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年金險

我司同事江恩平,也是我司保險業務負責人寫的一篇關於年金險的文章,以下是正文




現在越來越多人從青年時就開始規劃未來,未來幾年買房、讀個MBA、甚至退休後的生活。規劃好生活,之後當然也要規劃這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這些錢怎麼賺、怎麼存下來、怎麼理財。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就來問我:恩平,我想買年金險,你覺得怎麼樣?

年金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金融產品,我大學讀的精算數學系,從學生時代開始到工作中,研究了很多年,可以說是門清。但面對這個問題,卻無法簡單地給他一個“好”、或“不好”的答案。

我問他:你為什麼要買年金險?他說:養老唄,以後能每年領錢。我接著問:你要領多少,怎麼領,存多少才夠花?他都是一臉迷茫的回答:不知道,沒想過。

年金≠年金險

其實很多家庭都像我這個朋友一樣,在買年金險的時候往往都是聽保險銷售一頓吹:穩定複利增長、終身保證領取…再看看演示收益表現在交幾十萬,三四十年後一共能領幾百萬,覺得真多啊!就買了。沒有仔細考慮過未來通貨膨脹是多少,每年需要花多少錢,年金險領的錢夠不夠花。

很多保險從業者經常混淆“年金”和“年金險”,讓消費者誤以為未來逐漸領錢的需求,就只能通過年金險來實現。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年金險只是年金的一種,我們實際能選擇、組合的範圍遠遠比這個大得多。

一、什麼是年金

以我朋友養老舉個例子,他現在30歲,考慮養老。那麼最重要的問題是,打算什麼時候退休,退休以後計劃每年要花多少錢。

假如他想65歲退休,65歲以後每年需要相當於現在20萬人民幣的生活費,那麼在64歲結束的時候就得讓自己的賬戶上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65歲後每年從這個賬戶支取20萬的生活費,直到身故】,這個需求。

從剛剛這個例子裡可以看出,實現他的目標其實是有兩段時期的:

1.【第一個階段攢錢】:從現在到64歲結束,讓賬戶上積累一定的錢;

2.【第二個階段領錢】:從65歲到身故,每年領取一定的錢。

這就是年金:以”一定方式攢錢“,從“某個年紀”起,持續“定期領錢”。

年金≠年金險

我那位朋友的根本需求是:“未來、定期、領一些錢”,這就是“年金“的去求,而不一定要通過”年金險“來實現。因為“年金險”其實只是保險公司針對年金需求設計出的一種保險產品:在第一個階段讓保險公司幫我攢錢,在第二個階段從保險公司領錢。換句話說,如果我的投資理財收益能超過保險公司的年金險約定收益,攢錢和領錢本身並不困難,完全可以自己來做。

年金≠年金險

二、年金中的【攢錢】和【領錢】

廣義的年金其實在我們周圍生活中隨處可見,只不過大家沒有從年金的角度來看待,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比如你買了10年期國債,國債的面值,就是將來到期能拿到的錢,這就是“攢下的一筆錢”;每年都會分到票息,就是“定期領錢”。這其實是一種年金。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房產,拿到房產證後就是“攢下了一筆錢”;再把它租出去,每個月都可以收到一筆房租,就是“定期領錢”。這也是一種年金。

再比如你生了一個大兒子,花了好幾百萬讓他去新東方學廚藝、藍翔學駕駛挖掘機,練就了一身本領,終於把他養大成人,某種意義上是“攢下一筆錢”,然後他被一個女生拐跑了,這就不是一種年金。但是如果他一直是單身狗,還很孝順,把所有錢都交給你,這竟然還是一種年金!

我們概括一下,現在攢錢去做投資理財,在未來65歲退休的時候投資的本金和收益就是”攢下的一筆錢“,我們按月從這些錢裡拿出一些去花,就是“定期領錢”,這就是年金啊!

年金≠年金險

那麼多種年金的形式,應該選哪一種或者哪幾種,要不要只侷限於年金險一種呢?這是需要根據自己實際的財務目標和需求來看待的。我們需要把這個需求量化成金額,是需要複雜且細緻的個性化測算的,我會在未來專門寫一篇文章說明怎麼量化自己的養老規劃。但現在大家就可以開始思考三個問題,如果以當下的物價水平來衡量:未來每年養老需要多少支出?未來多少年後退休開始領錢?目前每年可以增加多少錢去投資?所有的演算都是以這三個數據為基礎的。

三、越早開始規劃養老越從容

出名要趁早,做養老規劃也要趁早。因為越早開始,理財的期限就越長,選的產品越豐富,能得到的理財收益率也可能越高;相應的,未來退休時賬戶裡的錢就越多,養老生活更加從容。

年金≠年金險

25歲的小王,剛剛工作,開始每年攢一些錢做養老儲備,那麼到65歲他退休的時候,有40年的投資時間。對小王來說,投資方式上選擇是很豐富的。可以選擇基金、理財、年金險等。因為他有能力去承擔市場風險和波動、追求高些的收益,所以配置的比例中可以適當提高股類資產的比例。投資股類資產,如果是用科學的方法,長期是可以獲得遠遠超過年金險(債類資產)的收益;短期的市場波動風險固然存在,但對小王來說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他養老的支出要40年以後才開始,獲得長期收益。

但同樣是規劃養老,如果對於60歲的老王來說,選擇就困難多了。離退休還有5年的時間,老王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客觀情況上,風險的承受能力要弱很多。投資股類的話,可能市場2-3年處於熊市不漲還跌(A股的熊市過去通常都會持續4-5年),心態就崩了。畢竟老王眼瞅著就要退休,開始花之前的積蓄了。這樣就只能選擇一些收益低,波動小、信用風險小的產品了,比如年金險。

年金≠年金險

可以想見,60歲的老王由於養老迫在眉睫,難免要犧牲收益換取穩定,養老階段的定期領取也就不如25歲的小王從容

總結

1.前期存錢,後期定期拿錢,就是年金。

2.我們的需求是年金,選擇產品範圍不止年金險,還有其他各種股類、債類基金等等,從自身情況和需求出發,做出合理組合。

3.養老年金規劃,越早開始越好,複利的力量不僅年金險有,其他各類理財產品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