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的傳統思想文化

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比如儒學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從時間線來梳理,先來說說先秦代表思想流派:

1,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孟子、荀子。其作品分別是《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提出“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德治”和“仁政”。儒家是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孔子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主張“為政以德”。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流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這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莊子、列子。其作品分別是《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道家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思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3,墨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作品是《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即視人如已,“兼愛”即愛人如已。“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兼相利”的目的。墨家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能力從事。

4,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韓非、李斯。該學派代表作品是《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不斷於法”,故稱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是法家思想學說的集大成者。

下面來說一下漢代會儒學

西漢時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他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並付諸實族;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感應”學說;提出“君為臣剛”“父為子剛”“夫為妻剛”和“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原則,即“三綱五常”。

道教、佛教

道教興起於東漢,與神仙方術及各種先秦思想有關,奉老子為教祖。

佛教從印度傳入,一般認為是東漢明帝派人訪術佛教經卷,以白馬馱至洛陽,建白馬寺。

魏晉玄學

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其主要觀點是“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宋明理學

理學(亦稱道學)是宋以後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宋明理學的哲學中心觀念是“理”。其主要觀點有“人倫者,天理也”“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等。代表人物有程顥、程頤、朱熹等。

陸九淵傳承“二程”的理學思想,認為人心就是真理,開創心學一脈。心學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其主要觀點有“’心‘就是’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心學的代表人物還有王明陽、湛若水等。

清代樸學

樸學注重訓詁和考據,實源於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幾位大儒。這些人感於亡國切膚之痛,斥責理學空談心情誤國,大國提倡經世致用之學,要經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據。

顧炎武以考古求真為宗旨,反對不講實際學問而空談理性的理學,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博學於文”“行已有恥”,他的代表作為《日知錄》,該書集中反映了他的“經世致用”思想。

黃宗羲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表達出對封建君主制度的不滿。他他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王夫之總強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由“氣”構成的物質實體,而“理”不過是客觀規律;指出“氣”變化日新,動靜相對;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

顏元是一位專講學實的思想家。他認為,“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

我國主要的傳統思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