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南懷瑾講人生哲理:救盡蒼生,不留一念

南懷瑾認為,中國的文化講究大公無私,從佛的角度來講,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樣才是真正的大公無私、才是菩薩,否則,即非菩薩。

智德禪師在院子裡種了一棵菊花。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秋天,院子裡長滿了菊花,香味隨風飄到了山下的鄉村。到禪院來的信徒們都對菊花讚不絕口:“好美的花兒呀!”有一天,有人開口,想向智德禪師要幾棵菊花種到自家的院子裡,智德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了幾株開得最旺、枝粗葉茂的,挖出根鬚送給那人。消息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絡繹不絕,接踵而至。智德禪師也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禪院中的菊花都被送出去了。弟子們看到滿園的淒涼,忍不住說:“真可惜,這裡本來應該是滿院飄香的呀。”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之後,就會是滿村菊香四溢了!”“滿村菊香。,’弟子們聽師父這麼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樣燦爛起來。

聽南懷瑾講人生哲理:救盡蒼生,不留一念

而真正佛的精神,並不是只圖意境上的獨自清閒享受,它注重行為上的佈施,而且從不期望有什麼回報。禪宗所講的佈施主要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佈施,這叫外佈施。第二種佈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佈施,這種屬於內佈施。第三種是無畏佈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哪一種佈施,施者應該保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施者應該做到無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佈施了就沒有事了。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佈施的道理。

所以南懷瑾說,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的師表,教化一切眾生,教度一切眾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佛就是這樣,用他無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卻不留一念。

聽南懷瑾講人生哲理:救盡蒼生,不留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