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並非“才盡”


江郎才盡並非“才盡”


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群,成為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隨建平王在袞州任文書之職。後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建平王劉景素愛惜人才,看見江淹的文章後,就把他放了。

不久,江淹在袞州考中秀才,因為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後,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跡歷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助了他。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那麼他的託夢還筆便是曠世奇謀。恰逢亂世江淹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願因文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為了保命,這就是他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

江郎才盡並非“才盡”


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後的江淹智慧聰明,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後,眾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鑑,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來官服,投奔蕭衍去了。

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淹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淹顯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這顯然不是“江郎才盡”了。有意思的是,迄今大家還認為“江郎才盡”,那就是不瞭解江淹所在那段歷史了!

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人對社會問題一般有三種心態:一是無意為之而不寫;二是有意寫而不寫透;三是知道不便寫而不寫。江淹歷經了這三種心態意境,最終為了生存而罷筆,不能說他才華有什麼問題,只能說他面對現實無奈的一種選擇而已!

江郎才盡並非“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