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多了都是淚,為什麼基民總愛網紅爆款?


說多了都是淚,為什麼基民總愛網紅爆款?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

券商中國昨天推了篇文章,談到某規模200億的網紅基金5年鉅虧60%,卻躺賺3億管理費。

說多了都是淚,為什麼基民總愛網紅爆款?

小丫馬上想起,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公募基金市場的爆款新基真的有不少,規模動輒上百億,一日就被搶購一空。有的甚至還搞了“限購”的名頭,在各大平臺狂投廣告宣傳,營造出一種“再不買就買不到”的氛圍,生怕賺錢落於人後的投資者大手筆認購,最終只能按配售比例分到一部分份額。

1

為什麼今年基金公司要扎堆發行新基金?

為什麼今年投資者對新基的熱情那麼高漲?

做投資也有小几年時間,小丫確實發現基金行業有個很有意思的規律,那就是“基金好發不好做,基金好做不好發”。

什麼意思呢?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有不少人賺到錢,那麼沒有入場的人就會加緊跑步入場,也想分一杯羹,基金公司這個時候新發基金更容易獲得大量的資金認購,畢竟基金公司賺的是管理費,旱澇保收。但投資者情緒高漲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市場快要見頂,新基大概率會趕上了“下坡”的這段週期,會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

而在市場行情差的時候,投資者情緒低沉,可能選擇割肉離場,對新基金自然興趣寥寥,基金公司這個時候發行新基金很難募集到資金,甚至有可能因為達不到募集規模而發行失敗。但如果這時候新基金開始建倉的話,往往能獲得不少低成本的籌碼,等市場見底開始爬坡上升,基金淨值自然就上去了。

由此可見,所謂的“基金好發不好做,基金好做不好發”,其實就是基民的“非理性”對上了基金公司的“順應人性”。

2019年度公募基金收益率大面積跑贏炒股,2020年初正是新基金順應人性狂發而基民失去理性掏錢的好時候。

這種現象除了公募基金市場,在股票市場也特別常見,每到股市行情火爆的時候,券商業務量就激增,股民一股腦兒跑步入場。

2

除了非理性,小丫覺得基民對基金投資缺乏常識性瞭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對基金淨值高低的理解。

之前就有新接觸基金投資的讀者問我:

是不是基金淨值越低就越好?

很多人誤以為,淨值越低買入成本就越低,選一個淨值為1的新基金,比買那些淨值已經到1.5或者2.0的老基金更划算。

當然不是。

舉個例子:

一隻2010年成立的A滬深300指數基金,目前淨值為2;

一隻2020年新成立的B滬深300指數基金,目前淨值為1。

同樣一筆10萬塊,買A可以得5萬份,買B可得10萬份,看上去同樣一筆錢我們買B基金可以得到多一倍的份額。

但我們都知道,滬深300指數基金跟蹤的是滬深300指數的走勢,如果滬深300指數漲了2%,A基金和B基金的漲幅會因為淨值差一倍,漲幅也差一倍嗎?

當然不會,A和B的漲幅差距,取決於它們對滬深300指數的跟蹤誤差,假設兩隻基金的跟蹤誤差都為0,基本漲幅就和滬深300指數一致。

那麼:

10萬塊的A基金,收益率2%,收益2000元;

10萬塊的B基金,收益率2%,收益2000元。

再舉個更簡單粗暴的例子:

一家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股價便宜到5塊,和一家預期前景好的上市公司,股價10元,你買哪家?

肯定選盈利預期好的這家。

基金淨值反應的只是基金過去的業績表現和管理水平,而我們能不能賺錢取決於基金未來的盈利能力。

所以挑基金,其實更重要的是挑“質地”。

而做基金定投時,之所以建議越跌越買,是因為我們已經把質地好的這隻基金挑出來了,越跌越買可以幫我們攤低單位成本。

今天的這篇推文其實就是想提醒大家:

多瞭解些投資常識,避免無知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