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读完《三国演义》,相信不少读者都会有这个感觉。诚然,罗贯中的这种“出场定型”的脸谱化写作手法,的确令刘备仁厚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性多复杂,刘备被描写地过于仁义,反倒令他沾染了“神性”,以至于他与读者的世界大相庭径。

“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于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没错,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聪明,这些论调被人反复提起,反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曹操这个奸雄。原因无他,曹操不仅是贵族奋斗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传奇也更贴近读者的生活。

这么一来,刘备的形象难免便被局限化了。基于上述现象,笔者想还原一下刘备早期的“菜鸟”生涯,从而向世人论证,刘备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若单纯分析《三国志·先主传》中内容,可得出一个结论,陈寿对刘备的早年生活,有过一些美化。这也不难理解,陈寿毕竟也是蜀国旧臣,受忠义思想熏陶,他对旧主曲笔维护,尚在情理之中。

但凡大人物,少年时期必定不凡。刘备小时候住的地方,家门口长了一颗怪树,看上去像一柄“伞盖”。于是刘备便指着这棵树说: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句话,已经有点大逆不道了,因为“羽葆盖车”是皇帝的特权象征。

“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而且仔细想来,刘备这句话倒是和老祖宗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记·高祖本纪》便提到:刘邦一次送徭役去咸阳,远远望见秦皇嬴政出行时的气派景象,不由感慨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显而易见,刘邦与刘备在少年时期,都充满了豪情壮志。

但奇怪的是,刘备于汉桓帝年间出生。当时的汉室,虽说有式微之象,但还是一派祥和。刘备一个白丁,竟然张口要做皇帝,这不是“大傻子”,就是“没文化”的体现。毕竟汉代私学之风盛行,孩童一般在幼年时期都会接受蒙养教育。既然受到启蒙教育,那么刘备必知儒家宣扬的忠义理念,他说出这话,岂不是有些“大逆不道”?

进一步来说,倘若这件事是真的,陈寿能搜集到,那就意味着与刘备同时代的人都清楚。那么问题来了,刘备自成名以后,始终以仁义忠孝标榜自己,以此吸引大批才子相投。既然刘备早早便表露出“自立”之意,他又谈何令汉室忠臣效忠于他呢?

“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综上,刘备少年时期的一些不俗之举,极有可能都是陈寿为他美化后的史料。而从刘备真实的家庭条件来看,他完全就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财力没有势力,更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却不甘平庸下去。同传中又说:“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显然,刘备喜欢的这些兴趣,都是世家子弟经常做的事,以刘备“贩履织席”的经济水平来看,他很难培养这些才艺。

出身贫寒,还不甘寂寞,所以刘备只能换一种生活方式:“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开始广交豪侠、文士,并在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

怎么评价这种现象呢?

这显然也是对刘备的美化现象,通俗一点来讲,刘备这种行为,就像是街头“小混混”,在收拢了几个“马仔”之后,便开始招摇过境。西汉时期的游侠,便是这般情景。不过当时的社会,对他们还是比较包容的,司马迁还专门写了一个《游侠列传》。这种风气到了东汉时期影响还是颇深的,不少世家子弟,如袁术、曹操等人,都好游侠之风。笔者不禁想到,这是否与几年前的年轻人喜欢“古惑仔”一般?

“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因为跟上了潮流,刘备在乡郡之间的影响力逐渐加深。张飞和关羽应当也是在此时期加入到刘备的小团体中的。刘备见关张二人不仅知书达理,还武艺高超,并花费了大功夫笼络他们,就连吃饭和睡觉都在一起。

裴注《典略》中说:“天下大乱时,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遂将其招募到麾下听用。刘备的武艺如何,后世不得而知,因此刘备闻名在外的“武勇”,来自于关张二人的功劳。毕竟这两位,才是被曹魏谋士盛赞为“万人敌”的猛将。

有了这个结论,便不难知道刘备早期落魄时,为何还有富商对他资助了。原文中是说:“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看似是一场简单的资助,但实质上,是中山富商看中了刘备“横行乡里”时的“武勇”,故而花费重金聘请刘备为自己“走镖”。

“仁君”刘备的早年生活,不仅卖过鞋,还给人当过保镖

此时的刘备,受雇于他人,还做着一份高危职业。这么一来,他的早期生涯,更多充满无奈与现实,而并非演义中谈到的那种空洞又不切实际的仁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