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雜說百家,雅頌千年。

最近,小編看到一篇報道:西方媒體此前鼓足勁批評中國應對疫情危機的辦法。如今,他們卻在紛紛效仿中國。網友直呼:真香!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那麼真香是什麼意思呢?

網絡用語真香定律的意思是指一個人下定決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後的行為卻截然相反。主要用來表示某人預計的事情和最後的結果截然不同的一種心理狀態。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真香"這個詞是來自於《變形計》節目中王境澤所說。

該詞最早出自湖南衛視《變形計》節目裡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澤初到農村家庭時撂下的狠話,後面又啪啪打臉的搞笑情節。在節目中,主人公王境澤嫌棄農村條件不好,想要回城市。農村家庭的爺爺就一直勸他,生氣的王境澤隨即說道"我王境澤就是餓死,死外邊,從這裡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一點東西"。但幾小時後餓了的王境澤只能在農村家庭吃飯,邊吃還邊說了句"真香"。配合前面他自己說出的狠話,喜感度頓時爆棚。成為2018年最佳網絡語言。


那麼真香和打臉都是否定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真香和打臉卻有細微的區別:打臉帶來的通常是不得不承認自己以前不夠明智的屈辱感,真香卻是一邊悔不當初、一邊享受現在的幸福感。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真香時刻:當初拒絕得有多猛烈,後來真香就有多香。

這種拒絕指的不是短時間的情緒的宣洩。比如某些球迷,主隊一輸球就嚷嚷"我再看這群廢物的比賽我就是狗",下場比賽開始了還是屁顛屁顛地湊過去"真香"。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這裡要說的真香,是起源於對某些不瞭解的事存在固有偏見

飯桌是重災區。中國這麼大,好多人都對自己沒吃過的異地食物有種本能的恐懼:

什麼?你們南方人怎麼吃肉餡月餅?/你們北方人怎麼吃鹹豆腐腦?/你們西方人(劃掉)四川人怎麼吃火鍋要蘸香油?/螺螄粉那麼臭的東西怎麼吃得下去?……

後來,一旦鼓起勇氣嘗一下並跟某些食物的腦電波對上了,就是字面和精神的雙重"真香"了。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一、真香的兩大形式!

其實我們生活中說到"真香"二字大可分為兩種情況:

1.事後"真香"

2.事前"真香"


我們先來說說事後真香,這也是真香定律最早的起源。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

小明說自己要堅持健身,但是下午卻繼續和朋友打遊戲,自己笑著說"真香"。

這類真香大多是我們利用梗來調侃自己,從而緩解尷尬。


然而事後"真香"還有另外一種形式:

小明說自己要堅持健身,但是下午卻繼續和朋友打遊戲,朋友笑著說"真香"

而這類真香的基礎在於,我們食言了,或者說我們違反了我們的公開承諾,朋友對我們進行嘲諷。


而第二類真香,我們叫做事前"真香",這種情況本質上是在傳播過程中演變出來的新的含義,我們也來舉個例子

小明上次說自己健身,結果沒有去,這次又說自己要去健身,朋友笑著說"真香"

這類真香的表徵在於,我們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從而以一種嘲諷的方式,表達自己不認同這一次朋友能夠完成他所承諾的事情。


那麼這兩種不同的真香,其實隱含了不同的心理學原理,我們一個個來看。


二、自我調侃式的真香

這類真香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的體現

心理防衛機制 (Self-defense Mechanism),心理防衛機制的作用是維持人們在精上的穩定, 防止個人在心理層次上產生恐懼、悲傷、驚愕等不安的感受, 是自我的一種功能, 藉助於它, 自我可以擺脫由內心衝突導致的不快和焦慮, 控制過度的衝動、情感和本能慾望, 以保持內心的平衡。

簡而言之,自我防禦機制就是指,當我們的預期和行為出現了矛盾,為了保證我們自己心中不會出現各種不好的感受,我們會試圖通過一些方式來解決問題。

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共有22種,其中有一種方式叫做:幽默

幽默 (Humor) , 講話方式通過詼諧有趣去應對個體焦慮慌張的不安情緒與內心本我的性慾望。幽默方式對付困境, 既保護自尊, 又不傷和氣


這種"真香"也是知乎大部分答主討論到的真香。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態度和行為的不協調、尷尬緊張的場面,才通過幽默的方式得以緩解。而相對應的,幽默則是緩解心理壓力最好的方式,真香這個名詞也是在這個層面上存在著最大的意義。


相比於我們之前討論到的自我調侃式的真香,接下來的兩種的情況,更可能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真香的常態。那麼這兩種真香又如何解釋呢?

二、即時性嘲諷式的"真香"

我想用一種比較陰暗的態度來解釋這個行為。首先我們有一個大前提叫做,社會地位。這個社會地位和我們日常中的社會地位有一點點差異,指的是任何社會關係(只要有2個人或者2個人以上,包括虛擬的,在腦子中構想的人物,都可以構成社會關係)中的地位。

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看到當別人失敗時,我們偷偷竊喜。這種"幸災樂禍"雖然會受到我們在道德意義上的批評,但是本質上能夠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這種提高,讓我們緩解了自身的羨慕或妒忌的情緒,增加對自己的積極評價。

在"真香"這個例子中,我們通過說這個詞彙,可以讓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突然間的提升,讓我們的自尊得到很大意義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舒適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讓我們有了說真香的想法和慾望。

三、預期性嘲諷式的"真香"

那麼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時,我們的"真香"(事前"真香")又因什麼而存在呢?

在我對身邊很多位朋友的觀察以及問詢之後,我發現這種嘲諷的對象往往集中於那些曾經承諾做相同事,但失敗了(真香了)的人。

回到我們的例子,例子中的小明正是如此,他曾經承諾過健身,但未完成。這種影響在他的朋友的那形成了一種持久的印象,因而在期望中,推定了他的行為必然失敗,從而產生了預期性的嘲諷。

四、我們為什麼會"真香"?

除了關於"真香"這兩個字,我們為什麼會真香呢?我認為有盲目樂觀的和虛假獨特性影子在其中。

盲目樂觀( illusory optimism):人們總是認為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虛假獨特性(flase uniqueness effect):我們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尋常的以滿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正是因為,我們總是對我們自己的能力,對我們的意志力過於自信,我們才會總是"真香"

還有一種"真香",則是來源於拒絕在生活方式上有變動。

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據網友反映,家中長輩起初聽到養寵物的建議時,都是強力拒絕的。

理由一大堆,基本都是覺得會干擾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恨不得揚言"你敢把它帶回來我立馬就給它扔出去"。

結果——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一旦爸媽發現了貓貓狗狗的好,那恨不得"真香"得比親生子女還香。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其實,大多數人都在沿著固有的一套路徑和習慣生活,也就是很流行說的"舒適區",並且傾向於不打破它。

特別是現在的互聯網文化和社交網絡的影響下,人更容易和持有相似觀點的人抱團取暖,強化原有的認知方式、增強安全感,導致人們更容易變得"固執己見",堅持某個路線不動搖。

所以在遇到某些需要抉擇的機遇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時,第一反應是拒絕那個自己不熟的選項

打死我也不會去做XX工作;

我一定不會離開XX城市的;

我寧可在學校裡讀一輩子也不想進入社會;

我絕對不會喜歡啥樣啥樣的人……

這樣的預設都指向,自己本來的生活步調一定會被打亂。


說到底,那些"真香"的時刻往往帶來的都是"原來還能這樣"的驚喜感,和一種解鎖了在生活裡的新姿勢的快感。

雖然中國人的老話相信的是"以不變應萬變",但有的時候,主動接受變化也是一種應對生活的方式。

尤其是切身體會過"真香"之後會覺得,以前的有些固執實在是沒必要,只是在耽誤我早點享受不一樣的快樂嘛。

所以那些勇於"真香"的人,體會到的大概是這麼一種感覺:

生活確實是一盒巧克力,可當它遞到面前的時候,我們也得主動伸手去拿啊。

沒人能逃脫的“真香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