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儒學、儒士真的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

儒學可以說從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得到推行後,一直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佔據獨尊地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受到了道、釋教興起的衝擊,但是經過唐、宋的鞏固,其地位更為尊崇。


元朝儒學、儒士真的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

孔子論道

然而,隨著宋朝的亡國,元朝的建立,儒學、儒士失去了其尊崇的地位。當時的鄭思肖曾說:“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和文天祥一起抗擊過元軍的謝枋得也曾經有過“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感慨。

那麼儒學、儒士真的在元朝是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儒學與早期的蒙古上層

最早將儒學傳到蒙古上層的是耶律楚材,他出身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耶律楚材是在他的父親花甲之年出生的,父親用《春秋左氏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為其起名“楚材”。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佔燕京,在願意支持蒙古統治的俘虜中選中作為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併為成吉思汗所喜愛。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1226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可以說,耶律楚材頗受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信任和器重,他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使儒家思想得以在蒙古族上層傳播。在蒙古族的統治者中,最為主動積極吸收儒學和任用儒士的當屬忽必烈,雖然忽必烈本人對儒家文化一知半解,卻能積極的去採用一些儒士的建議。


元朝儒學、儒士真的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

耶律楚材

儒士在元朝社會的地位

元朝是把人按照地域和民族分成了四個等級,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而戶籍制度更為複雜,實行諸色戶,就是將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按其從業的不同在戶籍上區分開來,並由此固定其所應承擔的義務。主要的幾種有:民戶、軍戶、匠戶、站戶、灶戶等,又將各戶其貧富狀況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等,一共九等。而儒戶就是諸色戶的一種,比起農戶來說,可以享受到一些優待,比如免除部分差役徭役。因此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中,儒士在以前朝代尊崇的地位已經一去不再了。


元朝儒學、儒士真的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

儒士

另外,在忽必烈時期還有個奇怪的現象,朝廷雖然辦官儒學、辦書院,但是就是不開科舉考試,因為一旦考了科舉,蒙古人肯定考不過江南儒士,蒙古貴族階級害怕儒士掌權,這就造成了大多數儒士只能棲身於吏員和教官等卑下的官職。可以說,在元朝前期、中期都是沒有開辦科舉的,一直到了公元1238年,元朝才開始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大批的儒士才有機會得以入朝為官。


元朝儒學、儒士真的淪為了“娼、丐”之地位嗎?

益津書院

所以說,“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畢竟鄭思肖和謝枋得皆為南宋遺民,始終對元朝抱著敵視和偏見,謝疊山在所著的《疊山》中就明確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戲謔之語,雖然儒學、儒士地位相比其他朝代直線下降,但也沒有淪落為“娼、丐”之流。這估計也是把知識分子當成“臭老九”的起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