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蒙古在北方所向披靡,到了南方在四川損兵折將,皇帝蒙哥還被殺掉了?

人者行無疆gg


在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蒙哥大汗死於襄陽城下。武功高強的楊過殺入蒙軍陣中,不僅救出了郭襄,還撿起石塊擲出,將蒙哥大汗擊斃。

隨後,蒙古大軍被迫退兵。

楊過打死蒙哥的描寫,看得人心馳神往,無比激動。

歷史上,並沒有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這些人,但是蒙哥卻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死在進攻南宋的戰爭中。

那麼,大汗蒙哥真的是在攻打襄陽的過程中陣亡的嗎?

1258年5月,蒙哥在六盤山頒佈詔書徵集各路兵馬,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總動員和集結,據拉施特記載,“隨著蒙哥合罕出發的軍隊總數為六十萬”。

據統計,三路軍隊總數約為十多萬。其中,蒙哥本人率領的徵蜀軍隊人數約為4萬人,加上留守蜀中的四支部隊,西路軍總數約為7萬人左右。

7月,蒙哥自六盤山親自督師四萬蒙軍分三路進擊,其中蒙哥本人率主力經隴州(今陝西隴縣)入大散關;拖雷第九子末哥率領的軍隊從洋州(今陝西洋縣)出發,越米倉山直指巴州(今四川巴中),沿渠江(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進發;萬戶孛裡叉從魚關進至沔州(今陝西略陽),沿嘉陵江向南進兵。

與此同時,留守成都的蒙古紐璘率軍搶渡馬湖,作出進攻重慶的舉動,意圖牽制四川境內的宋軍。

僅僅花了半年時間,蒙哥率大軍先後攻克“川中八柱”之一的要塞苦竹隘、大獲城,以及長寧山城、運山城、青居城、大良城等。

1259年正月,四川的利州、隆慶、順慶、閬州、彭州、廣安等地先後失陷,四川往東南方向的道路全部斷絕。

不久,蒙哥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軍事行動計劃。蒙哥首先問諸王、駙馬、百官說:“今天我們在宋國疆域以內,夏天很快就要來到,你們覺得我們是繼續打下去還是先行撤退?”

大將脫歡說,“南方地區溼熱,容易生病,不是我們蒙古人所能適應的。大汗您此次出征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應該回到北方去避暑。至於我們所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只要您委派官吏予以治理就可以了。”

另一員大將八里赤站起來大聲反對,“勇士沿著峰,可以爬上雲端;膽小鬼沿著寬闊的梯子,爬不上帳篷頂。你們這些膽小鬼,想要跑回去就自己跑回去好了。宋人畏懼大軍,心膽俱裂,我們要留下來繼續征服他們。”

最終,連續的勝利滋長了蒙哥的驕傲情緒。另外,一個從釣魚城傳來的消息也堅定了蒙哥攻打釣魚城的決心,被蒙哥派去釣魚城招降的南宋降將晉國寶,被釣魚城守軍予以處決。

釣魚城坐落在今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即是這一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這裡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

南宋名臣餘玠主持四川期間,先後修築八座要塞,號稱川中八柱,\t分別是”金堂雲頂城(今成都市金堂縣)、蓬安運山城(今南充市蓬安縣)、蒼溪大獲城(今廣元市蒼溪縣)、通江得漢城(今巴中市通江縣)、奉節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合川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區)、劍閣苦竹城(今廣元市劍閣縣)。”

築壘城池,“號為八柱,不戰而自守矣”。

其中,釣魚城修建於1243年,餘玠採納播州(今遵義)賢士冉璡、冉璞兄弟建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餘玠於是力排眾議,“城成,則蜀賴以安;不成,玠獨坐之”,遂遣冉氏兄弟復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

不過,苦竹隘、大獲城並沒有能抵擋蒙軍進攻的勢頭,因此蒙哥根本沒把釣魚城看在眼裡,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奇蹟般地擋住了威震世界的蒙古大軍長達半年之久。

1259年二月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他首先派遣諸王莫哥攻打渠州禮義山城(今四川渠縣東北),派另一支蒙軍進攻巴州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縣西),以切斷釣魚城與渠江流域的聯繫。另外,派遣叛將楊大淵攻打合州舊城,一次俘走男女居民8萬多人,以切斷釣魚城與舊城的聯繫。最後,他又命令紐璘加緊進攻重慶下游江面,對夔州造成壓力,從而阻斷蜀道。

七日,蒙軍在部署完成之後,從東面猛攻東新門與護國門,不克。九日,整軍再來的蒙軍轉而猛攻鎮西門,再次失敗。當天,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意圖仗著人多的優勢以分散守軍兵力,同時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對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外的小堡發起強攻,但是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再次失敗。儘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蒙軍自下而上仰攻,炮彈和弓箭壓根打不著城內,就連雲梯的長度也根本不夠。攻城戰鬥不能發揮野戰優勢,宋軍的步兵近戰優勢反而得到充分的發揮,蒙古軍隊攻城的結局往往不是因為傷亡慘重不能前進一步,就是因為前面雖然突破,但後面沒人跟上而屢次失敗。

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了二十天,蒙軍被迫停止進攻。雨停後,蒙軍於四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又遭遇失敗。二十四日夜,蒙軍千戶董文蔚率所部鄧州漢兵繞道從西北進攻外城,率領敢死隊爬上城牆與宋軍苦戰,一度登上城頭,最後因為傷亡慘重,被迫退軍。

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士氣大大低落,宋蒙雙方就這樣陷入了僵局。遠在臨安的宋理宗頒佈詔書對王堅予以稱讚:嬰城固守,百戰彌厲,節義為蜀列城之冠。

五月,呂文德在達州與蒙古軍激戰,擊敗蒙古都元帥紐璘,並攻斷蒙軍浮橋,打通了蜀道。宋軍主力雖未進至合州,但對於合州保衛戰德影響極大。在釣魚城下久攻不克的蒙軍眼看宋軍增援源源不斷,心態慢慢開始發生變化。

身為前鋒且自負驍勇的汪德臣自感壓力重大,多次派人前往城下招降,告誡一旦城破將被屠城的命運,威脅利誘輪番使用,但城中堅決抵抗的軍民對招降直接表示拒絕。

眼見招降不成,汪德臣決定再做一次努力,他召集部下說,“今乘輿所至,諸臣風靡,獨此旅拒。捐軀圖報,正其時也。”當天晚上,他挑選敢死隊率兵突襲合州城,奮勇攀雲梯而上,佔領了馬軍寨,殺死守將。激戰至後半夜,忽然雷雨大作,將雲梯折斷,後續部隊跟不上來,已經攻到城頭的蒙軍也只好退出外城,兩軍相持到天亮。

汪德臣心中絕望,單人單騎進逼城下,大聲喊話,“王堅,我來活汝一城軍民,宜早降。”話沒說完,城上飛石襲來,汪德臣身負重傷。蒙哥得知驍將汪德臣受傷,極為關心,命人將其送往氣候涼爽的縉雲山(今重慶市嘉陵江畔)療傷。六月二十一日,汪德臣傷重不治,蒙哥聞訊後極為傷感,派軍隨其十七歲的長子汪惟正護送靈樞,千里跋涉,歸葬漳縣鹽川祖塋。

盛夏六月,蒙哥和他的數萬大軍被阻於釣魚城堅城之下,從上到下一籌莫展。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溼,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t

霍亂的典型症狀就是劇烈拉肚子,每次拉稀一拉就是一臉盆,一次都有兩三千毫升,因為沒有搶救或者無法搶救而“拉”死。古代人沒有傳染病學知識,無法有效對付霍亂,人們為了躲避霍亂騎馬逃離,但霍亂比馬跑得還快,馬還沒有跑到的地方,霍亂已經先到了一步。霍亂蔓延開來之後,蒙軍開始出現大量減員,加上失敗情緒的渲染,軍心開始逐漸渙散。

釣魚城中的南宋守軍也感受到了城外蒙軍的士氣低落,他們決定火上添油進一步刺激蒙軍。有一天,城外的蒙軍忽然發現天上下起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雨”——重達30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這是宋軍用拋石機拋射出來的。鮮魚和麵餅“雨”中,還有一封信隨風飄揚而下。信上這樣寫道:爾北兵可烹鮮魚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蒙哥一籌莫展進退不能,為了瞭解城內情形,他命人在城外築一高臺,上建橋樓,樓上豎一桅杆,經常派人爬上杆頂觀察。\t

有一天,當蒙哥再次來到釣魚城下時,城內宋軍抬來大炮對準橋樓方向。蒙哥正觀望間,城內突發出一炮,連人帶杆轟出百步之外,親臨現場觀戰的蒙哥“為炮風所震”。\t

蒙哥已經是50多歲的人,受到炮傷後,身體逐漸虛弱下來。不久,又身染霍亂,為了儘快痊癒,決定用大量飲酒來對付霍亂。但這樣的辦法不僅不能有效治療霍亂,反而導致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很快就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直到19世紀,在印度的英國人仍然相信酒精飲料具有醫療價值,白蘭地被認為能夠預防霍亂)。

七月,蒙哥自釣魚城撤退,留下三千軍隊說是為了監視釣魚城,其實更像是為了留點面子而已。蒙軍大規模撤退之後,呂文德也率領率戰船千餘艘,沿嘉陵江而上。蒙哥汗派史天澤迎戰,兩軍在嘉陵江上的黑石峽相遇。\t

呂文德派遣五十艘輕型戰艦作為前鋒,史天澤將兩萬蒙軍分為左右兩翼,水軍七十艘戰艦停泊於黑石峽的西面。戰鬥開始後,蒙軍在嘉陵江兩岸放箭如同下雨一般,蒙古水軍則順流而下衝擊宋軍。呂文德放置於大軍前方的輕型戰艦經不起蒙軍衝擊,向後潰退,後方的船隻被前面退下來的帶得大亂。史天澤下令擂起戰鼓,全軍向宋軍追擊,一直追到重慶城下。

但這場勝利,對於蒙哥和他所發動的這場聲勢浩大的伐宋之戰來說,只是迴光返照罷了。

兩軍交戰之際,蒙哥抱病騎馬立於山谷之上觀戰。大軍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時,蒙哥死去,死前留下遺言:將來若攻下釣魚城,必須屠殺全部軍民百姓。

所以,歷史上,蒙哥並非死於襄陽城下,而是死於千里之外的四川,雖然是被炮風所傷,但真正的死因卻是霍亂。


小奔說史


關於蒙古為何在四川折戟沉沙,我們不妨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長江上游,從地質構造上講屬於較完整封閉的盆地地貌,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大型山脈東西延綿,至川西大渡河一帶嘎然而止,南宋時大渡河以西即為西番,再加吐蕃在宋時已衰敗,故四川西部大渡河、峽山、大雪山為天然屏障。

南宋時四川北部以秦嶺與蒙古為界,即使丟失秦嶺後,還有大巴山、米倉山為北部屏障。四川東部以巫山和三峽與荊湖為鄰,三峽不僅谷深水急,還有眾多淺灘和暗礁,為蜀楚天然鴻溝。四川南部為眾多蠻夷部落,經大婁山與雲貴高原相接。在盆地外圍的每個方向,皆是崇山峻嶺、層巒疊嶂,複雜的地形極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

四川盆地內部,有若干條南北走向的褶曲山脈,如龍泉山、華莢山、川東平行嶺谷等,龍泉山以西為成都平原,地面平坦、天府沃土,南宋時主要為成都府路所在地。龍泉山與華縈山之間為丘陵地貌,海拔200~700米,南部淺丘多,北部深丘多,憧川路主要處於此地貌。華葵山以東為川東平行嶺谷地帶,由20餘條西南一東北走向的背斜山地和向斜山谷組成,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夔州路主要處於此地貌。四川盆地北部為秦巴山區,有秦嶺、摩天嶺、米倉山、大巴山崎立其間,地處嘉陵江及漢水上游地區,中間為漢中盆地和隴南盆地,利州路主要處於此地貌。

總之,四川的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多,平原面積小且分散,這就為騎兵的作戰帶來了困難,使蒙古騎兵再也不能像在草原和曠野上那樣奔突衝擊了。可見四川複雜的山地地形地貌是蒙古攻滅四川,戰爭曠日持久的重要自然地理因素。

四川境內不僅有眾多高山峻嶺,還有一些大河深溪分佈其間,自北向南的河流主要有大渡河、山民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河流最終都匯入長江,長江自西向東橫亙全境,穿三峽而入荊楚,將整個四川的水系連接起來。江流不僅是運輸糧草、調遣軍隊的重要交通線,更是聯繫四川境內各個城池、山寨的命脈線。由於蒙元水軍不如南宋水軍,四川的許多城池沿江設防,江河成為四川抗蒙的天然屏障。

餘珍構築的山城防禦體系就充分利用了四川的地形地貌,針對蒙古騎兵的特點,在形勢險絕的山上建立城寨,並將州郡治所遷移到山城上,在山城上屯田屯、兵,既可以容納流離失所的百姓,又能養活一定數量的軍隊,使蒙古騎兵難以衝突仰攻,充分避免了宋軍騎兵不足的短處,使抵抗蒙軍和持久堅守變成了可能。

山城不僅建在懸崖峭壁上,更是在交通要衝旁,或依憑江河,或居兩江、三江之會,通過水運與其他山城相聯繫,既借水勢增加山險,又能發揮宋軍舟師之利。淳褚年間以後,蒙古對四川的進攻每每受制於山城,蒙哥大汗也崩於釣魚城下,最終蒙古改變滅宋戰略,在宋廷投降三年後,四川才被最終平定。


冷兵器研究所


宋末蒙古攻打釣魚城時有四川嗎?

那時成都己經投降,並淪為攻打南宋、攻打重慶的大本營,是對陣的雙方。

以重慶為代表川東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英雄氣概,古有巴蔓子、秦良玉,近有鄒容、江姐,二次改變世界歷史,多次臨危受命,負重前往,不辱使命。

重慶,英雄城市。釣魚城、解放碑就是明證!



用戶6531050676301


事實並非如此。

蒙古騎兵在釣魚城特殊地形難以施展而已。

蒙古人不是傻子,蒙古是先滅大理,迂迴滅南宋。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用戶67724358697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非常歷害,以十幾萬軍隊征服了四十個國家,七百二十個民族,幾乎橫掃歐亞大陸北部,建立起一個疆域空前廣闊的國家。蒙古帝國以騎兵起家,在冷兵器時代,快速機動,相當於現代的機械化部隊所向披靡,但騎兵部隊受地形地勢影響,在歐亞大草原上冠絕天下,在南方山區丘陵地帶,蒙古騎兵威力大打折扣,甚至一代大汗竟殞命沙場。


勃兒支斤-蒙哥汗時期,蒙古帝國疆域最廣闊,除了雲南大理和南宋外,亞歐大陸北方几乎都納入帝國版圖。蒙哥大汗先派忽必烈遠征大理,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哈兵分三路滅南宋。蒙哥大汗率主力攻四川,蒙哥大汗的軍隊迅速掃平四川北部地區,直到合州(重慶)門戶釣魚城下,在這裡蒙古軍隊碰上硬釘子。

釣魚城三面臨江,一面臨敵,地勢險要,城中糧草可自給自足,便於長期防守。蒙軍隊以騎兵為主,在此地發揮不出優勢久攻不下。蒙哥大汗被一糸列勝利衝昏頭腦,他完全可以繞過此城掃蕩其他地方。蒙哥大汗不聽部下勸告,執意要拿下此城,很快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代價,被守將王堅發炮擊傷而死。

蒙哥大汗之死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忽必烈聽說大汗已死,便率軍北返同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導至蒙古帝國分裂。旭烈兀停止西征腳步,歐洲,埃及免於被蒙古帝國征服的命運。蒙哥大汗之死,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

事實上,蒙古人征服江南地區花費的時間,遠比平定北方花費的時間多。主要是南方多山區,不適合騎兵作戰。南方地區炎熱的氣侯更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成吉思汗徵中亞時,追擊花刺子模王子至印度河流域,就被印度炎熱天氣打敗,損兵三萬多人。

忽必烈遠征越南和女兒國時同樣損兵折將,所以,蒙古騎兵在北方歐亞大草原可以暢通無阻,在南方丘陵山區則無法發揮其優勢。


關東俠客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地形、戰略戰術等因素的綜合結果,蒙古軍大敗,並非四川軍隊就所向無敵。

在歷史上,有一個民族,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一的大汗國,它就是蒙古帝國。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就連歐洲很多小國家,在一夜之間,就被蒙古軍隊佔領,軍事力量可見一斑。但是,在蒙古軍隊揮師南下,想吞併大宋的時候,在四川卻遭遇了滑鐵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大宋禁軍有多厲害?且聽小雪娓娓講來。

在進攻南宋的戰爭中,蒙哥率領的蒙軍一路所向披靡,攻下了四川廣大地區。但是在進攻合州釣魚城的時候,卻久攻不下,成為蒙軍進攻大宋為數不多的敗仗

據歷史記載,蒙古在揮師西征以後,隨著成吉思汗的病死,蒙哥、忽必烈等開始大舉進攻南宋。而宋軍雖然有禁軍80萬,但是,無論從單兵作戰的能力講,還是將軍的指揮藝術上說,都和強大的蒙古兵沒有可比性。

記得拿破崙曾經說過,他不敢和成吉思汗比,因為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軍隊實在太過厲害了。

在蒙哥揮師南下的戰役中,最屬四川合川戰役打得最為窩囊,所以才有了題主的損兵折將這一說法,其實並不是這樣,在進攻四川時,大部分地區還是勢如破竹的,但是到了合川釣魚臺,卻失去了以往的驍勇,數月不能攻克。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地形因素

四川本來就是一個窪地地形,蒙古軍雖然軍紀嚴明,但是面對川蜀地形,還是不佔地利的優勢合川易守難攻,所以久攻不下;

2. 軍事因素

四川戰役,是蒙宋最大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直接導致南宋滅亡。軍事上,宋軍在合川有援兵,而蒙古的援兵,被圍堵在隴甘一帶。

從北方地形來看,蒙古鐵騎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除了成吉思汗的藝術指揮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蒙古高原地形很平,很難有軍事防禦作戰

縱然宋軍有禁軍80萬,也沒有任何作用,大家都知道,宋朝在後期,腐敗無能,處處充斥著利益的燻心。軍隊長期沒有實戰訓練,和蒙古兵沒有任何較量的資本。

要說,蒙古久攻南宋不下,除了地形因素可以利用以外,還有就是有一批愛國愛民的將士,是他們,沒有讓蒙古外族長驅直入,因此,合川一直才沒有被蒙古攻破。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蒙哥是何許人也。

蒙哥是何許人也

蒙哥,多指孛兒只斤·蒙哥,蒙古帝國大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史稱"蒙哥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魯禾帖尼。

孛兒只斤·阿里不哥,元睿宗拖雷的第七個兒子,元憲宗蒙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弟。


釣魚臺之戰

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蒙古將戰爭矛頭轉向南宋。在端平元年,宋軍發動“端平之洛”戰役卻慘遭敗績,蒙軍以此為藉口,次年開始出兵巴蜀,拉開了蒙宋四川戰役的序幕。


1、殘暴的蒙古軍

公元1236年,蒙古鐵騎席捲巴蜀各地,大肆燒殺掠搶,川蜀各地人民苦不堪言,時人記載稱:’昔之通都大邑,今為瓦礫之場;昔之沃壤奧區,今為膏血之野‘.

然而瘋狂的屠戮激發了川蜀人民的鬥志,蒙軍在百姓中沒有威望,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的蒙軍便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以致於在後來的戰爭中處於了劣勢。



2、地址險峻的山城

在蒙宋戰役中,釣魚城這個地勢險峻的山城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蒙哥即位後,雖然及時調整了對敵策略,但在面對釣魚城的天險也無可奈何,釣魚城究竟有多特別呢?有文獻記載:其山高千仞...峭壁懸崖,陡然阻絕。“而且城中還有”天池“,在旱季池水也很充足,池中的魚鱉資源豐富,另有九十二個泉眼提供水源;有大量土地資源可以供給糧食,可謂是"天府之國"。所以在蒙哥派兵招降時,守將很有底氣的將宋人降將晉國寶扔下山澗餵了魚。至此,’談和“之舉徹底破滅!



3、蒙哥汗傷病

蒙哥即位後,雖然及時調整了對敵策略,但在面對釣魚城的天險也無可奈何,招降失敗後,大戰持續了半年多,從寒冬打到了盛夏,酷暑的天氣讓原本水土不服的蒙古兵戰鬥力銳減,攻城戰鬥力直線下降,而酷夏天氣帶來的暑熱讓軍中兵士染上了瘧疾、霍亂等疾病。而蒙哥親自到前線督戰時因為膝蓋中箭,又沾染流行疾病,最後傷病而死。這無疑成了攻城之戰的徹底失敗!


如今的釣魚城依舊矗立,斑駁的土層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


納蘭伈伈


從地緣和環境上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南北地緣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古代,羅馬帝國因為氣候和地緣形成的萊茵河-多瑙河一線,除了河流之外,無險可守,但中國得天獨厚,擁有眾多山脈可以作為北方和西方的屏障。

但這道山脈防線並不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完全重合,且漏洞頗多,令這條防線並不完美。

以山西論之,薄薄的雁門山之外,廣袤的大同盆地對於北方來說可謂是門洞大開。大同盆地處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水草豐美,如果放任遊牧民族佔領將其作為牧地,將更有利於遊牧民族繁衍,對中原王朝將造成更大威脅。迫使中原王朝不得不維持對大同盆地的控制,並在缺乏山脈屏護的地區投入大量軍事資源防備遊牧民族的入侵。

但這條防線並非毫無用處,就河北而言,燕山一線雖然孔道甚多,但山脈重重,依舊能夠能阻擋遊牧民族於防線之外。

關隴方向,則可分開論之。以關中論,黃土高原與隴山從北面屏護關中,但西北面慶陽方向卻是空門大開,因此唐初突厥犯邊,才得以長驅渭水,威脅長安。且慶陽延伸到銀川平原,同樣處於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利於耕作,不可輕易棄於外族,也不得不投入較大的軍事力量戍守。

而隴西、河西方向,雖北有大漠阻隔,南有祁連山之險,但單薄地向西北延伸,三面受敵,其邊防壓力不可低估。

以明代兩遼之地邊牆(長城)為例,明遼東邊牆西接蒙古高原,東接東北平原,分隔兩支外族,三面受敵,又缺乏山脈作為屏障,其防禦壓力,可想而知。

視線移到東北。雖然整個東北平原都處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內,但實際上,古代適合大規模農耕作業的只有兩遼(遼東和遼西)之地,北面的東北平原腹地(即現在的黑龍江、吉林)大多是漁獵民族的自留地。兩遼以北緯度過高,氣候寒冷,雖然黑土地肥沃,但適宜農業活動的時間卻很短,就封建時代的生產力而言,並不適合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因此無論是蒙古高原還是青藏高原,對於關隴地區都有居高臨下之勢,入侵有很大的優勢。

就南患而言,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山地的山越之患,以及南詔等南方國家的威脅。

中國南部主要是平原與山地互相分割的破碎地形,依靠水路,平原地區才得以聯通,華夏網絡雖然在山地地區發生了斷裂,但是南方山地仍然被圈隔在華夏帝國的郡縣網絡之中,無法形成較大的地方勢力,而呈現出破碎、分散的局面。

因此,南方的華夏網絡不斷依託水道和平原添枝加葉,步步為營,逐漸變得稠密起來。隨著華夏網絡對於非華夏人群政治、經濟資源的輸入,這些斷裂帶不斷被華夏化,最終在隋唐時期被整合進新的華夏帝國網絡之中。

西南地區及越南北部高原等地則是處於華夏網絡末端的山區,無法被整合,因此產生較高級的政治實體以威脅中原。

廣袤而厚實的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但是,雲貴高原並非蒙古高原般高度較為均勻,較東南丘陵的農業條件也差得多,雲貴高原上方有層層疊疊的高山,落差極大,有著被稱作“壩子”的河谷間,因此人口積累也較緩慢,雖然也曾產生南詔國這樣尚武的國家,但對產生的威脅終究有限。

至於中南半島上的平原地區,雖然地處熱帶,降雨量充沛,人口稠密,農業發達。但這裡的國家如果想要進攻中國,首先要仰攻雲貴高原或越南北部高原,戰略上極為不利。而厚實的雲貴高原與越南北部高原,更是其無法逾越的。

技術傳播

絲綢之路是重要的技術傳播渠道。除了自河西走廊東入之外,還能通過欽察草原或阿爾泰山直接進入蒙古高原乃至東北平原。也就是說,蒙古高原能夠直接從兩個方向獲取技術,一是西域、中亞地區,二是中原地區。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政治實體利用陸上絲綢之路引進技術提高軍事水平。但由於中原北部的山地相對較小,且與蒙古高原接觸面積極廣,蒙古高原乃至東北平原和中原的交往也十分密切,物資、技術的交流使得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政治實體可以藉助貿易渠道迅速提高技術水平並壯大。

而云貴高原、中南半島也有兩條技術輸入途徑,一是來自北面的中原,二則是西面的印度次大陸。

雲貴高原的山地厚實且層層疊疊,其交流的通達程度遠不及中原與蒙古高原那般順暢,貿易渠道效率較低下。而中南半島,就需要越過整個雲貴高原,可以說是與世隔絕。

印度作為重要的技術與文化來源,本身經濟文化長期處於較落後的狀態,一直依賴於西亞技術的輸入,中南半島從印度得到的技術,很大程度上是自西亞越過整個印度次大陸轉手而來的技術。相比絲綢之路僅通過中亞地區,這條道路的艱難險阻,不言自明。

因此,在農業技術和軍事技術水平上,中南半島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落後的狀態,直到近代,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海上貿易路線重要性遠超陸上貿易路線,從西方世界輸入的先進火器技術使得東南亞國家的軍事技術水平快速上升,在與緬甸的對抗當中,清王朝都遭受了慘痛的失敗。

動員率低下

精耕細作需要投入大量勞動時間,人民難以抽出時間進行軍事訓練,使得農耕民族動員率普遍低於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能夠成為士兵的人口比例下降,在全面動員時,絕大部分人口也會由於農業活動的緣故被束縛於土地。

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本身群牧和群獵的活動就能作為軍事訓練的一部分,相比農耕民族來說這是極大的優勢。除此之外,其農業的投入時間短,農業活動粗放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畜牧和捕魚外,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也需要通過種植來補充糧食來源。匈奴人佔據蒙古高原時,就經常在遊牧之路上撒上種子,希望在秋天能有所收穫,匈奴人還在自己避冬的山區用陶罐儲存小米等糧食。而烏桓人的農業技術強於匈奴人,他們能通過飛鳥的遷徙來判斷耕種的時節,因此,烏桓人不單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還能有多餘的糧食用來釀酒。而契丹人、室韋人都有種植莊稼的傳統。

蒙古軍在遠征時經常會遇到包圍敵人的城市,如果戰事並不緊急,他們的戰士會一邊放牧一邊撒下種子耕種以便進行長時間的圍困。在遠征中,他們還得到了大量的俘虜,善於種田的俘虜都被當成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帶回蒙古進行農業生產。成吉思汗還專門設立了“阿姆其”機構,負責農業生產和糧食徵收。

但是可以看到,首先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的農業活動都是較為粗放的,一是農業技術不足,二是基本都採取廣種薄收的方式。這當然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的宜耕地極為分散也有關係。

而且相比一年兩熟的華夏帝國地區,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不但農業活動投入的人力資源少,而且生產時間也要短得多。所以雖然他們也需要經營農業活動,但農業活動並不會束縛他們太多的人力和生產時間,使得他們仍能保持很高的動員率。

而南方的非華夏族群基本都需要靠農業為生,而且在熱帶地區,一年中投入農業活動的時間還要長於溫帶和亞熱帶。農作物往往一年三熟當然有利於中南半島人口的增長,但也使得勞動時間越發增加,農民一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利於軍隊的動員。

有人會說,南方族群的人口比北方遊牧、漁獵族群要多得多。雖然如此,但由於山脈、高原的阻隔,南方族群互相之間難以統一,往往是一個個分開的小勢力。明代播州楊氏不過百萬人口,在雲貴高原的勢力中已經算得上強大(唐代時由於發展程度問題,南詔王國也不過百餘萬人口),但面對明帝國的人力資源優勢仍然被迅速剿滅。

而蒙古高原時常統一,且統一之後廣袤的蒙古高原擁有200萬以上人口,這還未計算遊牧民族的動員率優勢問題。

除此之外,遊牧民族擁有較大的馬匹蓄藏量,機動性遠勝過中原地區。因此,在地緣和環境總美綜合的影響下,而並非那虛無縹緲的武德,導致中國自古以來北患一直大於南患。

不過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衰退,北方草原對中原的威脅越來越小。


清說歷史課


一、北方地勢平坦,利於蒙古騎兵作戰

蒙古人最擅長的就是騎兵作戰,在遼闊的草原和平原地帶,步兵根本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即便是在北方,蒙古人也不是所向披靡的。鐵木真活著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結拜兄弟扎木合打敗,也曾經被他所謂的義父王汗打敗。鐵木真死後,蒙古對金作戰,也並不是特別順利。後來,蒙古人聯合南宋,才滅亡了金國。

二、南方地勢不是丘陵,就是水澤,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

有人說,蒙古滅亡北方以及東歐諸國的時間,都非常短,而滅亡南宋的時間比較長,是因為南宋的軍隊實力非常強,其實不併不是客觀的。這主要是因為南宋多丘陵,而且多水澤之地,蒙古的騎兵到了南方,根本無法發揮他們的優勢。尤其是南方的天氣比較溫熱,蒙古人到了地方,很容易水土不服。

三、蒙哥十分輕視南宋,驕兵必敗

自鐵木真起義以來,蒙古人打勝仗成為了家常便飯,對自己的對手一般比較輕視。蒙哥也曾經參與過西征,對蒙古騎兵的作戰能力十分自信。他認為南宋積弱,遠遠不如金國,而金國被蒙古吊打。因此,蒙哥根本不把南宋放在眼裡。

四、蒙哥攻打的釣魚城地勢形要,蒙古人根本不佔優勢

釣魚城三面臨江,有天然的護城河,易守難攻。守將王堅,又是不可多得的大將。蒙古人又是遠道而來,南宋軍隊屬於以逸待勞,守城的將士和百姓都同仇敵愾,無論天時,地利,不是人心,蒙古人都不佔優勢。王堅揚長避短,不與蒙古騎兵短兵相接,使他們的優勢無法發揮,而以炮火還擊。結果擊中了蒙哥,蒙哥傷重而死。


枕史潤智


蒙古在北方也談不上所向披靡,鐵木真死後,蒙古正面對金國的戰爭是輸多贏少。如果蒙古人能自己滅了金國還要聯宋抗金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