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肝臟不“長肥”,深圳團隊發現這種新代謝素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發展趨勢日益加重。“在健康狀態下,肝臟對脂肪的合成和代謝是平衡的,而在肥胖、糖尿病等相關代謝綜合徵的影響下,這一平衡被打破,過多的脂肪累積在肝臟內,從而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近日,深圳先進院張鍵研究員告訴記者。

深圳先進院任培根團隊與張鍵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多肽類激素,在小鼠上的實驗證明,可有效抑制腸道脂質吸收,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這為這一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藥物前體和理論依據。該研究成果於3月6日刊登於國際肝臟病頂級期刊《肝臟病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

让肝脏不“长肥”,深圳团队发现这种新代谢素

阻止肝臟脂肪堆積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細胞中脂肪堆積異常造成。數據顯示,國內約有近1/3的人群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關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滕斌告訴記者,這種慢性疾病發展為具有肝硬化傾向的肝炎的比例很高,在一般患者中就可高達10-20%,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但目前社會對這一疾病的瞭解和重視程度不夠。”滕斌說。

目前,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大多是通過緩解炎性的發生,減輕其它併發症狀來降低肝臟的壓力。深圳先進院團隊則從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機制著手,期望發展出治標治本的治療方法,即阻止肝臟的脂肪堆積。

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結合生物學功能實驗,經過近7年的研究探索,團隊在人體內發現了一種新的肽類激素及其生物學功能,並將該激素命名為調節代謝的激素(簡稱“代謝素”)。

让肝脏不“长肥”,深圳团队发现这种新代谢素

△相關研究示意圖(深圳先進院供圖)

人工代謝素可直接口服

“實驗發現,代謝素能夠與小腸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作用,一方面抑制小腸吸收脂質,另一方面在肝臟中阻止脂肪酸合成脂肪,從而顯著改善了小鼠的肝細胞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狀和胰島素抵抗。”張鍵介紹道。

此外,團隊通過實驗驗證,代謝素是在人體內天然存在的。“儘管含量非常有限,其優勢在於,如果使用人工合成的多肽—代謝素用於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療,人體不會排斥,且容易降解,不易在體內富集。”張鍵說。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此次發現的代謝素,是從46個氨基酸長鏈中篩選出了關鍵有效的15個氨基酸組成,“相關製備工藝已有成熟應用,因此在此後的藥物研發中節省了成本。”滕斌告訴記者。

據悉,合成代謝素可以採用口服的方式,小鼠服下後能有效抑制肝部脂肪堆積,此外,其體重也緩慢或不再增長,“至於是否有抑制肥胖的作用,還需後續實驗來驗證。”滕斌說。

让肝脏不“长肥”,深圳团队发现这种新代谢素

目前,相關藥物前體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和PCT專利,並已進入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實審。接下來,團隊將繼續在大動物,如非人靈長類動物上驗證藥物效果,進一步研究疾病發生機制。同時,還將擴大適應症範疇,研究代謝素對於脂肪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等相關疾病的治療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