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丞相,你覺得都有誰?

木劍溫不勝


歷史上十大丞相(排名不分先後,僅包括秦武王設立丞相之位之後人選):

1、呂不韋。呂不韋之所以入列,關鍵是因為他所編著的《呂氏春秋》——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融合不同流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模式(秦始皇建立秦國後,也部分採納了《呂氏春秋》中的“行秦法,兼王道”的治理模式);

2、李斯。作為2000年帝制大一統框架的設計者,李斯有什麼理由不入列呢?另外李斯著名的皇帝管理大臣方法:督責之術,也是2000年帝制中皇帝經常使用的基本管理方法。

大一統框架提供了帝國的架構形態,督責之術提供了帝國治理的實現方法,這就是李斯的貢獻。

3、蕭何。蕭何最大的功績就在於:漢承秦制。秦朝雖然在名義上被推翻了,但秦法基本上流傳下來,從西漢到東漢,直到三國兩晉時期才開始慢慢因為五胡的進入而被改變。

秦朝是滅亡了,但秦法依然流傳,這就是蕭何的功績。

4、李林甫。雖然李林甫因為和唐肅宗不和而黑為以口蜜腹劍的壞名聲(哪個丞相不權鬥,只不過李林甫能力更強而已),但李林甫的一個建議道出了唐朝藩鎮割據、宋明軍事無能的本質: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唐玄宗採納了李林甫的這條建議,重用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寒族來對抗世族,但因為沒有處理好胡人、寒族和世族兩大派系(表現為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爭鬥)的利益平衡而導致安史之亂,出現藩鎮割據。

宋朝、明朝吸取唐朝教訓,拒絕採納李林甫的建議,堅持用文人領兵,結果是:北宋打不過契丹、西夏,南宋打不過金朝、蒙古,明朝對蒙古無可奈何,對滿洲是步步後退。

用文人打不過,但是忠誠不會謀反;用胡人、寒族打得過,但會謀反——這就是李林甫以這條建議在歷史上的貢獻。

5、楊炎。楊炎的兩稅法,一改實物稅收為金錢稅收,改變自古以來以人口為稅基的人丁稅傳統,為以土地、財產為稅基的資產稅傳統,促進了商品社會的出現和發展。

兩稅法,讓帝國社會從實物社會轉型為商品社會,這就是楊炎的貢獻。

6、王安石。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一改西漢以來所形成的定性不定量管理慣例,重回秦朝法治時期的技術流派。王安石注重定量,重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量化管理模式,重視理財技術在財政危機中的解決作用。

“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王安石作為量化管理的技術流,和商鞅(商鞅沒有任職丞相,所以不能列入)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亮點!

7、司馬光。司馬光以守舊派形象出現在教科書裡,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漸進改革派。在改革人選上,堅持漸進改革的司馬光,比起激進改革的王安石,更合適,更足有效果。激進改革從來只能在小國或無歷史負擔的國家進行,大國或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只能選擇漸進改革。英國是漸進改革的典型,法國、德國、大清都是激進改革失敗的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小國激進改革的典型。

因此,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具有清醒認識的漸進改革代表司馬光,難能可貴。

司馬光的漸進改革+王安石的技術流派,就是最佳組合!只是北宋走偏了,讓熙寧變法流產。

8、蔡京。貪官蔡京,最大的功績是創立了元明清都在沿用的茶引法、鹽引法,保障了帝國在茶葉貿易、食鹽貿易上獲取了最大的利益,改變帝國財政僅僅依靠農民田賦的傳統。

9、阿合臺。出生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色目人阿合臺是元朝時著名的理財專家,但阿合臺能夠入列並非因此,而是他在面對忽必烈質疑他都選用自己人時的一句話:

“事無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擇。”

今天的美國總統,內閣首相、內閣總理,採用的都是阿合臺的這個建議。這就是阿合臺能夠入選的資格。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一個人敢如此直白的說出淺顯的施政道理,也沒有一個丞相或者和丞相類似的最高文官首領能夠說出或者實行選用自己信任之人為職。

所謂的舉賢不避親,只有1、2個人選而已,不能和阿合臺大量任用親信之人的組閣相比。

10、最後一名,暫時想不出,大家說說。

綜述

以上所選取的9個人,他們的功績都具有穿越當朝當代,具有穿越性,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

呂不韋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方法;李斯給出大一統框架和管理辦法;蕭何讓秦法不亡;李林甫道出了道出了文官領軍根本;楊炎促進商品社會;王安石重現技術流派;司馬光堅持漸變改革;蔡京讓帝國財政找到田賦以外的稅收來源;阿和臺高喊組閣。

秦朝算2個人、漢朝1個人、唐朝2個人、宋朝3個人、元朝1個人。最後一個人,大家來湊數吧!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如果是廣義上的丞相,應該包括隋唐的三省長官,宋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清時期的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近現代以來的國務總理。以下是我的觀點,排名不分先後:

1.周恩來,新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革命家,1949年至1976年先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這個不用解釋吧,人民的好總理,誰也無法取代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

2.姜子牙,西周丞相。興周八百年基業的開國丞相,一部封神榜更令姜子牙的大名傳遍天下,婦孺皆知。

3.諸葛亮,蜀漢丞相。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為報先主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千百年後讀起來仍讓人惆悵不已。

4.伊尹,尹就是相的意思。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為商元聖。輔佐商王滅夏興商,奠定了商王朝六百年的基業。

5.蕭何,漢初三傑,歷任丞相、相國等,劉邦在前線征戰,蕭何在後方建章立制,足食足兵,為大漢王朝四百年江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6.李斯。秦代左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堅決主張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對後世影響及其深遠。

7.房玄齡、杜如晦。唐初中書令,僕射,房謀杜斷,貞觀朝人才濟濟,名相輩出,而房杜是最耀眼的那兩顆。

8.王安石。神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力主推行新法,改革舊制,雖然備受爭議,但仍抹殺不了他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

9.張居正。萬曆朝內閣首輔,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輔佐萬曆皇帝推行新政,讓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出現了中興的跡象,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臣。

10.狄仁傑。唐朝武周時期著名政治家,神探狄仁傑的故事家喻戶曉,有東方福爾摩斯之稱,但他更大的功績是薦賢舉能,存續李唐社稷,為大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最後,借用狄仁傑的一句臺詞,元芳,你怎麼看?





靖遠0204


🌹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時又叫“宰相”,外國叫“首相”。中國歷史上,名相倍出,賢臣濟濟;善於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史冊留名,功垂丹青。列出10位,共同交流!

📔姜尚:周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文王不滿商朝的暴政而被囚禁,回國後,在岐山遇到了貧窮的釣魚人——姜尚。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同車而歸。姜尚協助周文王推翻商朝,周文王死後,又輔佐周武王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姜尚,周朝的開國功臣。

📒管仲:古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齊桓公時期的名相。協助齊桓公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李斯:秦王贏政的名相,協助秦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建議並實施了多項統一措施。秦始皇的一系列統一政策,大多是李斯組織具體實施的。李斯——中國歷史上一代名相。

📒蕭何:西漢名相。跟隨並協助劉邦打天下,謀略有張良,行政有蕭何。西漢建立後,協助劉邦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井井有條,件件有序。

📔房玄齡:唐太宗時期名相。房玄齡富於謀略,極有遠見。

📒杜如晦:唐太宗時期著名丞相。善於處理大事,敢做敢為,作風乾脆。歷史上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稱為“房謀杜斷”。

📔魏徵:唐太宗時期的著名諫臣。一生提出了200多次“諫言”,深受唐太宗的器重。魏徵死後,唐太宗悲痛地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房玄齡 杜如晦 魏徵等名相,協助唐太宗迎來了“貞觀之治”的政治清明的局面。

📒姚崇:唐朝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名相,唐玄宗時的丞相,助力唐玄宗迎來了“開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趙普:北宋首任宰相。幫助趙匡胤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宋朝並統一了中國。

📒諸葛亮(孔明):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蜀國的丞相。劉備死後,又輔佐劉禪治理國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典範。

🎍朋友們!根據規定,列舉10位至此。歡迎你的參與和交流!


笑看東籬


中國歷史上不但有英明的君主,更有賢良的名相。

1、姜子牙

姜子牙是西周開國丞相,他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建立了八百年周王朝,並建立了整個周朝的諸侯分封制,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2、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幾乎後世所有的名臣都會與之來相比,管仲把丞相這個職位詮釋得爐火純青,到現在為止是沒有人能超越他的。

3、呂不韋

呂不韋作為大秦帝國的丞相,他對大清的貢獻,我認為是超越了商鞅的,商鞅是從法統上確立了秦國的治國之本,而呂不韋卻把秦國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提高了新的高度,他為秦國能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蕭何

劉邦能建立大漢王朝,一半是靠韓信四處東征西討,一半是靠蕭何後方經營的結果。蕭何作為大漢建國的首席功臣,他對於大漢的法律、官吏、國家制度等等的制定和管理,讓中國封建王朝有了一個非常詳實的範本。

5、諸葛亮

諸葛亮其實不能算是很有作為的丞相,但是在民間太過出名了,他的能力只限於偏安一隅的治理一個州府而已,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其實是沒有質的飛越的,只能用不停的北伐來動員全蜀,把整個蜀國民眾捆綁上戰爭之輪上。

6、王安石

王安石的變法其實是非常具有現代感的,只是在北宋那個朝代,王安石太過於理想化了,他的變革思想至少領先五百年,但很遺憾的是,那種理想的變革是沒有土壤來實現的。

7、文天祥

文天祥應該是我們中華文化裡一個特殊的符號,他的丞相才能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他的文人氣節和民族氣節卻是我們所有中國文人所必須的。

8、張居正

大明王朝第一首輔,這個是沒有異議的,張居正的改革才是中國封建王朝裡最為成功,也是最能讓各方接受的溫和性改革,他可以說是真正的政治家。他的存在至少讓大明王朝多延續了五十年。


9、李鴻章

李鴻章是個非常有爭議的政治家,但從大清末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沒有李鴻章的東補西擋,沒有李鴻章精如狐狸的各方算計和斡旋,估計大清早被列強瓜分了。

10、周恩來

這個不解釋。


沉墨9527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1、才高其天 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出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后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后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朝名相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各朝宰相的歷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臺,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莊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仿日製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史上還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單、魏冉、商鞅、呂不韋、李斯、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竇嬰、曹操、諸葛亮、陸遜、王猛、謝安、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柬之、姚崇、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陸秀夫、李善長、于謙、張居正、李東陽、方孝孺、謝遷、劉統勳、索尼、張廷玉、納蘭明珠、索額圖、和珅等。


歷史非史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人對歷史上十大丞相的看法也不一樣,那麼我就說說我認為的中國歷史十大丞相吧!我們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來排列,僅供參考。

1.管仲(春秋)

管仲被譽為“華夏第一相”,即便是排在第一也沒人反對。管仲做齊國相邦,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在政治上實行“尊王攘夷”助齊桓公稱霸諸侯。軍事上討伐戎狄,維護華夏文明。管仲即是“聖人之師”也是“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被譽為“華夏第一相”一點也不為過。

2.李斯(秦朝)

李斯雖然有功有過,但是對歷史的進程也做了不少的貢獻。李斯是秦國左丞相,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並參與制定了秦朝法律,主張中央集權,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蕭何(西漢)

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蕭何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他對漢朝的政治與安定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劉邦晚年猜忌心中,蕭何能獨善其身至始而終,可見其不簡單。

4.曹操(東漢)

曹操雖然被譽為“奸雄”,丞相又是自封的,且還有篡漢的野心。但是他在歷史上的頭銜,始終是漢朝丞相,並沒有稱帝。在軍閥割據的三國,曹操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要知道,兩晉以後中原直接南下,導致“五胡亂華”。而曹操有那個魄力,足見其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還是不錯的。

5.諸葛亮

諸葛亮是“忠臣”與“智慧”的化身,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那種精神,值得後世每一個丞相學習。雖然他在做蜀漢丞相期間並沒有統一三國,但是在爾虞我詐的三國,蜀漢國家能保持穩定,諸葛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6.魏徵

魏徵曾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兄李建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建議太子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做了階下囚,但是唐太宗見他賢能赦免了他,還任用他做諫官。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200多次,以直言敢諫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因其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7.房玄齡

魏徵在唐朝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秦府十八學士”,還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房玄齡都是榜上有名的。在貞觀年間,房玄齡輔佐唐太宗,執掌政務長達二十餘年,是“貞觀之治”的直接締造者。所以,唐太宗能開創“貞觀之治”,房玄齡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個大功臣。

8.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我國曆史上能推行改革的,不畏懼權臣,王安石是繼王莽第二個敢於改革的人。雖然說他的改革失敗,但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使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

10.張居正

其實明朝在“胡惟庸案”以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明朝初年雖然廢除了丞相一職業,但是保留了內閣首輔,其實和宰相差不多。明朝時腐敗最嚴重的一個朝代,張居正作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張居正有如此的魅力,在整個明朝都不多見了。


謀士說


伊尹,姜尚

管仲,

蕭何,霍光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狄仁傑,姚崇


鵬程日誌


關鍵要看政績,在歷史上起多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二十大宰相為:

1、伊尹

2、周公旦

3、管仲

4、范雎

5、李斯

6、蕭何

7、霍光

8、曹操

9、房玄齡

10、姚崇

11、宋璟

12、李德裕

13、趙普

14、王安石

15、耶律楚材

16、于謙

17、高珙

18、張居正

19、多爾袞

20、曾國藩


韓韓曉曉波波


懷念周恩來,人民的好總理!


Mr麻麻高


周總理才是真正的父母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