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理財:新思維尋找新“爆款”

新春理财:新思维寻找新“爆款”

資管新規發力、理財產品細則出臺、首批理財子公司獲批……剛剛過去的2018年,對於理財市場來說可謂意義非凡,在一系列重磅新規出臺之後,理財市場發生了不少變化,其中包括保本理財和短期理財萎縮、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理財門檻下降、投資者風險意識增強等等。

新的一年,新規仍將持續發力,改革進入縱深化階段,普通投資者理財會遇到什麼變化?又該如何去適應,通過新思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財新“爆款”?

看懂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被業內人士稱為2018年理財市場當仁不讓的“明星”。

來自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市銀行業機構全年新增存款992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增長成為亮點。居民存款全年新增519億元,同比多增462億元,餘額同比增長9.43%,高於整體存款增速2.87個百分點。相對高收益的存款產品受到居民青睞,居民結構性存款餘額同比增長63.97%。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青島農商銀行投資理財部總經理於曉雲說,通俗地講,結構性存款就是“定期存款+期權”的存款類產品,即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使存款人有機會獲得更高收益。

於曉雲介紹,結構性存款之所以迅速走紅,是因為資管新規頒佈後,監管部門明確要求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結構性存款正是作為保本型理財的替代產品,成為廣大投資者的新選擇。”

與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相比,結構性存款更像是前兩者的綜合,具備兩大優勢:一方面,結構性存款屬於存款而非理財,其本金享受存款保險的保障;另一方面,與普通存款只能獲取固定收益不同,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由“最低保障利息+衍生品投資收益”兩部分組成,前者是固定有保障的,而後者的多少取決於衍生品投資情況。

2017年底資管新規意見稿出臺之後,保本理財要慢慢退出市場,2018年保本理財佔比持續下降,但保守型投資者的需求仍然很強,不少銀行將結構性存款作為保本理財的最佳替代品,由此也使得結構性存款2018年迎來大爆發式的增長。截至2018年12月,全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總規模達到96166.41萬億元。

2019年,結構性存款是否“紅火”依舊?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業內人士所說,作為一種理財產品,低風險、保本是結構性存款的最大吸引力;而作為一種存款產品,相對於定期存款來說,結構性存款的期限更短、利率更高,而且大部分能極大概率達到收益上限,顯然買結構性存款更加划算。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者,由於結構性存款保本不保息,雖然大部分能達到利率上限,但是也要仔細查看產品說明中的計息規則。一般來說,利率上限越高,達到的可能性越低,尤其是利率上限在5%以上的結構性存款,到期利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適應淨值型產品

業內人士預計,2019年是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很關鍵的一年,預計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增速會進一步加快。

“最近這段時間,我打開手機銀行發現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標註方式變了。以前都是預期年化收益率,現在有了業績比較基準,還有的標明瞭淨值化三個字。這有什麼講究?”很多島城市民都向銀行的理財經理諮詢。

“淨值化理財產品有些顯示業績比較基準,比如4.6%、4.9%,有些顯示最新淨值,比如1.1、1.09,其實這兩種產品只是形態不一樣,本質是一樣的。”青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一般固定期限的淨值化產品用業績比較基準來顯示收益,而定期開放的淨值化產品則用淨值來顯示收益,與基金類似,其收益是浮動的。”

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下,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進入上升期。可以說,嘗試理財產品的淨值化管理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市場的最大看點。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4481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相比2017年全年發行的1183款,同比增長278.78%。

眾多業內人士表示,淨值型產品將會在2019年繼續獲得增長。投資者如果習慣於購買標註有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在新的一年需要對淨值型產品多做一些功課了,因為這才是未來理財市場的主流。

“債牛”有望繼續演繹

日前,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報披露完畢,統計顯示,2018年四季度,6939只基金合計虧損1412.09億元。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成為盈利主力,2094只債券基金當季利潤372.79億元。相比之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表現不佳,1031只股票型基金虧損964.39億元,2893只混合型基金虧損1347.24億元。

回顧2018年,債券型基金走出一波不錯的行情,在2018年大盤跌幅近25%的背景下,債券型基金全年以4.52%的平均收益率領跑各類型基金,並且每個月均實現了正收益。

債券型基金作為一種偏固定收益類產品,它的收益率主要受市場利率走勢的影響,而且是呈現反方向變動的。也就是,當市場利率上行的時候,大部分債券的價格會下降,反之債券的價格通常會上升。

近日,多家機構在展望新年行情時都表示,在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支持“債牛”的基礎仍然存在,債券市場行情有望繼續演繹。

進入2019年以來,基金髮行市場呈現火熱狀態。與2018年年初主推權益類基金不同,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重點顯著偏向於債券型基金。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今年新開始發行的基金多達44只,其中債券型基金有21只,佔比高達47%,而去年同期發行的36只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僅有5只,佔比僅為13.89%。無疑,債券型基金將在2019年繼續演繹“債牛”行情。

其實,面對福氣滿滿的豬年,無論選擇哪種理財“爆款”,有一點請牢記,風險與收益是相伴相生的,做一個學習型的投資者才是理財的“王道”。本報製圖李曉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