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追的到底是什么?

随着《检察日报》5篇文章站在法理的客观角度评论AO3事件,3月12日,《解放日报》也发文定调肖战事件,随后,更具影响力的《人民日报》转发了这一评论。作为官媒连续发声,说明了此次事件的社会性与严重性,而所有的评论都指向“饭圈文化”,并为此次事件官方定论: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不无辜;流量明星,提升实力才是正道。

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追的到底是什么?

《解放日报》发文评论“肖战事件”

今天,凌兮先不说官方定论,而是想要和大家聊一聊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这个话题。

追星不是某个时代的专属,但曾经的追星很纯粹。

上世纪80年代,三位阳光帅气的男孩在台湾组合出道,刚崭露头角,便创下了20多场演唱会场场爆满,两张专辑销量近1500万张的记录,这便是红遍海峡两岸,承载了无数70后、80后青春记忆,并被奉为华人团队偶像鼻祖的“小虎队”。从“小虎队”开始,“追星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巅峰时代来自于香港四大天王,而四大天王也使中国内地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如今的“饭圈女孩”,总是嘲笑80后没有为追星疯狂过,可是,这一代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唱几句刘德华、周杰伦、S.H.E、孙燕姿的歌,也都买过磁带、抢过海报、收藏过贴纸、追过演唱会。与现在的“饭圈”不同,当年的追星很纯粹,喜欢是真心喜欢,祝福也是真心祝福。没有打榜、没有热搜、没有应援,为了支持喜欢的人,可以用所有的零花钱去买一张正版专辑,会把明星贴画贴满整个笔记本,还可以抄歌词抄到手酸。在偶像身上,80后始终发现着美好,记录着美好,追逐着美好,而那时候喜欢上一个偶像,就是一整个青春。


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追的到底是什么?

华人团队偶像鼻祖——小虎队

饭圈时代,偶像的成长之路也是粉丝实现自我的过程。

从超女开始,“粉丝”逐渐成为追星族的代名词,因为喜欢一个明星而聚拢成为一个群体,而这些粉丝群也有自己的专属称号,比如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杨幂的粉丝叫“蜜蜂”,张杰的粉丝名叫“星星”,杨洋的粉丝名叫“羊毛”等。当粉丝群不断扩大,粉丝经济力量突显,明星经纪公司为了增强明星与粉丝的粘合度,从而让艺人创造更多价值,开始用各种方式套牢明星粉丝,于是,“饭圈”开始出现。伴随着互联网的繁荣,饭圈时代到来,粉丝们用数据和金钱制造出一茬又一茬的流量明星,与此同时,明星不再是粉丝的仰望者和被崇拜者,相反,粉丝成为了偶像的制造者和建构者,偶像的成长之路,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主体感,实现了自我掌控的满足欲,而由此催生出的为偶像投票打榜、租广告位宣传、买周边带销量、做慈善树形象的粉丝经济,也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一入饭圈深似海,从此金钱是路人”。

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追的到底是什么?

陷入“困局”的肖战

再斑斓的泡沫也会有破灭的一天,要学会拥抱整个世界!

如今的娱乐圈,造星就如同流水线作业:经纪公司利用粉丝的狂热与供养,输出各种“人设”偶像,满足不同粉丝的需求。在强大的“饭圈”力量面前,实力派演员纷纷退避三舍,是不愿沾惹尘埃的初心坚守,也是市场选择的无奈之举。可是,面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流量明星,面对非我族类、党同伐异的饭圈乱象,不禁想问一句是否真的值得不计一切代价去追逐?追星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追星,了解了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品格,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是正面。可疯狂的粉丝行为也让追星变得面目可憎,同时也反噬甚至毁掉亲手创造的“美好”。偶像深陷粉丝所打造的“梦想泡沫”,粉丝沉溺供养偶像的“权力泡沫”,可泡沫就是泡沫,再色彩斑斓也会有破灭的一天,而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又该拿什么去支撑人生呢?也许,唯一的出路正如《解放日报》所指出的:

是明星请学会用实力说话;是粉丝请记得跳出“饭圈”的四角天空,学会拥抱和热爱广阔的世界

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追的到底是什么?

肖战

世界如此美好,吸引目光的,不仅仅是徒有其表,而应该是高尚的人品、超凡的气度以及能够震撼心灵的灵魂。学会爱生活,学会爱自己,不要在追星中迷失自我,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