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作者:柏雲飛、顧世丹、沈傑、畢曉琳、羊婷婷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花海開新街(柏雲飛 攝)

峨山,舊名嶍峨,是中國彝族花鼓舞之鄉,彝族四腔發源地,是彝族祖先阿普篤慕主持六祖分支的地方,素有“天下彝家·篤慕夢園”的美譽。今日峨山,在傳承與保護中,民族文化蓬勃發展。

傳承彰顯地方魅力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彝族納蘇姑娘(羅涵 攝)

走進彝家山寨,每當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彝家姑娘,總會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那繁雜且寓意深遠的圖案、豔麗又不失層次感的色彩總讓人歎為觀止。而這些,都來自當地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人們將它稱作“彝繡”或者“彝族刺繡”。

據瞭解,峨山彝繡發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在這一千多年裡,勤勞聰慧的彝家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並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創制出了納蘇堆繡、聶蘇挑繡、山蘇平繡、花腰貼繡等多種技法,以及長短針、套針、打籽針等十餘種針法,形成了獨具峨山特色的彝繡風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成為了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李紹萍(李海峰 攝)

李紹萍是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一個生活在峨山縣富良棚鄉的彝族婦女。自兒時起,她便跟隨長輩研習彝族刺繡的繪畫和針法。憑藉著對彝族刺繡的喜愛和細心琢磨,以及長輩們的悉心教導,她12歲左右便能把自己看到的花樣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並通過刺繡生動再現,村裡村外的繡娘每次要繡花時都會找她討要花樣。

經過長期的刻苦研習,李紹萍的刺繡手藝日趨嫻熟,並系統掌握了彝族服飾繪畫和刺繡技藝。此時,本就心靈手巧的李紹萍經常會將生活裡見到的花鳥蟲魚繪在布上,繡在衣服上。而每一件繡品上的花色從設計到配色、針法,都不重複,她還將各種花卉組合起來繡制,形態各異的花樣色澤由淺到深,作品極富層次感,令人賞心悅目。由於李紹萍的刺繡技藝突出、刺繡作品精緻美觀,由她完成的彝族刺繡在峨山深受群眾喜愛,並銷往玉溪、楚雄和昆明等地,更有作品被海外遊客帶到異國它鄉,成為外鄉人瞭解峨山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彝繡傳承(柏映泉 攝)

2014年,李紹萍被授予“雲南省刺繡工藝大師”榮譽稱號。她說:“縣裡邀請外面的刺繡專家到峨山授課,組織本縣刺繡能手到外地‘取經’,組織參加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如今,具有嫻熟技藝的李紹萍更加自覺地擔當起了彝繡傳承的重擔。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彝繡文化,峨山縣建立彝族服飾文化傳習陣地,加強彝族服飾文化傳承培訓,開展彝繡進校園活動,積極探索產業化發展之路,峨山縣刺繡協會、峨山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旨在傳承和弘揚彝繡文化的機構孕育而生。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國慶五十週年峨山縣花鼓隊進京表演

除了彝繡,彝族花鼓舞、彝族四腔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1999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跳進了北京,跳到了國慶大典上。2006年5月,“彝族花鼓舞”被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2011年11月,峨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彝族花鼓舞)之鄉”。

文化發展凝聚社會正能量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2013年火把節(潘泉 攝)

如果說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是峨山文化的具體呈現,那麼“火把節”“開新街”等傳統節日則是人們瞭解當地文化的窗口,節日期間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繡娘評選、長街宴、篝火晚會等極具民族特色的活動,不僅蘊含了濃濃的彝鄉情調,而且各有風味、各具特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展現了彝鄉峨山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為使當地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峨山縣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善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穩健發展、推進文藝創作,在促進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丨花鼓之彝鄉歡歌(潘泉 攝)

峨山縣還積極開展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音樂舞蹈、傳統技藝得到了有效挖掘傳承和搶救保護,鞏固了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局面。

同時,峨山縣積極推動彝文化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嶍峨古鎮、富良棚彝族特色旅遊小鎮等新型城鎮化旅遊特色小鎮,以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火把節”“開新街”“咪嘎哈”等民族文化節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跳起花鼓舞,唱起彝族四腔,民族文化“寶地”——玉溪峨山

峨山的民族文化發展,關注點廣泛、呈現方式多元。既有傳承、保護,也有發展、創新;既有文化表演、文化產品,也有文化展示、文化體驗。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工作,有力地推進著當地民族文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