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曹德旺接受央視節目採訪說:“在美國,天然氣給我9美分/立方米,不到中國價格的五分之一,一度電給我算4.5美分,不到三毛錢,不到中國的一半,汽油成本計算到運輸價格裡面,也是不到中國運輸價格的一半。

那什麼貴呢?人工費貴!白領跟中國差三倍,藍領得差八倍,美國的藍領特別貴。這說明什麼?藏富於民。真正的讓人民得實惠。我們想到的是除人工便宜,啥都貴。說明你們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稅費差別背後:高增長體制VS.低增長體制

曹德旺提到最多的是稅收的差別問題。其實,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美稅收差異背後是兩國“積累率”的差別,由此能夠看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的高增長體制,而美國則是一個高消費的低增長體制。

其中的邏輯也並不複雜,主要涉及稅收的“轉嫁”和“退稅”問題。

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熟悉稅收和經濟理論的讀者比較清楚:中美稅收體制的差異其實主要是“流轉稅”與“所得稅”的差異。

中國以增值稅等流轉稅為主,美國以收入所得稅為主。流轉稅一般也稱為“間接稅”。所謂間接稅是指,增值稅等流轉稅,在商品生產流通環節地徵收,會成為各企業的“成本”,推高產品價格,從而使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承擔稅收。

這就是所謂的“稅收轉嫁”。這種可以轉嫁給消費者的稅收,其實是通過對生產經營者徵稅的方式對消費者間接徵稅,故稱“間接稅”。

而美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所得稅則直接向收入所得者徵收,故稱“直接稅”。

明白了這些背景知識,可以看清背後的邏輯:美國以所得稅為主,說明美國人在獲得收入的同時已經支付了需要承擔的主要稅收。

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中國的所得稅相對少,說明中國人在獲得收入時承擔的稅收要少一些,主要的稅賦按增值稅這種“間接稅”徵收——“間接稅”體現在產品價格上,誰購買產品,誰承擔稅收。

因此簡要來說,美國的辦法是“誰收入,誰交稅”,用“上過稅”的收入再去消費,不需要再承擔更多稅賦。中國則相反:“收入”本身不需要交太多稅,是“誰消費,誰交稅”。

(當然,這是相對來說的:中國也有所得稅,美國購買環節也有消費稅——但中國的所得稅徵收範圍和力度要低,西方消費稅的徵收範圍只是部分產品,稅率也低於我們普遍徵收的17%的增值稅,而且中國在增值稅的基礎上也徵收消費稅。所以相對而言,中國消費者在購買環節承擔更多稅賦,美國人在獲得收入時承擔更多稅負,而購買環節承擔的稅負低於中國。)

因此,美國的稅收是收入獲得者承擔,而中國的稅收則是“消費支出者”承擔。因此,相對而言,中國的稅制更鼓勵儲蓄積累,而美國則鼓勵消費。

即使沒有政治經濟學基礎的朋友想必也明白這個道理:收入既定的情況下,消費部分越多,積累的部分就少。

換言之,用於當下享受的部分越多,用於未來增長的部分也就越少。因此,中國稅制背後,是一個努力提高積累率的“成長性”經濟體,而美國稅制背後則是一處努力擴大消費需求的“成熟”經濟體。

曹德旺:中國百姓窮只能出苦力?


到底哪種體制更好?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