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3月17日,新東方教育創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宣稱:

孩子有玩伴特別重要!生孩子的成本並不高,喝普通的中國牛奶,上普通的學校,其實沒多少錢。現在父母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孩子上了名牌小學,名牌中學,孩子就能上名牌大學,可能是!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父母的教養好,懂家庭教育,孩子上什麼學校都是會成功的!生孩子的成本高,來自於我們父母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如果我們父母把孩子當做普通孩子,其實成本並不高。第一個孩子用完的,第二個孩子接著用。

我鼓勵大家生孩子,我自己只有2個孩子,我覺得五個孩子更好。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言論一出,引起全網熱議。反對者大多覺得,養孩子成本太高,衣服可以舊穿,輔導班才是削金窟,不可以重複上,經濟壓力大,養娃精力耗費大。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在我看來,俞敏洪老師的觀點可以總結如下:

(1)多生孩子,讓孩子有玩伴很重要。

(2)用普通的東西,成本不高,老大的東西,可以老二接著用。

(3)父母的期望太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把孩子送輔導班,成本才增高

(4)孩子的成功,不僅僅是上名牌學校,學業好,而是父母注重品格和能力的教育,非認知能力的提升。

確實,對於第二條我不贊成。現在不同往日,不是把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還要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還要應對不斷攀升的物價和經濟壓力,奶粉、輔導班都是花錢的大頭,還有養孩子的精力等等,都是橫在我們育兒路上的大山。

但是,從做全職媽媽這三年的經歷來看,我覺得俞敏洪說得很有道理。為什麼這麼說,我會從獨生子女的弊端、父母的過高期望、孩子的成才三方面來談談我個人的感受。

一、獨生子女養成了孤獨、自私、依賴性強的習慣,而多子女家庭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獨立、領導、妥協、情感支持能力


1、獨生子女讓很多孩子自私自利,缺乏獨立性,沒有同理心,也孤獨、壓力山大

中國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孩子成為家中的中心,被大人捧在手心,十幾雙眼睛盯著一個孩子,渴了水送到手裡,餓了有老人喂到嘴裡,走累了有人揹著,好吃的東西還是留給家中的寶貝吧。

於是,很多的獨生子女在家裡覺得自己是小皇帝,在外面也以我為尊,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即使打擾到別人,也會覺得誰讓你不長眼睛,成為社會上的“熊孩子”,學校的“小霸王”,被人詬病。

可是,獨生子女何嘗不是孤獨的?他們有心事的時候沒有姐弟可以安慰,有好成績的時候沒有兄妹可以分享,難過、失望的時候沒有人陪伴和理解。因為有些心事不是父母的愛可以融化的,更需要同齡人的傾聽。

如同林語堂在文章中所講的: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如同我和弟弟,小時候經常吵架、鬥氣,甚至對他咬牙切齒的恨。可是,在他把捨不得吃的巧克力分開我時,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品嚐到巧克力的香味。在他把親戚送的稀奇的水果拿回家給我分享時,我的內心甜甜的感動。在他被媽媽訓斥時,我會理解他;在他被其他同學欺負時,我會保護他。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就是姐弟之情,多子女家庭的幸福。

2018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引發眾多獨生子女的共鳴,在北京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卻被岳父的一場流感掏空了家底,而自己和老婆都是獨生子女,還需要贍養4個老人。可以想象,獨生子女的壓力有多大。

在最新的統計中,中國有約1.76億的獨生子女要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囧境。

2、同齡的夥伴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多子女家庭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合作的能力

美國的兒童玩伴專家朱迪絲.哈里斯在《擇校》文章中指出:在長期的跟蹤研究中,他發現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間是與他們的玩伴、同學或者朋友一起度過的,而不是和父母。一般來說,孩子在5、6歲後,便慢慢傾向與跟玩伴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越大的孩子越是如此。

而且美國《時代雜誌》曾經在文章中指出研究發現:好的同齡夥伴關係,是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多子女家庭將會給孩子們提供同齡的玩伴,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樂趣,有更多模仿學習的機會,鍛鍊孩子們的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也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幫助。

對於養育者來說,經濟的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是舊衣服可以穿,舊玩具可以不用買。而且養育第二個孩子後,就會有經驗了,沒有一胎時的手忙腳亂,也更懂孩子需求,養育也會更從容一些。

如同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嬰兒這種生物的,我們在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會看到他的母親,所以嬰兒和母親是共同體,是相互依戀的。

儘管養育過程是辛苦,但也是媽媽的重生,讓媽媽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療愈童年的自己,從而來滋養自己。而二胎就會讓我們得到雙重的滋養和情感。同時,多子女家庭也會讓養育者不會只盯著一個孩子,會給孩子更多探索的自由,給孩子們更多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說,“同胞競爭障礙”確實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但是長大後,也會遇見學習上的對手、情敵和工作上的對手,我們不能一一幫孩子排除任何的障礙。正是這些障礙可以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什麼新聞中總有那麼多的人因為學業不順、情感受挫而想不開,就是因為缺少同胞競爭的歷練。

多子女的成長環境會讓他們學會分享,學會分配玩具,學會溝通合作,學會如何支持他人,學會模仿和競爭,學會妥協,從而提前適應社會的規則,為將來踏入社會做準備。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所以,我同意俞敏洪老師的玩伴的重要性的論點,多子女的家庭可以打破孩子“唯我獨尊”的自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情感支持能力,讓孩子學會妥協和協作。

二、社會的階層分化和父母的高期望,想讓孩子成為人上人


中國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階級分化的觀點深入人心,深植在我們的骨髓裡,讓我們一直把孩子上名牌學校,出國留學,有好工作當做人生的目標。

1、約定俗成的觀念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把出人頭地作為人生目標

有多少父母雖然嘴裡說著不歧視勞動階級,但是內心還是覺得勞動階級是最底層,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做環衛工,去做工人,去做修理工,去上技校。當然,這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改變的觀念,這是幾千年的約定俗成的觀念制約著我們父母的期望,包括我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學校,功成名就。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中國傳統的科舉觀念,把工作分成了三六九等,認為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讀書才能成為人上人。於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未來的光耀門楣劃等號,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好才能有機會。於是,我們開始把孩子送輔導班,不惜拼命送名校,期望孩子出人頭地,改變家族的命運。

而日本的匠人為何能備受社會的認可和尊崇,就是因為深入骨髓的精益求精和認真態度,有國家的“人間國寶”的認證制度,讓這些民間藝人的手藝可以傳承、被保護。

所以,不是我們養不起孩子,而是社會的階層讓我們養不起孩子。

2、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把自己的不成功,寄希望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人上人

臺灣著名的漫畫家蔡志忠先生認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沒有權利決定孩子的前途。尤其是依從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的想法,根本是本末倒置。讓孩子快樂地一輩子做自己,才是最關鍵的。

而蔡老師對自己女兒的教養,就是採取的是因材施教和順其自然的方法。在女兒做事情不成功時,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

有一顆番茄苗,別人告訴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長高,結的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並且像蘋果一樣有營養。小番茄努力地成長,結果,仍然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它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秧,連自信心也沒有了。

我們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強迫孩子實現自己他們達不到的目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還會讓孩子迷失自己生命的渴望。即使,孩子實現了我們的期望,出人頭地也會不開心,會出現返老還童的現象。

天才兒童麥克·科爾尼,10歲就大學畢業,創下全球“年齡最小的大學畢業生”紀錄,14歲獲得碩士學位。但他 在訪談中講道,自己時常處於焦慮之中,害怕自己會失敗,害怕跌下神壇。而他的遺憾就是因為年齡太小,沒能參加高中的畢業舞會。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他長大後的願望就是想過“正常”的生活,做普通人。

可是,有多少孩子能成為正常人?更多的孩子是活在父母的焦慮中,活在父母的期望中,想讓孩子學習好,想讓孩子的成績再高些,想讓孩子更懂事些,卻忘了他們也只是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童年,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多少父母抱怨說,為了給孩子買學區房,投資了多少!可是買學區房是父母的期望還是孩子的期望?恐怕父母買學區房,更多的是為了轉嫁自己的焦慮和高期望,而不是真正為孩子著想。

正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成功的願望,把自己不曾得到的資源一股腦地塞給了孩子,還在口口聲聲地說為孩子犧牲了多少多少,卻沒有想想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安全感。

因為很多時候,越是我們高壓管控,高期望,孩子會在我們的壓力、批評中越平庸。而當我們按照普通人眼光看待孩子,往往會成就不平常。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有平常心,把孩子當做普通人,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當我們放下高期望,把孩子當做普通人時,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優點,看到孩子的興趣,從而讓孩子成為“大人物”。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三、孩子的成才,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成功,還可以是活出自己夢想的成功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們看到很多“平民英雄”,如無雙國士鍾南山,如主動要求延遲退休,卻被感染去世的柳帆護士,如推遲婚禮,卻被感染去世,獨留下新婚妻子和胎兒的彭銀華醫生……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卻用自己的品質和品德撐起了人性的高度,活成了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從疫情中我們可以知道,成才不僅僅是成為社會精英,不僅僅是“唯成績論”,還有即使普通但卻衝鋒在前的快遞哥汪勇這樣的道德楷模,行業標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都有自己的花期。考不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孩子不用心,而是他不適合學習,也可以是體育特長生、繪畫特長生或者音樂特長生。

《安家》中的蘇天培原本和媽媽水火不容,每天都是仇人狀況,只因為蘇天培是學渣。可是,轉學後的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發現了信息技術上的的天賦,獲得了全國機器人大賽冠軍,還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正是因為中威學校發現了蘇天培的天賦,才讓這個孩子被挖掘,被父母看見。否則,他可能一輩子都活在父母的批評中煎熬。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一個孩子的能力,不僅僅智力單一潛能,而是把他們拆分為語言潛能、數理邏輯能力、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後來有追加了存在智能(人們對生命、死亡的思索)。

俞敏洪:養孩子成本高?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成功,強加在孩子身上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用單一的學業標準去評價一個孩子,不把孩子的未來都框在一個目標內,而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因材施教。那麼,人人都可以成才,而不僅僅是學業好的孩子才可以成才。


寫在最後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和物價的攀升,二胎或者多子女養育確實成本巨大,不是簡單的舊衣新穿就能解決的。但是養育的成本的增加,更多是的我們父母的過高期望,期望孩子成為人上人,認為只有考取好大學才是成才,把成功侷限在好工作和光宗耀祖上,也是社會階層造成的。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獨生子女的家庭會讓一些孩子養成依賴性強、自私的品性,缺乏獨立、同理心,也會增加孩子養老壓力。

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可以讓孩子在多子女家庭中,培養他們的獨立、合作、共情、社會交往的能力,從而為以後踏入社會,適應社會規則做準備。

所以,我贊成俞敏洪的觀點,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只不過要淡化我們的期望,不是單純只靠我們父母就能做到的,還有國家對各種工種的尊重,如日本的“匠人”和政策扶持。讓醫生、環衛工、手藝工人,上技校等等都成為孩子成功的標準,而不是侷限在上重點學校,成為白領才算精英。您覺得呢?

勞動階層什麼時候也可以備受推崇和尊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