特探长之口说道:"过多的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写了过多的字。数以百万计的字每分钟都在付印,想起来就可怕。"

对于类型小说家来说这种火气是不该有的(有也应该藏起来),但在《法兰柴思事件》这本书中,铁伊依旧延续了这种情绪,在书中这桩苏格兰场原本决定不移送起诉的疑似绑架案,经过八卦小报的煽情报导,如同燎原之火在整个英国蔓延,当然,面对一边是年纪不到十六岁,且饱受凌虐的清纯女学生,另一边是加起来超过一百岁、住法兰柴思大房子(尽管实际上颇穷)、且不跟人往来有巫婆传闻的母女,义愤填膺的大众当然一面倒站在前者那里,于是所谓的正义之言——谩骂——抵制——骚扰——攻击就像一发发射出的利箭,这些"正义"逐步转化为暴力,法兰柴思先是围墙被漆上脏字眼,接着被翻墙进入砸破玻璃,最终是一把大火烧了。

不过案件最终还是水落石出,谎言被拆穿,媒体的报道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翻转,同情的舆论又导向了那对母女身上,清纯女学生则成为了"史上最邪恶的骗子"。

《法兰柴思事件》成书于1948年,正值二战后英国重建时期,战争也导致人口锐减,因此在小说中警方在处理某些案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无力保护受害者母女的人身及住所的安全,而当时的纸媒是人们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之一,传播速度之广泛如同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书中那些口诛笔伐的舆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媒体,当然,这种集体行为可能现在看来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我想铁伊通过小说想表达的,正是她所珍视的、认真要捍卫的事物,那便是相信知识、经验、进步,但这些却需要时间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带来惨痛的伤害和负面的影响,但最后人们终将会迎来光明。

铁伊敢于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作品中还外带着某些"火气",无论怎么看都不像个类型小说作家,但通观整部《法兰柴思事件》,相当平静的案件背后依旧能够悬念迭出,并让近一个世纪后的读者依旧能饶有兴致的细细品味,无疑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写作功底和自己内心坚定的正义立场,也难怪这本书被称之为"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