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未解之謎:蒙哥是怎麼死的?

洪浩仁慈



蒙哥的死說法很多,可他的死卻改變了世界歷史走向,使蒙古帝國失去了踏入非洲的機會,南宋解除了再度被坑殺的命運,一直拖到1279年,蒙元才將中原統一起來。可見當時對於拿下宋朝,蒙古一方是那麼的渴望,最高統治者蒙哥自然是樂滋不疲,處心積慮的想搗毀這個盤踞在江南的政權。於1258年農曆七月,舉行庫裡臺大會攻宋事宜後正式南下滅宋,他當時就是抱這個幻想,不是攻宋,而是吃掉他,這次更是聲勢浩大,自己親自出馬,蒙古帝國大汗都御駕親征了,可見他對於宋朝戰事有多關注,原因是他對手下不放心,不能像之前窩闊臺大汗一樣,打個返程票,無功而返。

所以這次進軍他早已預謀已久,而且想到了萬全之策,因為他是實幹家,說到做到,而且在帝國中他一直把自己的能力放在他們之上,為了就是證明自己,因為他害怕,忽必烈和一些權勢的王爺們功高蓋主,所以才這樣做。說到這裡,蒙哥確實一生沒有吃過敗仗,而且在成吉思汗孫子當中就算他出色,這只是按當時說法,蒙哥和長兄定宗貴由先後登汗,可貴由庸碌無為,靠家族權勢當上皇帝,得不到認可,繼位不到兩年於1247年因為兄弟矛盾駕崩到新疆烏古倫河。


而蒙哥卻和西道兄弟國們相處融洽,尤其是得到西方最大的欽察汗國拔都更是志得意滿,至於窩闊臺家都被他鎮壓的連個氣喘不過來,早已零星的離開中央躲到新疆一處封地,察合臺家族只有見風使陀支持蒙哥。於1251年當上皇帝,為元憲宗。



蒙哥沉默寡言,只喜歡遊獵,而且在學識對幾何學情有獨鍾,可見他智商非同一般,他是拖雷家長子既是復興者 ,所以身上擔子很重,在他繼位這些年裡,一直致力於鞏固拖雷家政權,維護成吉思汗舊制,使帝國重新統一到自己手裡。

可老規矩戰爭還得進行,畢竟成吉思汗偉業還沒有完成,於是命自己五弟旭烈兀西征西亞,將帝國權利伸向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燈阿拉伯國家。又一面則穩固在自己地盤的果實,那就是徵高麗和滅宋,蒙哥對於這場戰爭很自信,緣於他曾未打過敗仗,當時他繼位的時候就是因為在西征中立了大功,地位僅次於征伐歐洲的拔都,他滅了欽察,活捉八赤蠻於裡海,不知如此還攻滅高加索地區的阿速國,每仗都衝在最前頭,是家族中能扛得起大梁的第一人,所以忽必烈在早年還是欠缺,他沒有將大哥留下來的蒙古帝國維持起來,反而致使分裂。



蒙哥雖然這麼厲害,可是卻沒有和南宋交過手,他曾隨太宗窩闊臺滅金戰役只顯得一般,對於南宋他還是欠火候。


於是於1259年,看起來攻宋規模聲勢浩大,可是卻突然駕崩到今重慶合州釣魚城下。他死後不久,旭烈兀正在敘利亞預謀一場遠征埃及木馬魯克戰役,大軍陳兵埃及邊境,可是一聽大汗在中國已死,已沒有可能,最後留下兩萬在艾因札魯特戰役慘敗,退出敘利亞。


繞來繞去,蒙哥雖然偉大,可他的死卻仍是個謎,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那就是被守城的王堅用炮一命擊中石砸死,纜車隨即嘩嘩崩塌。但還有一種那就是瘟疫,因為北方草原哪能適應南方暑熱雨季的天氣,可蒙哥執迷不悟,不想無功而返,於是耗著,最後身染瘟疫,於八月不治而亡。這兩種說法最可信,可還有一種,那就是被水淹,由於蒙哥不習水性,在觀察戰事的船上被水下宋兵鑿了一個孔,船沉淹死,種種說法仍很雲霧迷離,什麼都說不清,總之蒙哥既然沒有時間立遺詔,肯定是直接死亡,最大可能就是中炮而死或者是被淹死。


龍文說史


蒙古大汗之死。


眾所周知,蒙古鐵騎曾橫掃歐亞大陸的許多地方,蒙哥大汗也是蒙古傑出軍事首領,而然在其進攻合州釣魚城時,受到了重創,死於釣魚城之戰。在兵臨釣魚城下時曾放言:“不出一月我將踏平釣魚城”。那麼他是怎麼死的呢?說法有幾種。



一,宋軍射死。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在《蜀捷》詩裡寫道:“吠南初謂予堪侮,折北俄聞彼不支,撻覽果殲強弩下”。而明朝合州所立石碑文也說蒙哥是“中飛矢而死”。


二,因進攻連連失利,最後憂慮而死。宋人黃震在《古今紀要逸編》中所寫,敗辱之至,以致憤死軍中。


三,生病醫治無效而死。波斯政治家剌施特哀丁編著《史集》中說,蒙哥好酒,天氣炎熱,軍中流行痢疾,染疾而死。有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鑑》支持這種說法。


四,為炮風所震傷後不治而死。清代《釣魚城記》中提:蒙哥為炮風所震,因成疾,班師至愁軍山,病甚…………而歿。


五,元朝官方說法《元史》:蒙哥因水土不服,早在1259年6月已患病,7月不治身亡。


六。宋朝官方說法和《合州志》相同,被守軍打死。


七,意外或戰死說,耶律鑄《述實錄.四十韻》中描述:戰鬥中發生不可思議異象,蒙哥近距督戰,突然狂風大作至旗杆折斷之後架設於江上浮橋折斷,原本戰鼓滔天忽然雅雀無聲,宋元兩軍齊驚愕,蒙哥已死。


八,溺水和驚悸而死。
歷史上釣魚城之戰,蒙哥大汗之死是蒙古帝國走向分裂之治,是影響世界的一次重大轉折點。


越千年


蒙哥,蒙古帝國的第四個大汗。

金庸在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襄陽之戰的情節中描繪道:“楊過低頭避過,飛步搶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斷骨折,倒撞下馬,登時斃命。”蒙哥真的死於襄陽之戰嗎?真的是被楊過的飛石擊死嗎?

根據史料記載,蒙哥死於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但蒙哥的死因卻成了一樁歷史懸案。從南宋到清代的各種史料中,蒙哥的死因至少有12種不同的說法。仔細梳理歸類後,其死因說法主要有三類:疾病致死說,箭傷或砲傷致死說、戰死說,氣死、溺死和驚悸而死說。

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的貼近性來分析,,宋史學界的意見應更為準確,蒙哥“中砲而死”的說法更為靠譜。有兩個人的說法最可靠,一是南宋詩人劉克莊,二是蒙哥攻蜀時期的“親隨”耶律鑄。詩人劉克莊生活在南宋中後期,聞蒙哥死於釣魚城,隨即作了《蜀捷》,詩中借用景德元年契丹大將蕭達覽揮師進軍澶州,遭宋軍以床子弩擊中身亡事件,以此指蒙哥在攻打釣魚城的戰役中被擊中而亡。釣魚城之戰,耶律鑄在蒙哥汗的身邊,親眼目睹當時的情形,他作有《述實錄·四十韻》,其中描述了蒙哥“中砲而死”的經過。這兩人的說法結合起來,蒙哥的死因就可推斷為:蒙哥在釣魚城外指揮作戰時,被宋軍發射的爆炸性的火器“砲”擊中,因此致疾而亡。


歷史風趣說


蒙哥,元憲宗,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蒙哥帶領蒙古鐵騎縱橫歐亞,所到之處無不聞風傷膽。歐洲人多信奉上帝,他們認為一個人罪孽重的話‘,上帝會揮動手裡的鞭子懲罰他的。當蒙哥的鐵騎掠過時,歐洲人都稱之為“上帝之鞭”。

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進攻宋朝。忽必烈攻打鄂州,大將兀良合臺攻打潭州(今長沙),蒙哥親率大軍攻打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打算是三軍會師後,只取臨安。

第二年,1259年的7月,蒙哥大軍攻打合川時,宋將王堅和全城軍民奮起反抗,堅守合川東面的釣魚城。蒙古大軍圍攻釣魚城五個月也沒有攻取,蒙哥卻在攻城時被炮石擊中,受了重傷,回到大營不久就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二歲。

蒙哥的死有好幾種說法,多是說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還有說是病死的。也有說是乘坐的船被宋軍鑿沉江中,蒙哥也葬身魚腹。蒙哥,作為一代帝王,令歐亞大陸心驚膽寒,恐懼的沙漠之鷹,他創造大帝國的奇蹟,是永久載入歷史的。


路遙lgy


一二五九年八月,南宋親征中的蒙哥在酷暑中猝死於最前線的四川陣營。根據拉施特·哀丁(又稱拉施特、剌失德丁、拉施特哀丁。伊利汗國宰相。《史集》的主編者。生於哈馬丹城(在今伊朗)。一說祖先為猶太人。一說祖父為波斯名醫。)的《史集》所述,那是因為“瓦巴”襲擊了蒙哥親征部隊。所謂的“瓦巴”在阿拉伯語、波斯語裡指的是“疾病”“霍亂”等。

《史集》插圖

此時,蒙哥直屬部隊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瓦巴”而倒下。例如,在王室方面察合臺家族的權威人士喀答古赤·薛禪就是如此。

四川溼氣很重,每至夏季便悶熱難耐。在蒙哥遠征軍陣中發生了某種傳染病,那應該是事實。只不過,已無法確定那是現在所說的霍亂還是痢疾。亦有人稱那是十四世紀侵襲歐亞大陸西部的所謂“鼠疫”或“黑死病”。

自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但就目前可以使用的文獻而言,尚無可以佐證的史料。又有一說指蒙哥身負“箭傷”而亡。由於蒙哥太過靠近釣魚山的要害城塞,故遭到據守的南宋士兵狙擊。現在的四川尚留有相傳蒙哥療愈箭傷的場所。不過,中國向來都不乏這種傳誦在地因緣的故事。

蒙哥攻宋地圖

反正,那都是人所創造、書寫的歷史。其真偽自然無法分辨。但是,自古以來位於權力頂點者,特別是在最前線突然撒手人寰的異常事態,無論如何都會有我們無法瞭解的謎團。尤其是蒙哥的猝死,其生後立即發生的變動過於巨大,而且對於其繼任者忽必烈而言又過於幸運,因此,其死亡的真正原因當然成為千古之謎而流傳。


有史記載


蒙哥汗六年(公元 1256年),蒙哥召集忽裡勒臺大會,與諸王百官,商議大舉攻宋之計。他制定了以進攻臨安,滅亡南宋政權.為目標的全面計劃。



蒙哥汗六年(公元1257年),蒙哥親自率大軍征伐南宋,以幼弟阿里不哥於蒙古本上留守。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夏,大兵駐至六盤山,聚兵攻川。年底進。逼合州,合州北面的合州釣魚城,阻擋了蒙古軍的進程。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正月,蒙哥分兵攻下釣魚城周圍的城池要塞,致使釣魚城孤懸一隅。但由於釣魚城地勢險要,防禦堅固,蒙軍還是沒有辦法擊破。



夏季到來,蜀中炎熱,瘟疫流行,蒙古大軍許多將士死亡,致使士氣低沉。七月,蒙哥在督師攻城時被傷,死在釣魚城下,徵蜀的蒙古大軍無奈退出四川,進攻荊鄂的忽必烈也於年底北還。蒙哥之死,將滅亡南宋的計劃中斷,南宋統治得以苟延。


直男趣說歷史故事


據《元史》記載,蒙哥自少年時期隨義父窩闊臺四處征戰,至完成蒙古部落統一大業,一路之上雖然有挫折,然而大體還算順利。唯獨在伐宋大業上吃了敗仗,竟在合州一處名曰釣魚城的小城遭遇宋軍迎頭痛擊,苦戰半年未果,這對此前攻無不克的一代天驕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為迅速解決合州戰事,蒙哥身先士卒,親臨釣魚城下督戰,不料被南宋火炮發出的飛石擊斃,臨終前道:將來若破此城,必屠盡城中軍民,片甲不留。


歷史社會哥



蒙哥是怎麼死的?要從釣魚城說起,釣魚城位於今天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依釣魚山而建,而釣魚山可以說是為軍事要塞而生——巨石林立,坡度陡峭,地勢險峻,依山而建的釣魚城,以巨大的條石砌築高達十餘米的城牆,牆外就是懸崖,易守難攻,形成了一座強大的戰鬥堡壘,可以說釣魚城的修建充分體現了中原文明的工程智慧。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大軍進攻四川,一路望風披靡,春風得意,直到兵臨釣魚城:以野戰見長的蒙古騎兵,面對深溝高壘的釣魚城,完全失去了優勢。駐守釣魚城的守將主要有兩個人,主將王堅有勇有謀,嫉惡如仇,是郭靖的原型,副將張珏驍勇善戰,膽略過人,正是楊過的原型,在兩位名將的帶領下,駐守的宋軍誓死守城,居高臨下,痛擊敵軍,導致蒙古損失慘重。雙方在釣魚城展開了攻堅拉鋸戰。



守城的宋軍適時主動出擊,避免了一味堅守,讓敵軍修築工事,養精蓄銳,長期下去攻城一方就會形成戰略優勢,而守城的人則會逐漸失去耐心,陷入被動挨打、孤立無援的態勢。而久經殺陣的張珏早就看出了其中關竅:蒙古軍隊勞師遠征,初來乍到,水土不服,需要修養之機,而我軍以逸待勞,決不能給敵人休息的機會。因此張珏就組織敢死隊夜襲。就這樣,白天蒙古兵攻城不下,經常損兵折將;夜晚,則有張珏不停襲擾偷營,擴大戰果。



在堅決守城與主動出擊相結合的戰術之下,宋軍將戰鬥的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而蒙軍則士氣日益低落。在《神鵰俠侶》中,楊過給郭襄過生日,組織邪派武林高手殺了蒙古兩個“千人隊”,裝了兩口袋人耳朵送來給郭襄。其故事正是脫胎於張珏夜襲蒙古大營。戰事不利讓大汗蒙哥非常震怒,他這一生征戰無數,從未想過竟會受阻於小小城池之下,於是派遣大將汪德臣親赴一線主持攻城,鼓舞士氣,結果——汪德臣戰死。


盛怒之下,蒙哥自己親臨一線督戰,結果蒙哥汗也因臨敵太近,被城中的旋風火炮(有說流矢)擊中重傷,據說打傷蒙哥汗的火炮就是張珏所發。重傷的蒙哥暴跳如雷,怒喊:將來打下釣魚城後,一定屠城!而這句話,卻成了蒙哥汗的臨終遺言。蒙哥汗一生驍勇善戰,以超越成吉思汗為人生目標,足跡遍及歐亞,被人驚呼為“上帝之鞭”。

但是蒙哥汗卻戰死於小小的釣魚城,而且由於死的過於突然,以至於連傳位的遺囑也未留下。“上帝之鞭”就此折斷,釣魚城則成為了“上帝折鞭處”。


壯志凌雲6853


蒙哥的死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元史》的說法是蒙哥因為水土不服,早在六月就患上了病,拖到七月才死的。南宋的官方說法和《合州志》等資料則說蒙哥是被守軍打死的:7月,心急的蒙哥赤膊上陣,親自帶人到城下進攻。王堅率軍用猛烈的炮火反擊。蒙哥在作戰中負傷,熬到27日死在軍中。接受第二種說法的人很多。後來,馬可.波羅來元朝遊歷的時候,還從元朝的朝野上下聽到有關蒙哥被釣魚城守軍打死的傳聞。第三種說法是在第二種說法的基礎有所變化。

據說,蒙哥負傷後,率領軍隊撤退。撤退途中,蒙哥死在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不管怎麼樣,蒙哥死於釣魚城戰役是無疑的,人們爭議的是蒙古具體的死因: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蒙哥是被宋軍射死的。南宋詩人劉克莊在《蜀捷》詩裡說:“吠南初謂予堪侮,折北俄聞彼不支,撻覽果殲強弩下。”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中也對蒙哥之死持飛矢射死的觀點。現存於四川省合川縣釣魚城舊址釣魚山忠義祠內,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記》石碑碑文也說蒙哥是“中飛矢而死”。在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蒙哥則是被楊過射死的。  第二種說法是蒙哥因進攻連連受挫,最後憂慮而死。南宋人黃震編著的《古今紀要逸編》認為蒙哥因為屢攻合州釣魚城不克,且多次被挫敗於釣魚城下,急火攻心,以致憤死軍中。   第三種說法是蒙哥溺水死亡。傳說蒙哥乘坐的戰船被宋軍潛水者鑿穿船底,落水而死。  第四種說法認為蒙哥是生病醫治無效而死。波斯政治家和文學家剌施特哀丁編著的《史集》中說,蒙哥好飲酒,時天氣炎熱,蒙哥軍中流行痢疾,蒙哥亦染疾而死。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鑑》也持這種說法。  這四種說法似乎都沒有楊過楊大俠什麼事情。那麼,如何看待金庸在《神鵰俠侶》中所描寫的楊過射死蒙哥呢?在流傳最廣的蒙哥被射死的說法中,楊過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楊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只不過不叫楊過,而是金庸先生根據宋末元初南宋將領張珏的經歷加工而成的。張珏是鳳州(今陜西鳳縣)人,在亂世中流落四川,18歲時在合州釣魚城從軍,以戰功遞升中軍都統制。因為他作戰英勇、善於騎射而被人稱為“四川虓將”。蒙哥率軍圍攻釣魚城時,張珏配合主帥王堅率領軍民屢敗蒙古軍。蒙哥死於此役。也許南宋軍民對蒙哥被射死城下的事實抱肯定態度,既然蒙哥被箭射死了,那麼是誰發的箭呢?這個功勞很自然地就“移花接木”,記在了勇將張珏的頭上。  釣魚城戰役後,張珏歷任興元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合州知州、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四川制置使,在十多年中固守釣魚城,嚴詞拒絕元軍勸降,屢敗元軍。南宋小朝廷一度將他視作軍事依靠,召他率軍入衛,因為路途險阻而作罷。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2月,元軍在宋軍叛徒配合下攻陷重慶,張珏率兵巷戰失敗後,乘小舟東下,途中兩次自殺,均被攔阻,最後在涪州被俘。至元17年(公元1280年)2月,張珏在西安附近自殺。①  歷史上的“楊過”和蒙哥在歷史上打過照面,不過是在釣魚城,而不是在襄陽城。所以,《神鵰俠侶》若真若虛,不可全信。  蒙哥死前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可見釣魚城是這位叱吒世界的蒙古大汗心中永遠不能釋懷的痛。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至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後來釣魚城降元,忽必烈卻赦免了其軍民。  蒙哥死後,蒙古軍隊從釣魚城撤退。

根據《元史》和元朝的數據記載,許多隨蒙哥出征的將領都死在釣魚城下,由此可以想見釣魚城戰役的慘烈和蒙軍損失的嚴重。2006年3月,釣魚城遺址旁的公路出現滑坡。整141 治過程中,施工人員在由砂岩和泥岩構成的山體中,意外發現一個古隧道口。聞訊趕來的考古人員清理出一個寬約米,高約1米,由主通道、支道、豎井組成的古隧道。隧道壁面加工較為工整,呈倒梯字型,是連接釣魚城內外的一條地下通道。隧道里出土少量礌石(即古代用以攻擊敵人的大石塊)、彈片及石磨、石門槽、瓷片等南宋時期的生活用品。可以斷定,這條隧道是釣魚城戰役中,蒙古軍隊為了攻克釣魚城而開鑿的。這也可以為我們想象當年的戰爭提供一個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