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建

滇緬公路,即中國雲南省到緬甸的公路。又稱昆瑞公路(昆明至瑞麗)、320國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滇緬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建。

滇緬公路動用民工20萬人,工程師200人,僅次於當時蘇聯援助公路中蘇公路規模,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建

西南運輸處在中越交通中斷後,開始全力經營滇緬公路。西南運輸總處遷雲南後,其附屬機構不斷增加,先後成立了運輸人員訓練所、運輸事務所及滇緬路醫院、遮芒診療所、汽車修造總廠、騰衝馱運管理所、汽車大隊、各倉等。在西南運輸處最鼎盛的時候,車輛多達3300餘輛。 由於西南運輸處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工產品是其輸入的最主要物資;其次是航空委員會的汽油以及其他物資,而輸出的則主要是以易貨形式償還美、英等國的鎢砂、桐油等。西南運輸處經辦滇緬路運輸期間,經滇緬公路出口物資主要有鎢砂9000噸、錫4250噸及少量銻塊、桐油6600噸及少量豬鬃等;共約2萬噸。 正是由於這些農礦產品的不斷輸出,才使外援軍火物資不斷運入。

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建

在滇緬公路運輸的前期,西南運輸處對該路的經營佔有壟斷的地位。滇越運輸線的中斷、滇緬公路重開後,大量運輸機構和車輛集中到此,西南運輸處獨家經營的局面已不復存在。西南運輸處本身由於機構過於龐大,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運輸中私帶客貨成風,車隊紀律差,管理層內部也勾心鬥角,甚至公開責難,主要負責人宋子良於1940年秋離職前往美國,管理顯得更加混亂。這種情況引起了軍事委員會的注意,因此,蔣介石乃派俞飛鵬前往調查、整頓。1941年11月,西南運輸處被撤消,滇緬國際運輸業務和管理移交給中緬運輸總局。

中緬運輸總局於1941年11月1日在昆明成立,俞飛鵬任局長。它基本是由西南運輸處的班底改組縮編而來,主要任務是搶運兵工器材。該局機構較為精簡,經營也更單純,再加以滇緬公路沿線新建運輸調度專用電臺十五部,俞飛鵬又以後勤部部長兼運輸統制局參謀長的身份來擔任局長;改變了指揮調度不靈的局面,其營運狀況得到相當改善;後因1942年5月日軍攻佔緬甸,中緬運輸線中斷而被撤銷;6月改組為滇緬公路運輸局,機構大為緊縮,由葛津任局長。

除了西南運輸處和中緬運輸總局之外,在滇緬公路經營運輸的機構還很多,其中既有官方出資興辦,也有私家商車。據1941年12月統計,在滇緬路近千公里的運輸線上,共行駛中國軍、公、商車7852輛(不包括國外商車) ,計軍車3116輛,公車2201輛,商車2263輛。

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建

1939年2月7日,南僑總會公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通告(第六號)--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公告提出希望有專門技能的僑胞向各處華僑籌賑會或者分支各會報名。

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