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女戶:我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拿女兒的生命換取如此“殊榮”


明朝天女戶:我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拿女兒的生命換取如此“殊榮”

明皇陵

筆者相信一提到“人殉”二字,大家都會不寒而慄,這卻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一種最殘暴、野蠻的現象。自古至今的大致情況是:先秦以前(考古發現始於商朝)較普遍,漢唐以後有所收斂。也就是說在從兩漢到南宋的近一個半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歷代帝王死後都已經不再用人殉,而是以木俑或陶俑來替代;元朝皇室的喪事神秘,情況不詳;到了明代,卻死灰復燃——朱元璋首開惡例。現在重點談一談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的嬪妃和宮女殉葬。

據《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此段話的意思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四代皇帝死後,繼任皇帝對為先帝殉葬的妃嬪、宮女等人的家庭撫卹優厚。比如張、李、趙、張、汪等家,享受的是“世襲錦衣衛千百戶”的待遇。人們把這樣的家庭稱為“太祖朝天女戶(相當於現在的‘烈士’家庭)”。

眾所周知:“錦衣衛”是明朝所特有的情報機構,最高首領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寵信的武將擔任。此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只要聖旨在握,可隨意捕殺上至皇親國戚、文臣武將,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人。而“錦衣衛千百戶”則屬這個機構的中下級官職,具體地講可分“千戶”和“百戶”兩種。一個“千戶”大約管千人左右;百戶管百人左右。可這些人除了少部分有實職外,大多數為虛銜,且不受編制限制,皇帝可以隨意用作人情賞賜......被賞賜者只要擁有這個官銜,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相應的薪俸。所謂“世襲”,顧名思義,就是隻要明朝不滅,這些“天女戶”就可以世世代代享受此項榮譽及待遇(筆者相信沒有誰樂意享有此項殊榮)。與此同時,這些殉葬妃嬪還可以被追贈諡號,並按地位等級在配殿裡得到一個“香龕”放置牌位,受人供奉。

關於這點,《明朝小史》裡記載的似乎更為詳細,說: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大約有40餘人(陪葬太監及宮女除外);其子朱棣約有30餘人;孫朱高熾7人;重孫朱瞻基10人。據說在為朱瞻基殉葬的10位宮嬪中,有一位名叫郭愛的女孩兒剛滿15歲,進宮還不滿一個月,是個能讀會寫的才女。儘管她進宮後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卻被選作了“天女”。當此之時,她自知宿命難逃,便偷偷寫了一首絕命詩託人帶給父母,詩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讀之讓人痛徹肺腑,扼腕痛惜!

說到殉葬的方法大約有兩種,一是絕食;二是自縊。據朝鮮的《李朝實錄》載:為明成祖朱棣殉葬的30餘名嬪妃屬集體自縊——時間拉回到600年前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十月二十九日,被確定殉葬的30餘嬪妃和宮女被帶到紫禁城的一處偏殿。殿內安放了成排的小木床,上方依次垂吊著挽好了結的白綾。可憐的女人們有的清醒有的癱軟地被太監摻挽著魚貫而入,各自歸位之後即被架上小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據說這其中有兩個朝鮮女子。一個人稱“崔美人”,一個稱韓氏。韓氏被架上小床套上綾索時頭腦還清醒,她突然拼命掙扎,朝著門口送行的乳母聲嘶力竭道:“娘,吾去!娘,吾去!”話音未落,腳下的小床即被抽去——這種殘酷的人殉制度,直到第六任皇帝朱祁鎮時才被廢除。

說到這裡,朋友們或許要問:朱元璋本是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應該懂得民生疾苦——登上帝位後曾經廢宰相,創內閣,完善檢察制度;勸民歸耕,減免稅賦;嚴懲貪官,抑制豪強;下令解放奴婢......還算是一個體恤民情的皇帝。可他為什麼偏偏對自己的嬪妃這樣殘忍、暴虐?這些女子可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人中之鳳啊!關於這點,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在其《明夷待訪錄》中有明確回答,他認為這是由封建君主專制的獨裁本性決定的。並在《原君篇》裡作了一針見血的揭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譬如朱元璋,他之所以死後讓嬪妃、宮女為其殉葬,不過是想在冥冥地宮裡繼續享受生前來之不易的帝王生活:珍珠美玉,應有盡有;美女環繞,呼來喝去,哪裡還管別人的死活?

明朝天女戶:我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拿女兒的生命換取如此“殊榮”

嬪妃殉葬圖1

明朝天女戶:我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拿女兒的生命換取如此“殊榮”

嬪妃殉葬圖2

明朝天女戶:我們情願餓死也不願拿女兒的生命換取如此“殊榮”

明朝宮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