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上一代永遠對新一代所聽的音樂感到不屑一顧,對於上一代人來說,“新”音樂,就像是一堆噪音的聚合體。而對於他們自己的音樂,則通常評價為“天籟之音”,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如此。

第一個原因,就是

我們的音樂品味,往往在青春期就成型,在成年的時候就已經固化了。

18年,經濟學家Seth Stephens-Davidowits在紐約時報上[2]發表了他對音樂流媒體spotify數據所做的統計,發現那些在你青春期所發佈的歌,往往會成為你這個年齡段中最受歡迎的歌曲(如下圖)。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比如電臺司令(radiohead)的名曲"creep"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野人花園(savage garden)的經典歌曲“Truly Madly Deeply”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在38歲年齡段的中年男性音樂榜單中排名都極高,而在28或是48年齡段中,根本排不進前300。

其中原因就是當creep在1993年發行的時候,現在的中年男人們正處於青春期。同理參考一下父輩們的音樂喜好,是不是與他們的青春期完美重合呢?相信不少人的父親都會喜歡黑豹,竇唯。

一個法國音樂流媒體Deezer也做了一個調查,

發現當我們年齡到達33歲,我們開始停止去聽新的音樂

與之前spotify的數據相似,青春期發行的那些流行歌曲,仍然會在我們同齡人中成為“永恆經典”。


還有一種生物學上的解釋,即

大腦區分音律,節奏,和絃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所以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年輕人的音樂,聽起來都一個樣。

另外,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所體驗到的情感,往往也比成年後所體會的情感更為強烈,因此,青春期這些伴隨著音樂而來的情感,也更容易在我們的記憶中打下深深的烙印[3]。

重複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也有著其作用,即

人們會對長期接觸並且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和喜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喜歡的音樂,往往是伴隨我們成長的音樂。

而到了中年之後,工作以及生活家庭的壓力,會讓我們探索新音樂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更容易重複聽那些自己喜歡的歌單,而不是再像年輕時那樣費勁花一天僅為尋覓一首對味的音樂。

總的來說,父輩們不喜歡雙節棍,我們不喜歡雞你太美,都是有其理由的,並不是某一方品味低下的緣故。就像是Billie Eilish包攬今年格萊美大獎一樣,對於她的粉絲來說是“眾望所歸”,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則是“垃圾格萊美藥丸”,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PS:當然也有人會說,我90後,也喜歡聽老歌啊,不妨回憶一下這些“老歌”是不是在青春期聽到的,比如很多90後也熱愛MJ,不僅因為MJ是音樂之神,也因為在他們的青春期裡,MJ的歌貫穿街頭巷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