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从京城来到济南。他登上城楼,欣赏郊外的风景。

看了一会儿,竟然有点纳闷儿:他明明没来过济南,为什么觉得眼前风景有点眼熟呢?

想了想,他突然记起来:这不就是大画家赵孟頫那幅《鹊华秋色图》上面的景色吗?画名里的“鹊”和“华”就是眼前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啊!

乾隆很激动,叫人快马加鞭,取来《鹊华秋色图》。

打开画卷,一对比,他发现有一处不对劲的地方:赵孟頫把鹊山和华不注山的方位画错了!

鹊山在黄河北岸,华不注山在黄河南岸,隔河相望,可是赵孟頫却把两座山安排在了河岸的同一边,挨着的!

连方位都没搞清楚,还画什么画?要是打起仗来,岂不是误了大事?乾隆一气之下,命人把这幅画封存了起来。

可是,赵孟頫作为大画家,真的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

接下来,咱们就来聊一聊,赵孟頫和《鹊华秋色图》的故事。

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赵孟頫是浙江吴兴人,宋朝皇室后裔。按照宋朝的制度,他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当个七品小官。

可惜,还没上任,南宋就灭亡了。他宅在家里,没事可做,一身才华也没处施展。

公元1286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人到江南,寻访有名望的知识分子,请他们出山做官。这其中,就有赵孟頫。

根据《元始新编》的记载,忽必烈第一次见到赵孟頫就很喜欢他,说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忽必烈想重用赵孟頫,却遭到朝中权贵的反对,毕竟赵孟頫是前朝皇室出身。

没办法,只能委屈赵孟頫做个小小的兵部郎中,管理全国各地的驿站。这是个闲职,手里没有军权,不过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赵孟頫觉得在京城做官没啥意思,于是申请到地方任职。一开始,忽必烈不答应,可是架不住赵孟頫多次请求,只好调他去了济南。

济南山清水秀,赵孟頫在工作之余,很喜欢到郊外走走,鹊山和华不注山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这两座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有很多典故。

相传,神医扁鹊曾经在山里炼制丹药,死后还葬在山脚下,因此,当地人把这座山命名为“鹊山”。

华不注山,名字有点奇怪,来头倒是不小。根据《左传》记载,华不注山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古战场。

赵孟頫住在济南东仓,推开窗就能见到鹊山和华不注山。这为他后来创作《鹊华秋色图》奠定了基础。

他在济南任职的第三年,忽必烈驾崩,新上任的皇帝想把他召回京城。他谎称身体有病,请求辞官还乡。

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顺利卸了任,赵孟頫回到浙江吴兴。他结交了一位新朋友,名叫周密。周密比赵孟頫大二十一岁,但他们很谈得来,以兄弟相称。

有一天,赵孟頫、周密还有几个朋友喝酒聊天。在酒席上,赵孟頫说起当年在济南的生活,还说到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多么优美!

朋友们都一脸向往,周密却闷闷不乐,一直低头喝酒。赵孟頫很纳闷:周密是有什么心事吗?

第二天一早,周密来到赵孟頫家里,诉说他内心的苦闷。原来啊,周密的祖籍就在山东济南,南宋灭亡之后,他和家人逃难到浙江吴兴,再也没有回去过。

当他听到赵孟頫说起济南城外的风景,特别是说到华不注山的时候,他内心又激动又感伤。因为他有一个号,就叫“华不注山人”。

赵孟頫听了周密这番话,心里很受触动。他对周密说:“大哥对故乡的情怀让小弟非常感动,小弟愿把济南的山水风光都画下来,这样也许能稍稍慰藉您的思乡之苦。”

赵孟頫提笔挥毫,凭着记忆,画出了济南郊外的景色。就这样,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赵孟頫在元代画坛上,是开一代风尚的人物。他开辟了文人画的先河。文人画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写意代替写实。简单来说,就是画家在纸上展现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景色,而不是完全照搬现实中的山水。

赵孟頫为了营造意境,不仅把两座山的位置调换了,还在鹊山附近增加了一些茅草屋、老农、渔网,弥补画面不够丰满的缺陷。他作画,一向对空间布局有独特的安排。

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周密得到《鹊华秋色图》,开心极了,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三年后,周密去世,《鹊华秋色图》一直在民间流转。

到了清朝,这幅画先是被纳兰性德收藏,后来又流入宫廷,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就是乾隆亲笔题写的。

我们前面说到,乾隆认为赵孟頫把方位搞错了,其实,是他打开的方式不对,把好好一幅文人画当地图来看。

后来,乾隆再次来到济南,当他游览大明湖,登上鹊华桥的时候,又想起了《鹊华秋色图》。

他诗兴大发,命人把画取来,兴致勃勃地在画上题了两首诗。

五天后,乾隆的母亲去世了。乾隆认为,肯定是那两首诗惹的祸,因为他在诗里引用了关于分离的典故。

一怒之下,乾隆下令烧了《鹊华秋色图》。就在火盆端上来的时候,他又反悔了,再次下旨把画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碰。

就这样,这幅传世名画一直被藏在紫禁城的某处宫室中。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带走一大批文物,其中就有《鹊华秋色图》。

如今,它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为镇馆之宝。

揭秘国宝的身世,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在《国宝迷踪》这本书中,除了《鹊华秋色图》,还有我们熟悉的马踏飞燕、《清明上河图》等,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身世,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在时空中穿梭,你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