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在臨終前制定孫權為江東集團的新的首領。當時孫權威望不立,甚至連其弟孫翊的威望都比不過。而缺乏孫策這樣一個強力的領袖,孫氏宗室之間的凝聚力也並不十分牢固。甚至還出現孫靜的兒子孫暠率軍奪權一事;另外身在廬陵的周瑜“將兵赴喪”,這件事爭議很大,有人認為周瑜率軍彈壓眾人,穩定局勢,也有人認為周瑜有爭權的嫌疑。不管怎麼說,有這樣的爭議,足以證明孫策去世的時候,江東集團的局勢非常嚴峻。就如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一樣,孫策也找了一個託付的人選,那就是張昭。關於孫策對張昭留下的遺命,也有一些史料留存。但是這些史料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關係。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在《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有對孫策的遺命的一些記載。總體上來說,是要求張昭等人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為資本,坐觀北方地區的形勢變化。在《三國志集解》中對此進行了補充。根據《吳錄》中的記載,孫策還特意囑咐張昭等人“慎勿北渡”。這是一個比較具體的遺命。

另外是《三國志·吳書·張昭傳》中引注《吳歷》中的內容,其中包括孫策給予張昭“君自取之”的權力,另外還有一條路——“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這個遺命表述得也非常模糊。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首先是方向上來看,江東集團的正西方是劉表統治的荊州,孫策與江東集團本來就屬於戰爭的關係,如果是向西進入荊州的話,斷然不可能用“西歸”這個字眼,“西進”還差不多;至於西南就更不可能了,西南是交州,交州刺史張津是支持曹操的,而且也談不上“西歸”;這裡所指的方向只能是西北方,長江的行進方向從豫章郡開始是由西南向東北,“緩步西歸”也可以視為回到江北。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那麼如何解釋“緩步西歸”呢?有不同的說法,一是易中天先生的說法,指江東集團撤出江東,回到江西,或者說淮南地區。江東集團中有很多淮南地區的人,包括孫策也是從袁術那裡渡江進入江東的,說回到淮南地區是“西歸”也說得通。但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如果孫權等人連江東都待不下去了,那麼回到淮南地區會更加難受,將會受到曹操以及江東新勢力的兩面夾擊,這恐怕不符合孫策的預期。所以小編還是傾向於黎東方先生的說法,“緩步西歸”的意思應指向江北的曹操或者袁紹(《細說三國》原意為曹操所控制的東漢朝廷,但當時二者還沒有決出勝負,且曹操處於下風)歸附。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的“矛盾”

“慎勿北渡”是告誡張昭、孫權等人不要渡過江北;而“緩步西歸”又是允許張昭等人回到江北(無論是易中天先生還是黎東方先生的說法,總歸要回到江北)。而陳壽所撰《三國志》當中又沒有關於這兩處遺命的記載,所以很多人認為兩者存在較大矛盾,甚至認為其中必然有一處為杜撰;另外田餘慶先生認為“北渡”與“西歸”的意思相同,孫策先是勸勉張昭等人固守江東,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可以“西歸”。等於說孫策的遺命有前後顛倒的傾向,也不盡合理。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如果《吳錄》與《吳歷》的記載都是屬實的,那麼這個“矛盾”之處該如何解釋呢?其實可以從孫策臨死之前的江東集團的方向入手。在建安五年袁紹與曹操在北方爭雄的時候,孫策也不甘寂寞。他打算趁機北上襲取許都,給曹操來一發背刺。當然很多人認為孫策進攻許都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孫策確實是打算利用這個有利的機會渡江北上,只不過因為受到刺殺而被破壞。孫策作為江東集團的奠基者,他的去世對江東集團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個時候的最關鍵之處在於穩固江東的局勢,保證孫權在江東集團的統治地位,而不是沿襲孫策時期主動北上擴張的戰略。小編認為這應該是“慎勿北渡”的含義。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按照上述的說法,“慎勿北渡”的本質是進攻和防守之間的取捨,這是基於江東集團還能夠維持生存的情況之下;而《吳歷》中所說的“正復不克捷”,代表的是江東集團已經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可以“緩步西歸”,不用有道德上的疑慮。這兩者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小編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矛盾之處,也不認同田餘慶先生的意思相同的觀點。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張昭對孫策遺命的執行程度

《三國志集解》中引用趙一清先生的觀點“而張昭幾背之”,意思是說張昭違背了孫策的遺命。這個評價是發表在“慎勿北渡”之後,應該指的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張昭等人面對曹操主和一事。如果上述對“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的理解是正確的話,那麼小編認為張昭還是履行了孫策的遺命,不存在違背。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首先是“慎勿北渡”,在孫策去世後,江東集團果然改變了擴張戰略,一面與曹操修好,一面向荊州擴張。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引注《吳錄》的記載,孫權統事後,孫邵(後為東吳第一任丞相,可惜《三國志》中無個人傳記)勸說孫權“應納貢聘”,得到孫權同意;孫策去世,廬江太守李術背叛孫權,孫權在進攻廬江之前與曹操通消息,打著為國除兇,以及為嚴象(嚴象是曹操所置揚州刺史,建安五年被李術所殺)報仇的旗號,而曹操的態度是“不救”,直到李術糧食耗盡被擊敗。可以從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與孫權的關係較為平和,張昭是履行了“慎勿北渡”的遺命。

聊一聊孫策的兩種看似矛盾的遺命——“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

另外在“赤壁之戰”中,張昭並不是一個主戰派,這是他身上的一個汙點。包括孫權本人對這一點也耿耿於懷,含沙射影指責張昭“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不過我們看當時的形勢,曹操已經掃平北方的後顧之憂,又南下收服荊州,北兵與荊州兵合計二十多萬,並且處於揚州的上游。在張昭等人看來,曹操攻破揚州恐怕已經不可避免,正是孫策所說的江東集團不能保存的情況。所以張昭勸迎曹操的表現,也是符合“緩步西歸”的遺命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集解》、《中國歷史地圖集》、《細說三國》、《易中天品三國》、《孫吳建國的道路——論孫吳政權的江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