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寒冬公募仍出“爆款” 明年哪些產品成吸金之王

臨近2018年尾聲,公募基金髮展呈現兩重天。一方面,股混基金縮水嚴重,但ETF成為“吸金之王”;另一方面,儘管信用違約風險頻發,但債券型基金卻迎來一波小牛市。明年的故事如何續演?中證君調研了多家公募基金、銀行資管等機構的資深業內人士。

他們認為,明年債牛進入下半場,A股向上空間遠大於下跌,應把握債券市場的結構性機會,以及適時佈局權益產品;ETF仍會被基金公司當做吸金利器;公募產品的工具屬性會進一步加強。。。。。。這些都是亮眼的機會。

1、股債分化行情有望收斂

中證君:2018年股債行情分化,股混基金縮水,債券基金增長,明年產品在準備上會有所傾向嗎?

公募人士/銀行資管人士:2019年債市進入牛市下半場,同時股市中長期配置價值凸顯,股債分化行情有望收斂。在固收產品上可能更多考慮結構性機會,例如信用債、可轉債、美元債之類,另外也會往權益部分佈局,二級債基、偏債混合、長期限封閉的權益產品等。

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偏股型基金指數年初至今下跌21%,長期債券型指數上漲6%。從整體規模變化上看,股混基金今年以來規模縮水11.28%,債券型基金規模增長26.26%。不過對於明年,業內人士認為A股向上空間遠大於下跌,股市機會很可能大於債市,轉債的進攻屬性將會凸顯。

2、資管新規將展現更深遠影響

中證君:2018年,資管新規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文件成為整個資管行業發展的總綱領。對於公募基金的影響也已經開始顯現。未來還會有哪些更深遠的影響呢?

公募人士:目前可以預計的是,公募會更著力打造特色權益產品,尤其被動權益產品會進入“寡頭”競爭時代,大公司會加強在各類ETF上的佈局以及產品的工具屬性,加強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合作。

今年以來,“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辦法”,“券商大集合管理辦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影響資管市場主體及產品運作的文件相繼而出,意在多維度規範整個市場的運行情況,降低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過去,部分資管機構以投資管理之名、行“影子銀行”之實的亂象正在被打破,各個金融機構將各歸各位,發揮自己的主業優勢,資管“跑道”正在被重塑。

3、短債基金火爆銷售料將放緩

中證君:今年貨基收益創新低,短債基金異軍突起。明年還會繼續嗎?

公募人士:比較難。目前短債基金新發供給已經較多,貨幣政策也會持續寬鬆,類現金管理工具收益率很難明顯上行,還是要看明年短債策略能不能繼續穩定大幅跑過貨幣基金。

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貨幣基金收益率一路下行,收益中樞從4%下降到3%附近。在此背景下,具有良好短期理財功能的短債基金規模也增長迅速。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短債基金一共只有9只基金,但今年以來,新成立了13只短期純債型基金。規模上今年三季度較去年年底翻了3倍。不過這一趨勢在明年可能放緩。

另外,今年規模同樣火爆增長的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由於監管對其風險的關注,也不鼓勵基金評價機構等公佈包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規模的排名數據,因此今年的火爆料也將放緩。

4、養老基金推動公募進入資產配置時代

中證君:2018年養老基金正式問世。除了給公募基金帶來一種全新的產品外,還帶來什麼影響?

業內人士:一方面,各家基金公司將發力養老市場,另一方面,也會推動公募基金乃至資管行業進入資產配置時代。

在首批公募FOF獲批近一年後,今年8月,華夏、南方、博時等14家基金公司獲得證監會批准發行養老目標基金。華夏基金率先發行首隻養老產品,並於9月成立。此後,其他獲批的基金公司也陸續發行養老目標產品。養老目標FOF對基金管理人的資歷要求更高,設置了一定的封閉期鼓勵長期投資,不鼓勵過度關注短期業績。

另一方面,資產配置是養老金投資的核心,是養老金長期收益和風險的主要決定因素。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11月16日在第二屆“養老金與投資”論壇上表示,在全球選擇的91個養老基金中,超過90%的基金收益來源差異可以用資產配置來解釋,我國社保基金自2000年建立以來,取得了8.4%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其中,大類資產配置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將從投資管理走向資產配置,一方面主動提高及發揮資產配置能力,爭奪養老市場,另一方面加強公募產品的工具屬性。

5、ETF繼續扮演“吸金王”

中證君:今年以來新成立的ETF有37只,為歷年之最。儘管A股的下跌令權益類ETF淨值一再走低,但仍有大量資金湧入ETF資金。明年這一趨勢還會延續嗎?

業內人士:ETF仍會繼續扮演“吸金王”的角色。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權益類ETF的總規模達3546.00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404.95億元,增幅65.62%,部分ETF更是實現了超百億的規模增長。例如,南方中證100規模較年初增加153.33億元,易方達創業板ETF較年初增加133.54億元,華夏上證50ETF較年初增加100.95億元。隨著機構投資者和外資在A股的佔比提升,ETF分散風險、低費率等優勢凸顯,通過ETF進行被動投資越來越被認可。

今年以來,在主要指數估值處於底部區間的情況下,不少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持續通過ETF入場佈局,這一趨勢有望在明年繼續延續,被稱為公募在資產配置時代的“寡頭”競爭。

6、債市信用風險局部延續

中證君:今年以來債券違約的規模和數量顯著超越去年,預計明年信用風險會減緩嗎?

業內人士:比較難,還是要注意防範信用風險。

在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仍存、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尚需時日的情況下,上半年債市仍將有較好表現。但在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大和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明年依舊有可能加大對殭屍企業的處置,即便貨幣政策有可能邊際放鬆,部分企業的信用風險依然會加劇,仍需精選個券,看好高評級中長久期的信用債。

7、分級與保本走向消亡

中證君:在監管新規下,分級基金和保本基金年內規模不斷下降,紛紛轉型。

業內人士:退出歷史舞臺成必然。

從最新數據看,分級基金的場內流通份額從年初的713.59億份降到486.36億份,降幅達31.62%。同時,今年以來有過半的保本基金選擇轉型或者清盤。可以說,分級基金和保本基金退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的。

8、自然人公募繼續興起

中證君:今年以來,已有12家基金公司獲批,而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就佔了8家。

業內人士:還將繼續壯大,並且會倒逼公募基金公司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自2015年2月泓德基金成為國內首家以專業人士作為大股東的公募基金以來,由專業人士設立的公募基金越來越多。這些自然人公募,或投資出身,或就職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崗。雖然在股東嫁接資源方面可能有所不足,但專業人士對投資和市場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未來由自然人成立的基金公司一定是公募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