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馬圖贊》
唐 李世民
月精鞍轡,天駟橫行,弧矢載戟,氛埃廓清。(拳毛騧guā)
廛澗未靜,斧鉞伸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什shí伐赤)
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案定蜀。(白蹄烏)
應策騰空,承聲平漢,人險擢敵,乘危濟難。(特勒驃)
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蜇山川。威凌八陣。(颯sà露紫)
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青騅zhuī)
這六首詩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統稱為《六馬圖贊》,六馬指的是伴隨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六匹戰馬,六首詩表達李世民對這六匹戰馬的懷念和讚美,後命大書法家歐陽詢抄錄下來刻在六駿的旁邊並打造成六件石刻作品,這六件石刻作品和書法作品作為陪葬立在昭陵前,具有里程碑式的紀念意義,同時也提醒著他的子民,時刻不要忘記過去的艱苦歲月。這六匹戰馬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昭陵六駿》。
陪王伴葬 守護昭陵 唐王鍾愛 名匠打造
昭陵六駿是陝西禮泉縣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刻於貞觀十年,各高2.5米,橫寬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圖樣,雕刻人馬形狀的半面及細部,並使高肉突起,稱之浮雕,也叫“高肉雕”。
六駿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南征北戰 成就基業 馬上天子 以武功定江山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被世人稱為馬上天子,南征北戰,修建昭陵六駿除了為了歌頌自己南征北戰的功績,還要讓世人記住大唐王朝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讓後人珍惜來之不易的當下生活,更是他個人尚武和嗜馬的具體體現。
唐朝的成功,所依靠的是馬,正是有了良駒才成就了大唐王朝的鐵劑雄兵和繁榮的商貿。唐太宗在戰場上發現良駒時,會讓自己的大將擒獲騎手,奪取戰馬。唐朝初期,馬的數量有了巨大增長,從3000匹增加到超過70萬匹。其中絕大多數擁有突厥馬血統,通過進貢或與西部部落貿易獲得,包括起源於康國的著名費爾干納馬。唐太宗的六駿,似乎都源於進口馬匹。太宗在馬背上長大,超乎尋常地喜歡馬。曾經有一次,太宗的一匹愛馬喪命,他竟憤怒地要下令殺掉馬伕。經過皇后諫言,才算保住了馬伕的性命。
當時,不僅戰場需要馬,貿易之路、絲綢之路也需要馬。馬成了當時連接中國與北部和西部前線的有效手段。有些道路需要馬匹才能開展郵政,長安與唐朝另一都城洛陽之間的驛站也因此而建設。足見馬在當時的社會的作用和地位都是十分之高的。
千古傳奇 顛沛流離 昭陵六駿 至今未團圓
考古發掘表明,“昭陵六駿”在唐末時,便遭到了破壞,在此後的千餘年中,儘管當地歷代官員對“六駿”呵護有加,但多年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還是讓“昭陵六駿”飽受磨難。
民國初年,它們更是遭受了滅頂之災。由於各地軍閥混戰,六駿石刻被打碎轉運至多地,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更是被當時的“文物商人”和海外“收藏家”盯上,最終,被高價轉賣到了美國,現珍藏在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國內陝西碑林博物館陳列展出的《昭陵六駿》也是以四件原品+兩件仿品的形式進行展出。六駿的命運充滿了坎坷,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國寶會再相聚!關於六駿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到也未艾國寶VR課中去探索。
閱讀更多 也未艾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