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的?

史學達人


張良與劉邦是謀臣與君主的天作之合,以張良大智慧早看懂了世事的滄桑,又怎麼會因為劉邦當皇帝后的作為而寒心呢?漢朝建立後,張良不當官,卻依舊對漢朝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才是事實。

一、“沛公殆天授也”,張良一句話,早道明瞭他和劉邦的關係

張良本是韓國沒落大貴族,其父祖五世當韓國的國相,他年輕時候,弟死不葬,一心只想著向秦朝報仇,恢復韓國的故國。

按照史書的記載,張良貌若美婦人,身體也不好,但卻身弱心壯,大有俠氣,因此才有他組織力士在博浪沙中用大鐵椎狙擊秦始皇的事情發生。由此,他被秦朝下令通緝,不得不逃到原楚國故地的下邳。在下邳,他遇到了黃石公,得授《太公兵法》,從此改掉了他一勇之夫的形象,成為了帝王之師。

在遇到劉邦之前的一段時間裡,張良的活動主要是全力復國(韓國),雖然歷史記載並不清晰,但星火辰完全有理由推斷,此時的張良是聯絡了大批的韓、楚復國同盟的,他是有很強勢力的,絕非他一人。這種復國同盟,其實在張良還在家鄉時已經開始聯絡,因此才有他救援項羽叔父項伯的事情發生。事實上,作為秦滅六國受害最深的楚國,以及最先被秦國的滅掉的韓國,這兩國舊貴族的反秦浪潮最烈。

當陳勝、吳廣大澤起義後,各國的舊貴族的都冒了出來,紛紛復國,後來發展為以楚國舊貴族為首(項梁、項羽叔侄加楚懷王),其他各國割據一方。張良也在此時,輔助韓國的亡國公子復國,當了新建韓國的重臣。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主要說明一個道理,若非張良對劉邦是真心歸附,佩服劉邦的為人,以他的勢力、他原本的理想、甚至是世俗的追求,他完全沒有必要非要和劉邦綁在一起。

張良在留地初遇劉邦,後來又配合劉邦入關,在一系列與劉邦接觸的活動中,他發現只有劉邦才能真正明白和實施他所提出的策略,這便是張良說“沛公殆天授也”的由來。此時,他已經傾心於劉邦,然而朋友們需要明白,此時他和劉邦只是同盟同志的關係,而不是上下級關係。

此時的劉邦只是楚懷王手下的大將,人家張良同樣是韓王手下的大臣。

然而,人貴有自知之明,當年敢於狙擊秦始皇的張良,人家就是從心底服從於劉邦了。

二、從“漢初三傑”到帝王之師,張良對漢家天下真正的貢獻

因為有劉邦對漢初三傑的評價,因此有些朋友們習慣將張良和蕭何、韓信放在一起來看。又因為張良與陳平都以機謀而出名,於是有良、平並稱的說法。

實際上,張良從身份上說,和蕭何、韓信、陳平都是有本質區別的。從最初一開始,張良在劉邦陣營中就有著比較超脫的地位,因為人家本是韓國的大貴族,是韓王的大臣。而蕭何、韓信、陳平都是劉邦的屬下,韓信、陳平雖曾為項羽效力過,但他們投奔劉邦時都是單人來投,毫無根基可言。韓信是得到了蕭何、張良的推薦,這才被劉邦重用起來,而陳平是得到了劉邦車伕(後來的太僕)滕公夏侯嬰的推薦。蕭何比他們二人身份高些,曾經在沛縣還是劉邦的上級官吏,但是劉邦起兵後,他和曹參等人都自願成為了劉邦的下屬,而且他們的家族勢力都不算大。

也就是說,劉邦對韓信、陳平的發達是有知遇之恩的,和蕭何的關係應該是緊密合作、彼此感激。

而張良呢,從劉邦初遇他開始,事實上已經把他當做盟友加老師來看待。後來,項羽廢了韓王,張良才正式投入劉邦帳下。

與陳平不同,張良對劉邦的貢獻並非出幾個計策那麼簡單。張良對劉邦不但在鴻門宴上有救命之恩,而且對劉邦初封為漢王在漢中的生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劉邦初到漢中,在項羽面前消除疑忌,乃至於為劉邦求得巴蜀之地,這都是張良去做的。後來,劉邦兵下三秦、佔領關中,又是張良在項羽那裡遊說,使得項羽一意伐齊,讓劉邦在關中得以鞏固。

張良為什麼能讓項羽俯首帖耳?關鍵就在於他早年在韓、楚反秦同盟中的地位,以及對項羽家族成員的救命之恩,加上他是韓王之臣,就更讓他的話具有中間調和人的性質。

也就是說,漢初三傑中,讓劉邦根基穩固的是蕭何,讓劉邦迅速擴張壯大的是韓信,但最初劉邦的生存之本,是人家張良帶來的。

由此,張良是作為帝王之師而存在於漢初的,帝王之師可師而不可臣,因此張良不在漢朝任職也就很正常了。

三、求仙問道,這是張良最終的理想追求?張良最大的成就,或許是對人性的通透

與赤松子、王子喬(遠古仙人)遊,這似乎是張良成為留侯後,深藏功與名的理想追求。事實上呢,張良成為了兩代帝王之師,他不但幫劉邦奪得了天下,還幫劉邦和呂后的兒子漢惠帝穩固住了儲君之位。張良推薦商山四皓給漢惠帝的計策,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對人性是極為通透的,表面上根本不涉及儲君之爭,只是給太子劉盈找幾個老師罷了,然而,劉邦見到商山四皓後卻不得不打消自己改換太子的想法。

劉邦僅僅是因為商山四皓的名望就放棄原本的打算嗎?顯然不是。劉邦是從這件事中,看出了太子背後的強大支持者,以及呂氏家族和豐沛老臣們的能量。一個小小的戚夫人和他的兒子,怎麼能夠壓得住這些人!

要說張良對劉邦當皇帝后的什麼作為感到失望、寒心,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張良深信道術,那他必然知道天道無情,以萬物為芻狗的道理。萬物生而有器用,飯碗用來吃飯、便桶用來拉屎。飯碗被供上祖先的祭臺,就成了神靈的飯碗,全是崇高象徵的意義。但便桶顯然是不能供奉的。

於是乎,漢家天下太平後,張良選擇成為神靈的飯碗,蕭何繼續履行他作為人的飯碗的作用,那個韓信卻成為了毫無一用的老舊便桶,只能被劉邦打碎了。

倘若張良因為韓信、彭越、黥布之死,而對劉邦寒心,那他還修什麼道、問什麼仙?

此後四百年,漢朝滅亡之時,與張良同鄉的一代王佐荀彧又冒了出來,輔佐曹孟德成就霸業,但他卻堅持當了老舊便桶,於是被奸雄拋棄了。

張良最終成沒成仙,各種傳說太多。有一點是肯定的,後來張氏天師家族的崛起,是以帝王之師張良為先祖的。


星火辰


大家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和張良、韓信與蕭何的鼎力相助有關。而且在劉邦建立了大漢之後,還把他們三個稱為了漢初三傑。

可以說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劉邦猜疑過的人,就只有張良了。張良之所以能夠置身事外,逃過了劉邦的猜疑,全部是因為他早就看透了劉邦這個人。說實話劉邦是一個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這麼一個人。

所以,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張良就謝絕了劉邦的好意,拒絕了到朝中當官。

那麼劉邦到底做了哪些事,寒了張良的心的?

我想原因如下:

1、從劉邦對蕭何的態度上,張良看出了,劉邦絕不是一個容易相信人的人。他若是猜疑誰,誰肯定就要倒黴了。和這樣人相處太累,不如一走了之。

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在前線打仗,蕭何為劉邦管理大本營,供應糧草士兵,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本來蕭何管理這一攤就不容易,並且他把大本營管理的很好。

但是,劉邦卻猜疑蕭何,怕蕭何替代自己當了關中王。若是真的到了那種地步,自己豈不是就當了冤大頭。

所以,劉邦就天天派人去問蕭何怎麼樣了,就如同去監視蕭何一樣。一開始蕭何聽到劉邦關心自己,還很開心。

但是,時日一長,他就發現不對勁了。

正好這時候蕭何的一個心腹告訴他,劉邦天天派人來問候你,說明是懷疑你了,你應該要大難臨頭了。

蕭何一聽,他很著急。

所以,他問了自己心腹,如今我該怎麼辦?

心腹告訴他,把你家族已經成年的人,全部派到前線去幫助劉邦打仗。只要劉邦看到你派來的人,他就安心了。

於是,蕭何就把自己的兒子,侄子全部趕到了戰場上。

劉邦見到蕭何的親人都來前線了,他也就很放心了,再也不去派人問蕭何怎麼樣了。因為張良一直都是跟著劉邦的,這一切事,張良全部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

這時候張良難免就會多心,蕭何和劉邦那可是生死之交呀,他們兩個還是老鄉,蕭何對劉邦還有恩情。

劉邦對這樣的生死之交蕭何,都是報以懷疑的態度。

你說劉邦怎麼可能不懷疑張良呢?即使劉邦現在不懷疑張良,也不代表以後,他不會懷疑張良。

所以,張良在功成名就,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選擇了歸隱山林了。

2、從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劉邦不是可共享天下的人。跟著這樣的人,以後必遭大難。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軍,劉邦之所以能夠出漢中,逐鹿中原和項羽爭霸天下,全部是因為韓信的功勞。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的時候,韓信開闢了北方新戰線。他一路凱歌,從拿下魏國開始,佔領了代國,打敗了趙國,降服了燕國,攻下了齊國。

在韓信攻下齊國之後,大多半個國家的領土,都在韓信的掌控之下了。這時候韓信若是在去打仗,就是去他項羽了。

可是,韓信並不想現在去打項羽,他必須要點封賞。否則,把項羽這個最後的敵人給滅了,若是劉邦什麼都不給自己,自己豈不是吃了大虧了。

所以,韓信佔領齊國之後,就給劉邦討要齊王去了。

按理說韓信功勞如此大,你給他一個齊王也不過分吧。但是,當時劉邦聽說韓信要討要齊王,他就很氣憤,說不打項羽了,帶兵去滅韓信。

張良一聽劉邦說這話,趕緊阻止了他。並且張良告訴劉邦,這時候天下未定,韓信可不能得罪。

你想呀,若是韓信這時候帶著士兵,歸順了項羽,他們兩個來打你,是不是分分鐘就能把你劉邦給滅了。

劉邦一項,確實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就只好封了韓信一個齊王來當。總之,這時候的韓信,是不可能得罪的。

你看劉邦就是這樣的人,他對韓信對蕭何,都是如此的猜疑,如此的刻薄。張良知道自己在劉邦心裡的地位,絕不比蕭何和韓信高。

所以,他在劉邦當了皇帝,用不著他的時候,也就主動的離開了劉邦。因此,他也成為了古代明哲保身的典範。

不過後來,也確實證明了張良的正確性。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被呂后滅了族。

蕭何還是被劉邦猜疑,最後被劉邦抓進了監獄當中。若不是有人給蕭何求情,說不定他就死在了監獄當中。

所以,正是因為張良看得透了劉邦,因此,他也是漢初三傑當中,命運最好的一個。


史學達人


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的時候,張良一直都有跟隨著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這時候的劉邦的一舉一動,可以說都在張良的注視當中。

在和劉邦相處的過程中,張良也漸漸的更深入的瞭解到了劉邦。

我們不必說別的,只說劉邦是如何對待蕭何的,就足以看出劉邦是什麼人來。

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的時候,蕭何負責給劉邦供應糧草和人馬。

可以說蕭何一直對後勤補給的工作做的很到位,並沒有犯過任何過錯。

可是,這時候在前線打仗的劉邦,反倒猜疑起蕭何來。他一直從前線派人去問候蕭何怎麼樣了,最近還好不好?

每次蕭何的回覆都是說自己很好,不用劉邦牽掛。

但是,劉邦一直這樣問,蕭何也不明白劉邦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這時候蕭何的一個門客告訴蕭何,其實你要大難臨頭。劉邦之所以這樣頻繁的問候你,是因為他猜疑你了。

本來在前線打仗的是劉邦,要問候也是你問候他才對,你在後方給他做補給,能有什麼危險?有危險的應該是他。

劉邦這樣隔三差五的派人來問候你,其實就是擔心你的聲望太高了,他怕時間久了,你會取他而代之,當這個關中王。

蕭何現在才恍然大悟。

他問這個門客,自己要如何做,才可以擺脫劉邦的猜疑呢?

這個門客說,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能證明你的忠心就夠了。

他不是擔心你不忠嗎?

那你直接把自己的兒子,侄子都派到戰場上,劉邦那裡去幫他打仗,這樣他就不會猜疑你了。人質都到了他的手裡了,他還能有什麼顧忌呢?

蕭何照做,果然劉邦見到蕭何把親人都送來,他就高興了。而且他還說蕭何是最懂他的人,只要他傳達一個意思,蕭何就會立刻明白。

要知道劉邦做的這些事,張良可都是看在了眼裡的。他了解到如此多疑的劉邦,他怎麼可能不對劉邦存在敬畏之心呢?

這說明劉邦只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要說劉邦猜疑蕭何,除了這一次外,還有兩次,最後一次更是把蕭何給抓進了監獄裡去了。要不是有人替蕭何說情,說不定蕭何就死在裡面了。

拿張良的關係和蕭何來比,肯定是不能比的了、因為蕭何是劉邦的老鄉,在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一直在給劉邦擦屁股,樹威望。

你看,就是如此對劉邦好的蕭何,竟然都要被劉邦猜疑。更何況其他人了。

所以,在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之後,張良就選擇了退隱江湖。畢竟那時候的劉邦,已經得到了天下,不需要他們出謀劃策了。

萬一他們觸怒了劉邦,讓劉邦猜疑自己了,那才是大難臨頭了。

為了明哲保身,張良只好回絕了劉邦讓他去朝中當官的好意,選擇了歸隱山林。


漢史趣聞


張良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入都關中之後便借病請辭,閉門不出。對劉邦的大肆封賞也推辭不就,反而請封留地(今江蘇沛縣是劉邦和張良初遇之地),並且說自己平生願望就是滅秦為韓國報仇,現在願望實現了,又得“封萬戶,為列侯”,自己已經是非常滿足了,希望可以功成身退,不再為官。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張良的生平。



張良(約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張良出身韓國貴族,祖父歷任韓國三朝宰相,父親歷任韓國兩朝宰相,到了張良時韓國已經末落,後來被秦所滅。張良也因此沒有了顯赫的家世和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青年時期的張良整天就卓摸兩件事,滅秦和復韓,並且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知道後就散盡家財找到一位大力士,併為他打造了一個120斤重的大鐵錘。在秦始皇東巡經過陽武縣古博浪沙的時候,讓這個大力士拿著鐵錘伏擊秦始皇的車輦,只可惜鐵錘砸到的車輦並不是秦始皇的,張良伏擊秦始皇失敗後就慌忙逃走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各地反秦勢力也都一湧而起。看到機會的張良也聚集了百十號人,但人少勢微的他很難在這亂世立足,便想去投靠景駒,在途中正好遇到了劉邦,兩人相談甚歡。張良看劉邦是位明主便投在了劉邦麾下,劉邦很欣賞張良的謀略和才幹,對他很看重。

到了公元前208年,項梁、項羽叔侄倆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還為楚懷王,召集各路義軍在薛城共商大事。跟隨劉邦在薛城的張良連忙向項梁提議立韓王,項梁應允立韓王成為王,讓張良輔佐他,張良便跟著韓王成在穎川附近徘徊。

後來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南北兩路攻打秦都咸陽,劉邦取道穎川、南陽,在穎川與張良匯合。於是張良又奉韓王成的命令跟著劉邦入關,他向劉邦獻策巧妙地拿下了南陽郡和嶢關,先於項羽到達了關中,覆滅了秦國。隨後還在鴻門宴上智鬥項羽、范增,保全了劉邦性命。

不久,項羽自封西施霸王,並且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分封結束之後,張良便離開劉邦去輔佐韓王成,臨走還不忘幫劉邦爭取漢中之地,並勸劉邦“明燒棧道”,消除項羽疑慮,保存實力。


其實一直以來,張良都是要復韓興韓的,並不把劉邦當成自己的主公。直到分封不久之後,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復韓的願望徹底泡湯之後,他才一心一意幫助劉邦,在下邑定下了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的策略,最後劉邦奪得天下就是靠著這三支力量。

張良為劉邦打天下獻計獻策,做出了重大貢獻,劉邦也曾誇獎他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予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那麼為西漢的建立做出如此貢獻又有才能的張良,難道真的就是因為實現了滅秦的願望就決定隱退嗎?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要知道張良可是出身“宰相世家”,他最擅長的除了出謀劃策應該還有治理國家,面對剛建立的西漢,他應該是想大展拳腳的,但聰明通透的他也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比起大展拳腳保住性命才是第一要緊的事情。而劉邦做的兩件事情更是加重了他的這個想法,哪兩件事呢?

第一,在公元前202年,韓信剛在亥下打敗項羽,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原來的齊王韓信為楚王。

第二,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正式登基為帝,開始大量屠殺項羽舊部,同年七月被逼無奈的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失敗後被殺。

這兩件事讓張良看到了劉邦急於殺功臣鞏固自己的統制,明白自己應該功成身退,保全自己。所以才在劉邦分封功臣時,什麼官職、權力都不要,只要了萬戶食邑安享富貴。但他並沒有完全隱退,公元前197年,劉邦有了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的想法。呂后求助於張良,張良便找來了“商山四皓”來輔佐劉盈,打消了劉邦易儲的想法。這是歷史記載的張良最後一次的出謀劃策,從此直到公元前186年張良去逝,他都沒有任何消息了。

那麼張良由西漢剛建立時的半隱退到完全隱退,中間又經歷了什麼呢?

公元前196年, 代相陳豨叛亂,劉邦所封的八大異姓王中的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牽連到這次叛亂中被處死,韓王信和燕王盧綰(臧荼死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也投降匈奴。張良看到這種形勢,就完全歸隱起來,再也不理朝政的紛爭,崇信黃老之術的他安心休道,直到公元前186年去逝。


孔六十三


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基本上就極少參與劉邦的事務,劉邦平定異姓王的叛亂,是陳平謀劃的,張良幾乎都沒有參與,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託病不出、閉門謝客。

張良其實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崇尚黃老學說,潛心修道,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並沒有貪戀富貴與權力,反而是與春秋時期的范蠡一樣,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要說劉邦做了什麼事讓張良心寒的,恐怕也只有誅滅異姓王事件了,其實張良也明白,劉邦此舉是不得不為之,身在皇帝之位,必須要鞏固大漢王朝的天下。

劉邦之所以分封異姓王,是為了在楚漢戰爭中儘可能多的增加盟友,建立統一戰線,打擊最強大的敵人項羽,劉邦分封異姓王大多數是被迫或無奈,有其政治目的,比如韓信問劉邦要假齊王,這事張良非常清楚,勸劉邦趕緊封給韓信。



劉邦能不封嗎,不能,如果不封,這天下到底是誰的,還說不定呢?

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目睹了整個劉邦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但從歷史上看,劉邦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

燕王臧荼是第一個率先反叛劉邦的異姓諸侯王,因為燕王臧荼是項羽的舊部,直接投降劉邦的,看到劉邦在搜捕項羽殘餘勢力,就第一個出來造反,被劉邦打敗並斬殺,這能怪劉邦嗎?



接著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用陳計之計,以巡視為名,抓了韓信,貶為淮陰侯,並沒有殺他,如果劉邦真的心狠,早就殺了韓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劉邦沒殺,只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仍是淮陰侯,後來韓信真的準備造反,趁劉邦在外平定之機,呂后與蕭何合謀殺死了韓信,這能怪劉邦嗎?

彭越是因為劉邦平定陳豨叛亂時,向彭越要求發兵協助,但彭越沒來,只讓其他將領去,劉邦很生氣,之後彭越又被人告發謀反,然後劉邦將彭越囚禁,經執法部門審查認定彭越罪名成立,本應該叛處死刑,劉邦赦免了彭越,將彭趙貶為庶人,遷到四川,彭越在路上遇到呂后,被呂后騙回,再次誣告彭越謀反,最終彭越被呂后害死,這能怪劉邦嗎?



韓王信、陳豨、英布、盧綰等異姓王都是自已主動叛亂,而導致被殺或被廢,這能怪劉邦嗎?

長沙王吳芮是唯一一個劉邦時代保留下來的異姓王,人家為人低調,又沒有叛亂行為,實力又弱,最終保留下來,劉邦這麼狠心的話,怎麼留下一個呢?

如果劉邦真做了什麼事讓張良寒心的話,就只是劉邦想更換太子的人選這事了。



這也是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唯一為此事復出勸諫劉邦,原本張良都不過問政事的,還是呂后請張良出面,張良出於各方面綜合考慮,才答應呂后的請求出面勸諫劉邦的。

太子乃國之未來的儲君,也就是將來的皇帝,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和國家的根本,不可輕易更換,否則會產生動亂,況且劉盈的太子之位又是封建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製,更不能輕易更換。



張良認為劉邦這事做的太過冒險,會動搖國本,因此向呂后建議請出商山四皓,不知道張良用了什麼方法請出了商山四皓,然後讓他們四人跟在太子劉盈身後出入宮廷,劉邦在看到自已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居然在太子的身邊,因此認為太子劉盈勢力已鞏固,不再提換太子之事。

張良的建議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也是張良在歸隱後,唯一一次向呂后出謀劃策,也可能是張良認為劉邦此事做的不對,但之後,張良再也沒有為政事出過頭,繼續隱居,直到去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的?

  大漢建立後,功勳最卓越的張良選擇了一個小小的留縣做為食邑,劉邦封他為留侯(萬戶侯),後來,張良淡出朝政中樞,專心修道,功成身退。張良是大漢功臣,在世人看來,他完全可以拿下劉邦給的大紅封,但是他為什麼沒有,還要遠離官場呢?

  是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寒了心?其實不是劉邦做了哪些事讓他寒了心,而是劉邦可能會在他身上做什麼,所以,他先一步跑了,當然了,跑得不算遠得讓劉邦很放心。

  為什麼要跑?(劇照圖)

  因為他太瞭解劉邦了。劉邦得天下,張良功不可沒,他出的計,劉邦多半都接受了,劉邦要打的仗,他基本上都參加了,誇張一點說,除了劉邦身邊的女人,他張良就算是最接近劉邦的人了,劉邦為人他太清楚了。劉邦什麼樣的?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韓信彭越什麼的,咱們就不多說了,他們的死,有一半也是自已找的,劉邦不除不快,咱們就說蕭何。蕭何是一顆心巴在劉邦身上的,從來沒有想過要自己謀點什麼,要比忠心,沒人有蕭何強,可是就是這麼個就差把心挖給劉邦的人,在劉邦那裡是什麼樣的呢?表面看來,劉邦把蕭何吹得天下第一好,事實上蕭何也的確做得很好,後勤工作頂呱呱,給劉邦強大的後背,可是呢,蕭何在關中看守大本營,劉邦三番兩次地,派人問蕭何的情況,外人看來,這是哥倆好著呢,可是在人精張良看來,這就是劉邦不放心了。後來,蕭何把自己的兒子侄子什麼的,都派到劉邦身邊,劉邦才大大的滿意。外人一看,哦呵,這小子,真是鐵了心跟劉邦啊,把自己血脈全放劉邦身邊,但明眼人張良一看,媽呀,這不人質嘛。

  蕭何如此,他張良就會好多少?所以,趕緊退吧,趁交情還沒用完的時候。事實證明,張良的眼光何其毒,蕭何啊,後來還是被整了一道,其他人呢,也多少都受到些影響,只有張良,修道了,劉邦才沒整他。

  其實張良不單是看透了劉邦,也看透了君王本心。“狡免死,走狗烹。”文種怎麼死的?深知史實的張良不會不明白,他張良做的事太多了,對劉邦的影響力曾經太大了,萬一還不知進退地繼續得瑟,那就不好收場了。

  別人怎麼退,他不管,他的理由足足的。

  他反秦的目的就在於為韓,為家族報仇,現在秦滅得透透的,他完成了;

  他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到有食邑,賞萬戶,位列侯的大功,可以了;

  他身體一直不好,人間俗事不想管了,得隨赤松子去遨遊,修修仙了;

  在劉邦眼裡,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可以功成身退的理由,就是他沒兵權,走了根本沒大影響啊。

能看透世事並真正躲避得了的,都是真正的高人。

拋磚引玉說幾句,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張良劇照

首先,誅殺功臣。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出自《淮陰侯列傳》。

在封建王朝,歷代開國之君,在王朝建立之後,誅殺屠戮功臣的皇帝很多。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大漢的創建者劉邦與明朝的創建者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更狠心,在晚年幾乎把跟隨自己打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文臣武將屠戮殆盡。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戰爭前期被項羽暴打,但是,劉邦憑藉自己的機智,逃過的歷次的劫難。

在楚漢戰爭後期,劉邦為了對抗項羽,積極的拉攏其他各地諸王,許諾重益,如:英布、彭越、陳豨、張耳、臧荼,還有為自己打天下的武將,齊王韓信、燕王盧綰。這些諸王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對他們許諾重益,籠絡人心,共同對抗項羽。在劉邦建立大漢朝之後,劉邦為了確保大漢劉姓天下,開始剷除異性王。這些跟隨劉邦開國功臣,最後全部被劉邦誅殺殆盡。這一點驗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蕭何是劉邦的得力助手,在楚漢戰爭期間,為劉邦提供穩定的後勤糧草保障,大漢建立之後,蕭何擔任大漢丞相,可是蕭何也受到劉邦的猜忌,蕭何為了自保,找曹參舉報自己貪汙,故意抹黑自己,這才打消劉邦的猜忌。

(劉邦和蕭何)

正是對待功臣屠戮與猜忌,徹底讓張良寒心,也讓張良看出了劉邦的帝王心,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與其最終被殺,不如賺得功名後就及早抽身。


(張良辭官)

其次,劉邦的絕情。

劉邦趁項羽平定齊國之亂時期,聯合諸侯聯軍攻佔彭城,在彭城整日吃喝玩笑,在項羽反攻彭城之後,劉邦被打的丟盔棄甲,五十六萬聯軍死傷無數,劉邦在逃跑過程中,遇到楚軍追殺,為了保命,劉邦將家中老小悉數丟下,把自己一雙兒女踢下馬車,只為逃命。


彭城之戰過後,劉邦在穩定戰線之後,開始養精蓄銳,在勢力壯大之後,劉邦一直沒有計劃營救家人,可見在劉邦心裡,權力與自己性命重要性,為了自己,可以捨棄一切,設想,張良如果對劉邦沒有任何價值,也會被劉邦果斷的捨棄。

再次,劉邦的猜忌之心。

在韓信平定趙國、燕國之後。劉邦藉機奪取的韓信的兵權,並且同時還下令韓信攻伐齊國。

最後,在小姐姐看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封建帝王的亙古不變的定律,也正是劉邦這些所作所為,讓張良心寒。


小姐姐講史


劉邦的成功離不開張良的輔佐,劉邦更是把張良當做自己的社稷之臣。兩個人在一起打江山的時候,真可謂是形影不離。正是因為他們近距離接觸的太久了。所以,他們彼此之間才更加的互相瞭解了。

大漢建立之後,劉邦成了皇帝。張良成了臣子,這就導致了他們之間關係的不對等。這種不對等一旦表現在政治方面,很有可能就是你死我活。

以張良對劉邦的瞭解,跟隨劉邦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因為劉邦這個人,生性多疑,你可以跟著他共同患難,但是,不一定能夠跟著他共同享福。

不僅僅是劉邦這樣,古代的王侯將相,大致都是如此的。正是因為張良瞭解歷史,所以,在他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他就對劉邦有了芥蒂之心。

本來大漢建立,劉邦對張良封賞的時候,是想讓他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的。但是,這麼厚重的一份禮物,讓張良感到後怕。

要知道和劉邦是老鄉,同樣被劉邦視為社稷之臣的蕭何,他得到的食邑僅僅只有八千戶。最多的時候,也是有一萬多戶。

很顯然張良和劉邦的關係,肯定沒有蕭何和劉邦的關係近的。所以,對於劉邦給他的這一份大禮,他是打死也不敢要的。

張良拒絕了劉邦,說自己的要留縣的一萬戶人家,就可以了。正是因為張良要了留縣的一萬戶食邑,所以,他又被稱為留侯的。

劉邦對於張良的表現,他當然是很滿意了。這說明張良並沒有居功自傲,也沒有迷失自我。

然後劉邦想讓張良去朝中任職,繼續輔佐自己,為自己服務。可是,張良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了劉邦。

那麼,究竟劉邦做過什麼事,讓張良寒了心,誓死不輔佐劉邦的呢?

我想通過劉邦對蕭何和韓信的態度,來說明這件事。先從蕭何開始,大家都知道蕭何是劉邦的老鄉,而且是舊相識。

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就是沛縣的縣長,那時候蕭何沒少給劉邦幫忙。到了劉邦起義之後,蕭何又帶著整個家族投奔了劉邦。

蕭何對劉邦可以說是忠心耿耿了,可是,這樣的蕭何劉邦還要懷疑他。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這時候局勢對於劉邦來說極其的不利。

此刻,蕭何正在為劉邦管理大後方,也就是關中地區。劉邦怕蕭何背叛了他,擅自當了關中王,若是真的這樣,那他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他隔三差五派人去問蕭何最近怎麼樣?

後來蕭何經過謀士的提示,才知道劉邦之所以如此關心自己,是懷疑自己了,知道劉邦懷疑自己後,蕭何就把自己的兒子、侄子送到劉邦的前線給劉邦打仗去了。其實就是當劉邦的前線充當人質去了。

劉邦見到蕭何的這一行為,十分的高興,再也不派人問蕭何去了,這樣的事情,張良可以說一直是看在眼裡的。

我們在看看劉邦是如何對待韓信的?

韓信拿下齊地之後,劉邦就剩下唯一的一個敵人項羽了。這時候韓信想要給劉邦討要一個齊王噹噹。

劉邦一聽說韓信要當齊王,還是個假齊王。他就要抄傢伙去打韓信去了,至於目前的敵人項羽,他也不管了。

正是在這個時候,張良提醒了劉邦。

此刻韓信是得罪不得的,因為韓信手裡有三十萬大軍,你要是把韓信逼急了,他幫助項羽順勢把你給滅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劉邦一想,果真如此。

所以,他也就打消了打韓信的想法,給了韓信一個齊王噹噹。

你看劉邦這種損害一點利益,就要抄傢伙打人的性格。真的是不好伺候的,劉邦對那些對他來說,最為重要的臣子蕭何和韓信都是如此。對他當然也是如此了,所以,正是因為這個緣由,張良決定不輔佐劉邦的,因為他做不到給劉邦處事的時候,一點都不得罪劉邦。

想要一點都不得罪劉邦,唯一的一種可能,也只有遠離他了。


不才講史


劉邦曾是一個小亭長,文治武功,樣樣不行,品行德行,更是拿不出手,但是他卻打敗了無論是身份還是地位都高於他的戰神西楚霸王,不禁讓人感到好奇。這全是因為他任人唯賢,韓信擅長領兵作戰,蕭何長於內政治理,張良善於出謀劃策。但是人們會好奇為什們在劉邦登基稱帝的時候,張良不入朝為官,選擇歸隱?是劉邦做了哪些事情,讓他寒心了嗎?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眾所周知劉邦上臺不久就開始誅殺異姓王,很多異姓王儘管起初沒想反叛,但是終究躲不過帝王的猜疑,被一一誅殺殆盡。其實這與歷史上很多開國帝王登基稱帝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朱元璋比他還殺的狠,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還算是最柔和的,如果說是這寒了張良的心,我倒認為不可信。首先張良那絕對是管仲樂毅一樣的人物,能富國強兵,能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他這樣的道理都懂,當年韓信要假齊王的時候,他就知道日後韓信定會有誅殺的命運。他選擇不入朝為官首先我認為是明智的退讓,是保命的方法。劉邦打下天下如果過功勞分成十分的話,劉邦只佔一分,韓信,張良,蕭何各佔其三。但是他們的結果如何呢?韓信封王,為官風過無二,劉邦許諾5中不能殺,更是將他抬到了頂峰,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結果卻是在黑屋子被女子拿竹子劍刺死。蕭何官至宰相,權力也是大到驚人,最後卻無奈的為保命勸曹參揭發他貪汙受賄。而張良這樣對漢朝立下赫赫功勳的人,他知道一旦他為官就一定是巔峰的存在,一定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小人的讒言會使他遭到帝王的猜疑,與其到時候身首異處,倒不如現在明智退讓,已報日後平安。

再者就是他心性淡泊,信奉道家。當年他博望坡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就選擇歸隱,可是由於劉邦苦苦哀求,加上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得已才幫助劉邦打江山。其實我們在他出山幫助呂后請出商山四郜就能夠發現端倪,太子事關國體,嫡長子繼承製更是千百年不變的根基,而一旦被廢就可能動搖大漢江山,他不希望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被劉邦葬送,所以說他真的是一心為漢。如今漢朝已經穩固,也算報答先主恩德,這個時候他嚮往老莊的自由灑脫,無為而治,於是功成身退,遊歷四方。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享年64歲,後感念其功勳被追封為文成侯,是少有的能夠善終的漢初功臣。


尚武菌


很多人認為劉邦取得了帝位後大殺功臣,這讓張良很不滿意;又或者認為劉邦當了皇帝后,只給張良了一個侯爵的爵位,讓張良很寒心。因此張良在劉邦當了皇帝后,就基本隱退了,再沒有幫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筆者認為劉邦做的這三件事讓張良絕望了,所以他慢慢遠離了大漢的權力中樞,開始了他的功成身退生活。這三件事情分別是:其一、漢承秦制;其二、削弱諸侯國;其三、派人守護秦始皇陵。劉邦在建立大漢後,正在一步一步變成另一個秦始皇,張良無法阻止,只能功成身退。

張良是韓國貴族,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推翻暴秦,光復韓國。張良在韓國滅國前悄悄逃走了,他並沒有跟著韓國王室一起投降秦朝,他要留有用之身,做有為之事。秦始皇巡遊天下時,張良散盡家財,招募了一批死士,目的就是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這次謀刺事件以失敗告終,秦始皇震怒之下,囚禁了韓國降王,並將韓國貴族全部貶為庶民。項梁起事之後,張良率一支隊伍歸順項梁,目的就是藉助項家的力量光復韓國。後來項羽殺了韓國國王韓成,於是張良投靠劉邦,想借助劉邦的力量擊滅項羽,再次光復韓國。

劉邦建立大漢朝之後,一切制度都按秦朝的制度施政,只是在秦法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損益,使得秦法更適合當時的條件。張良對於劉邦恢復秦制是十分不滿的,畢竟他追求的是推翻暴秦,要將秦政一起消滅掉。張良作為儒家的人物,他希望的政治模式是周王朝一樣的諸侯分封制。劉邦儘管採用了秦政,但是在具體操作上還是郡國並行,也就是漢朝直轄地區採用郡縣制,六國的偏遠地方採用諸侯分封制。在張良的要求下,劉邦還是恢復了韓國,韓國的國王是韓信;後來劉邦開始消滅異姓王,韓信被以謀反為由遭誅殺,韓國併入漢朝直轄地區。

劉邦消滅了韓國後,讓張良十分寒心,他認為劉邦將他的終身之志給滅了。就算韓王信有謀反之志,可以殺韓王信,但是不能滅韓國,可以保留韓國再立一個韓王啊!後來異姓諸侯被滅得差不多了,劉氏諸侯的權力也被大大限止;張良終於看出來劉邦是要恢復秦始皇的理想,他在一步一步的成為秦始皇。最後劉邦還特意下旨,按排二十戶農戶專門給秦始皇守陵,這更讓張良絕望!乃何大漢的建國基礎是沛縣的秦朝官吏,張良作為一個復辟諸侯制人才,不再受劉邦信任與重用,張良只得功成身退,告老還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