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解析:《爨宝子碑》风格形式的原因

《爨宝子碑》是我国书法史上由隶书演变为楷书这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它以极高的美学价值流传于世。认真研究《爨宝子碑》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及艺术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其美学价值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书法解析:《爨宝子碑》风格形式的原因


《爨宝子碑》,东晋大享四年刻。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在云南省南宁(今曲靖)县城南三十五公里扬旗田出土,现存曲靖县第一中学碑亭内。碑文十三行,每行三十字,后列职官题名十三行,每行四字。额题《晋故振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以丰茂浑厚、古拙庄重见称,是东晋碑版书法中的一颗明珠。此碑问世后,金石书家莫不交口赞扬。清末康有为对它评价颇髙:《爨宝子碑》“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当为正书古石第一本”。(《广艺舟双揖》)

《爨宝子碑》书法风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即受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制约和推动。

书法解析:《爨宝子碑》风格形式的原因


魏晋是中国社会政治上最混乱,人民最痛苦的时代,门阀土族地主阶级占统洽地位,他们政治上腐败,生活上贪婪奢侈,思想上空虚堕落。由于大族势力增长,中央集权力量削弱,内部争夺极其激烈,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不少上层人物,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在这种斗争中遭到杀害。因此,主张清静无为,逃避现实的老庄哲学便兴盛起来,形成玄学。清淡玄学是流行于士大夫中的主要学风、文风。玄学重在探求天地自然虚玄之体,其玄远旷放的精神境界使人形超神越,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受到尊重,提高了人的价值。

书法解析:《爨宝子碑》风格形式的原因


文学艺术创作因受玄学影响,大开眼界,文学艺术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较以往深入得多,从而对文学艺术的性质、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文学艺术不完全依附于儒家经术而逐渐取得独立地位。强调文学艺术要“畅神”、“传神"、要有“神韵”、“气韵”、“风骨”和滋昧”,要体现人的本质意识。这种“传神”、“畅神”、“神思”的文艺标准,奠定了我国美学的基本原则,逐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风范和性格,唤醒了文学艺术家的灵魂,使文学艺术汇成蓬勃的运动,在诗歌和文艺理论方面岀现了曹植、嵇康、陶渊明、曹丕、陆机、钟嵘等大诗人和大文论家。这一时期的音乐绘画艺术以“传神”为最主要的批评标准。顾恺之特别重视以形写神,谢赫绘画六法中列“气韵生动”为第一(《古画品录》),他们或弹琴歌唱,或书写人物、山水,旨在得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在书法艺术上,尽管汉朝已将隶书的形态表现得十分完美,但在潇酒、飘逸、不滞于物的魏晋风度面前,显得拘谨呆板,书法家对艺术追求的标准和原则,不再是一般的、外在的,而是必须能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

书法解析:《爨宝子碑》风格形式的原因

从重形转向对神、意、风骨、气韵的重视,使审美崇尚从雕琢绮丽,转向自然清新。魏晋书法家多具有旷达、高朗、清远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吐奇惊俗的艺术情趣,这种性格使他们在书法创作中重意尚韵,崇尚自然,不拘传统,大胆创新。因此,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取得高度成就和突破的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书法家。《爨宝子碑》的书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完美地传达出了魏晋人的内心情思。

民族大融合,是《爨宝子碑》书法风格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基础。东晋时,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混战局面,晋朝被迫南迁苟安江南。北方士族也大量渡江南迁,将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这种南北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爨宝子碑》便是魏晋南北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